分類
REVIEW

熱舞騷莎Salsa-觀後感2006.08.03

 『本片最大的目的在於告訴世人,愛與音樂無國界的特性,能夠超越一切藩籬。』

昨晚觀影的雀躍與驚喜感,仍舊在我的細胞裡跳動,騷莎舞蹈熱情迷人的舞姿與他音樂所傳達的快樂訊息,也讓我看完後興奮莫名。電影的故事很單純,手法也無奇特,但卻異常直接有效。我想其背後成功之主因,除了騷莎音樂的魅力,還有就是一群賣力演出的演奏者(大山樂團)及舞得精彩非凡的舞者。

男主角荷米(文森.勒可 Vincent Lecoeur飾)是一位受嚴格古典音樂訓練的鋼琴演奏家,他在片頭一開始先是展現驚人的演奏功力,繼而祭出讓老師與家人為之瘋狂不恥的旋律-騷莎;他脫軌的表現,讓他頓失一切。荷米充滿理想的放棄他已有的成就,來到騷莎大都-巴黎,被過氣的拉丁俱樂部老闆巴黑托(Etseban Socrates Cobas Puent飾)收留,並且由白皮膚的法國土魯斯人,開始打扮成擁有黑膚色的古巴人,還取了個怪名字叫「蒙哥」,大膽的在俱樂部裡,開設社區舞蹈教室傳授起騷莎舞蹈。

美麗內向的娜塔莉(克莉絲汀.顧 Christianne Gout 飾)與未婚夫必須學習準備要在婚禮上表演的舞蹈而來到蒙哥的舞蹈教室,娜塔莉內在壓抑的熱情在騷莎音樂及舞蹈中獲得釋放及開啟,判若兩人的模樣讓蒙哥更是驚為天人,他熱切的希望娜塔莉愛上他(還跑去曬太陽能燈泡改變自己的膚色);但是他偽裝成古巴人的這個秘密,眼看就要隨著總獎金高達10萬元的騷莎熱舞大賽,東窗事發了,但大家怎麼也沒想到,引發的卻是更大的娜塔莉及其家族的身世之謎。

電影裡導演藉由強烈的音樂歌唱及舞蹈,輕易的就讓大家認識及認同了拉丁文化,而且他故意將黑白文化地位高低認同互換之設定,也讓男主角荷米(蒙哥)的扮裝,成了影片中隨時會出現危機的爆點,以輕鬆筆調大大的調侃,白人對有色人種的輕視與無知。不過,這並不是電影真正讓我開心的地方;荷米的出錯表現與陰錯陽差的介入,意外帶出娜塔莉奶奶一角與拉丁俱樂部老闆巴黑托跨世紀戀情,才更是讓我動容的時刻,看到兩位老人家一脈情深的翩翩擁舞,真是美不勝收的享受。

而當娜塔莉得知所有真相之時的錯愕反應,及釋懷之後的棄賽狂奔,儘管八股老套,卻也讓我看得為她們倆的愛情著急呢?

當然,最後的HAPPY ENDING安排,在法國人荷米遠走他鄉於哈瓦那主奏鋼琴的演唱會中,而真正擁有一半古巴血統的娜塔莉回到從未踏進一步的祖國故土上,與男主角那俊男美女組合誤會冰釋的一吻,除了是不可或缺的完美句點,不也是編導在音樂與愛情無國界主題下的弦外之音!

看完讓人真的忍不住想要騷莎一下呢?推薦大家進戲院享受拉丁文化熱情優美的音樂舞蹈,及難得讓人輕鬆自在的時刻吧!

編劇:喬絲布紐爾、尚克勞德卡里耶(靈異緣未了)。
導演:喬絲布紐爾。

得獎紀錄:
紐約影展最佳影片。
哈瓦那影展最佳影片。

分類
REVIEW

非關命運第三周再推薦-轉貼:非關命運(Fateless)深度解析-作者:聞天祥(名影評人)

轉貼網址: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812&c=BA0001

 
如果我說實在看夠了二次大戰尤太人受難的電影,恐怕會引起歷史與種族各方面都政治不正確的撻伐;不如換個更準確的說法,就電影的角度來看,這些作品除了以最具娛樂功能的視聽形式重塑這段結論近乎一致的歷史外,還提供了什麼樣的觀點或美學?否則,當「重複」成了常態,再大的場面與投資,也只不過是把電影當作另一種教條宣傳的工具罷了。

之所以先天外飛來這麼一段,主要是因為我看到片商從我去年談柏林影展的文章裡直接節錄了一句「導演在耳熟能詳的歷史結論外,給予一些不一樣的體驗或認證」放在宣傳裡,少了前文後理,我想大概沒人看得懂這句話在講什麼。

怎麼看待、怎麼拍攝,對我來講永遠比拍什麼題材都要來得重要。從這個角度出發,才讓我覺得史蒂芬史匹柏激情澎湃的【辛德勒的名單】用黑白影像中突然出現的紅衣女孩來帶出主角的心路變遷,太過簡化人性轉折;羅曼波蘭斯基被指為平凡無奇的【戰地琴人】不夠令人感動,卻在看似流水帳的敘事間,透過主角毫不英雄化的求生歷程,帶出天地不仁,死亡反是常態、生存才是偶然的慨嘆。從這點來看,【非關命運】可能靠近【戰地琴人】多一點,如果歸因於【非】片原著作者和【戰】片導演、原作都親身經歷過二次大戰及猶太人屠殺浩劫,也許過於簡單了點,但那種對人在危急時苟延殘喘強活下去的感受,確實有相似的沈重,只不過【非關命運】的主人翁年輕得多,殘酷的粹煉更顯得突如其來。

可能不少進場看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早已知道【非關命運】是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因惹卡爾斯特(Imre Kertesz)寫於1975年的半自傳體小說,描寫匈牙利尤太少年在上工廠勞動的途中,意外被警察從巴士上叫下來,就此進了集中營的夢魘經歷。加上由因惹卡爾斯特親自編劇,因此敘事觀點上完全服膺原著,從男孩的角度來看事件與世界,再正常不過。但導演的工作不僅是敘事而已,如何用影像去呈現文字的質地,正是本片的強項。

【非關命運】的導演是「極為資深的新銳」路易斯寇坦,他是名聞國際的攝影師,長久以來都是匈牙利大師沙寶(Istvan Szabo)的最佳拍檔,除了較近的英語片【縱情天后】、【陽光情人】、【狂戀維納斯】外,台灣也上映過他們在八0年代初為匈牙利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千面惡魔梅菲斯托】;近年他和義大利導演朱賽貝扥納多雷(Giuseppe Tornatore)也合作不少片子,其中【海上鋼琴師】、【真愛伴我行】更讓他得了不少攝影獎。所以他在電影圈其實相當資深,但【非關命運】確是他初執導演筒之作。他在這部片子找了近年最傑出的匈牙利攝影師後進、而且和他一樣遊走在好萊塢與歐洲兩地的古拉帕多斯(Gyula Pados,【地鐵迷宮】、【第六感追緝令2】)掌鏡。擔任配樂的則是因為同樣與朱賽貝扥納多雷共事而結識的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莫利克奈擅長的大型弦樂編制以及獨沾一味的排笛(他在二十多年前的經典之作【四海兄弟】把排笛在電影中的地位推到巔峰)再度帶到本片。而路易斯寇坦則和攝影師古拉帕多斯刻意將影片的色調調低,讓電影絕大多數時刻都呈現一種近乎單色的灰綠,好表現出主角心理與意識的狀態。畢竟對角色而言,被叫下車後就進了集中營實在莫名其妙外,在過程當中沒跳上電車趁隙逃跑也許不幸,但謊報年齡而沒進奧許維茲集中營卻是運氣,生命的出其不意因此顯得荒謬,就像他後來幾乎喪失意念地拒絕洗澡、膝蓋爛掉,還以為會被送進毒氣室「消滅」,結果卻反而進了設備更好的單位,撿回一命。也難怪問他苦不苦,他回答要視情況而定。因為他幾乎是被外在世界荒謬地推著走,殘酷的是一個少年竟被逼著提早目睹世間與人性的醜惡。所以他沒辦法說出「如地獄一般」的形容詞,因為對他而言,地獄不存在,集中營卻是親身經歷的!

對我來說,印象深刻的是當所有集中營囚犯被不人道地集體罰站,人的體力與意志力在飽受煎熬的同時,莫利克奈的配樂夾著女聲的吟唱,隨著俯瞰囚犯的鏡頭,出現了一種天地不忍的哀愁。以及小男主角在勞動時因背不動石灰跌倒,而被納粹侍衛厲責,當他撐著瘦小的身軀勉力來回搬運,此時一個主觀鏡頭,彷彿代表了把石灰擺到他背上的人,由上而下地看著男孩弓起背、雙手顫抖等著扛重物,鏡頭代表的人終於不忍心地停下來,男孩這時回過頭來望著鏡頭,只見那張被石灰屑沾滿的臉龐流著清楚的淚痕。在藝術手法上,【非關命運】有不少足為範本的技巧示範。

但作為一個透過電影呈現世界觀與生命觀的導演,路易斯寇坦的內在觀點,並不如他的技術掌控出色。太可想而知,也太安全,少了那種破格而出的勇氣,也因此磨滅了一些人性觀察的鋒芒。這恐怕也是本片在各電影獎中往往只有攝影或配樂被提及的主因。雖然它的道德複雜性難以與其技巧的精彩度相提並論,我倒是對男孩在離開集中營的回程上,有人攔下他問起集中營究竟有無毒氣室的問題,前面講了一堆「有毒氣室的集中營設施反而比我待的鄉下集中營完備得多」等等的男主角,此時卻回答:「我聽過,但沒看過。」這句話非常耐人尋味。導演刻意強調它的用意:是對比男主角生病時以為自己進了毒氣室結果蓮蓬頭噴出來卻是活水的詭異奇遇?還是有其他的意涵或功能?

整體而論,【非關命運】是部值得一看的電影。路易斯寇坦以他的資深歷練,憑新導演之資撐起這部來歷頗大的作品,但真要說本片最耀眼的新人,恐怕不是在導演方面表現稍嫌保守的他,而是未滿15歲就能在外型和心理轉折上表現出分明層次的男主角馬歇爾納吉(Marcell Nagy)。

分類
REVIEW

美國怪談:鬼殺人An American Haunting-觀後感2006.08.01

既然電影的內容,標榜是改編自美國司法史上,唯一一件官方承認的鬼殺人事件,聳動的標題,已經夠力量來吸引像我這種恐怖片喜好者進場欣賞了。不過,也因為如此,自然也要能經得起影迷們最高標準的嚴格檢視。尤其,官方宣傳資料中有拍攝影片當時的無名火事件及台灣片商的電腦事件(電腦自動打開網際網路瀏覽器,連結上鬼殺人官方網站,不停重複播放電影預告片,而且關不掉。)更增添電影未觀之前不少的驚悚度。

電影的故事來源是所謂美國人盡皆知的:貝爾女巫殺人事件。敘述在美國田納西州紅河鎮的貝爾一家人於1818年到1821年之間,遭到惡靈糾纏的恐怖過程。而一直到1998年,才由一份從未曝光過的手札,揭開真相。

這邊我無意於事件真實性上,置啄一字,僅以藝術的角度與大家研究電影呈現手法的優劣。 

首先,我非常同意攝影在畫面精緻度與拍攝角度及場景設計上開發新視野的用心與經營(尤其在19世紀時,其整體的色調控制得宜,的確相當傑出,讓其氛圍提煉出一種非常高的說服力),而電影開始進入惡魔入侵貝爾一家之後,第一段的跟拍與環拍的確達成製造相當驚恐氣氛的效果(而且彩色、黑白、負片交互的切換,也讓畫面增加超現實與恐怖感;不過,第二段第三段的過度使用,一方面易使觀眾視覺上疲乏及厭煩,另一方面也自曝內容貧乏的致命傷,並將觀眾推離電影之外)。另外。還有兩段我還特別喜歡,一開始的惡狼攻擊父親與後面老師帶著長女貝茜欲逃離貝爾農場被惡魔阻止的安排,一個是有很驚嚇的娛樂效果,一個是有大場面的震撼效果。 

電影在CG動畫的運用上,我覺得也相當節制與有效,也呈現加分的作用。不過,在剪接上,導演卻犯了很嚴重的錯誤,他有很明顯的自我重覆(前面所說的運鏡技巧的大量過度使用)與反高潮的情結(一些重要的場面應該灑狗血,可以煽情到不行的地方,他卻寧願讓他嘎然而止,使人感到不解)。並且,他有點過度沉溺及玩弄驚嚇效果的製造,而把幾位應該能很稱職,甚至於幫電影增加深度與內涵的好演員(唐納‧蘇德蘭及西西‧史派克飾演貝爾夫婦),白白的給浪費了。 

導演理應在貝爾先生與長女貝茜的關係上,增加讓人信服的篇幅及互動,而且好萊塢最近特愛的大逆轉手法,也不是人人能處理的讓人滿意,更不應該所有的逆轉全部集中在最後五分鐘,真的給人很草率的感覺,導演如果使用平實的手法來累積情緒並且隨著解密的過程,能慢慢的慢慢的透露出一些線索,才不會讓結局顯得如此突兀與草草結束;而且最後最後的字幕說明,本應是在觀眾對整部電影欣賞之後內心的再次撞擊,卻也因為導演美中不足的處理,而使得援引其他案例,想要增加與證明其鬼殺人真實性的用心,再次變成了彰顯他們的自信不足。我想,恐怖片真的拍的好,故事來源是不是真的,好像也不是那麼必要與需要了。

※題外話:其實,我也遇過一個電腦靈異事件,有一天上班時,隔壁同事的電腦,在完全無人於座位操作之下,自動啟動電源,並且完成開機,接著還自動直接列印出一張空白的文件;從頭到尾我跟另一位同事親眼目睹。哇!恐怖喔!

分類
REVIEW

追‧趕‧跑‧跳‧碰-精子的異想世界Semen, A Love Sample觀後感(2006.07.25)


薩拉(
歐尼斯多‧艾戴理歐飾)是一位人工受孕科的醫護人員,艾曼達(拉蒂西亞‧多瑞拉飾)則是在馬戲團裡表演特技的空中飛人。一次上班途中的腳踏車意外,冒冒失失的薩拉撞到了讓他一見鐘情的艾曼達。一陣小混亂後,雙方幸無損傷,最後剩下兩眼迷茫的薩拉坐在地上,手裏拿著艾曼達遺留下的一隻金色道具翅膀,看著美麗的艾曼達向他迴眸一笑,揚長而去。

回到醫院的他,還在想能不能再見到艾曼達;沒想到一轉身,伊人正等著那兒做手術,真是讓他既興奮又尷尬。艾曼達關心人工受孕的結果,進入密閉的實驗室與薩拉獨處,薩拉是高興到手足無措。而一起觀看神奇的卵子與精子的約會,似乎讓他們又有了更多的親密與認識。 

第一次手術的不成功讓艾曼達傷心極了,薩拉在那邊笨拙的猛安慰她,而且還撒謊向她保證第二次絕對會成功。沒想到,他跟同事無厘頭指點兵兵的選樣,被他不小心打破了,眼前艾曼達熱騰騰的寶貝卵子正等著接受萬中選一的精子呢?薩拉怎麼辦啊!於是他只好也自私的貢獻了他的DNA。艾曼達高興的跑來謝謝薩拉讓他懷孕(還真的是他的功勞呢?),而父性堅強的薩拉,看著她在那邊跳啊跳的已經快要崩潰了,但卻也是有口難言。 

事情還沒有這麼簡單結束咧!因緣奇妙的牽引著他們,而薩拉簡直就像瘋狂的精子一樣滿場追‧趕‧跑‧跳‧碰。 

西班牙的編導女子雙人組(黛妮拉‧費傑曼及(依娜絲‧巴赫),以一種輕鬆幽默的筆調來寫這個故事,也很特別的使用了女性獨特的角度來詮釋這個瘋狂的點子。整部電影的用色大膽,節奏明快,處處充滿西班牙人對情愛直接、開放、熱情、包容的態度,她們並無意在道德上來論述檢討,反而是著重在對於現代人家庭的義涵上來補充擴大。 

尤其薩拉陰錯陽差的抱錯小孩,即使他知道以後出現短暫的天人交戰,但最後的結果還是讓人滿意極了。三位演員的四個角色(拉蒂西亞‧多瑞拉分飾艾曼達姐妹雙胞胎二人組,歐尼斯多‧艾戴理歐及他真正的父親艾克多‧艾戴理歐則在戲裡扮演薩拉父子檔)也在他們活潑的表演中,立體了起來。而導演不管對於馬戲團表演場景的設計,或是薩拉幾近歇斯底里的性格設定,都贏得我對他們的喜愛。中間還可愛的取樣穿插了卓別林式的默片型式表現,也是堪稱一絕。而那隻有如他們倆定情之物一般的神奇金色翅膀,也讓整個電影在衝擊力道很強的議題下,染上了一股浪漫的情懷。 

最有趣的,還是在最後執念而膽小的薩拉被艾曼達硬拉上舞台表演的情節,原來在女性的眼中(本片的編導女子雙人組),男性才更是需要女性救贖的角色呢?呵呵! 

非常推薦大家欣賞這部現代都會男女愛情的浪漫小品喔!^ ^

分類
REVIEW

誰殺了艾騰依格言Atom Egoyan?2006.07.25


加拿大導演艾騰依格言,一直以來都受到大眾的欣賞與影評的擁戴,因為他到現在,雖然還是非常年輕,卻早已從年輕時代,即已拍出了幾乎部部擲地有聲的經典了:
(闔家觀賞Family Viewing1987)、(念白部分Speaking Parts 1989)、(售後服務The Adjuster1991)、(色情酒店Exotica1994)、(情伴我心Camilla1995)、(Felicia’s Journey 1999)、(A級控訴Ararat2002),有沒有發現是一些常在各大影展看到的熟悉片名。

我也沒有忘記在看過念白部份、色情酒店之後;心靈被撞擊的震撼與迷思。他真的很擅長把一個看似簡單的謎題講得讓你內心翻騰;但是他之前作品裡的客觀、冰冷、無情;在新作赤裸真相卻呈現出有如一個空洞、慘白、叼念、無力的八點檔連續劇;並讓一切真相的解剖過程及演員們廉價的裸露成為一種浪費。這不是我們認識的艾騰依格言吧!我這樣一直自問著、懷疑著! 

50年代紅透半邊天的主持人搭擋藍尼及文斯,打他們主意的黑道酒店老闆薩利,飯店打工的莫琳,70年代野心記者凱倫,為藍尼打點一切的助理魯賓…等是這部電影的主要角色;事實的真相是藍尼的助理魯賓因為要保護籃尼及文斯,而把發現他們之間曖昧情事的小粉絲莫琳殺死,再製造不再場證明,避免薩利的利益受到牽連;這一切最後是由記者凱倫歷經一些波折而揭露,不過,最後為了保護莫琳可憐的母親(父親已為莫琳之死自責自殺),而必須暫時隱瞞不公怖。是不是夠八點檔呢?

喔!你如果還嫌不夠八點檔,那我再多說點:凱倫還曾經是因為藍尼、文斯慈善募款而得救的小兒痲痺患者,她後來在70年代還跟藍尼有一腿,又被文斯下藥仙人跳被不小心拍下與小女孩作愛的照片,然後文斯還因為她的指控差點失手殺了她,最後文斯因為怕東窗事發畏罪自殺了。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凱倫拿到的文斯自傳回憶錄手稿,其實第二章是藍尼為了保護他而代筆的,而文斯千交代萬交代一定要等到他跟藍尼死後才能公布的莫琳真正死因,是魯賓為了勒索文斯才把它寄給凱倫。哈哈哈! 

……… 

這不是肯德基啊!這不是肯德基啊!這不是肯德基啊!


我強烈的懷疑誰都沒死?

是『艾騰依格言』被殺死了!

嗚嗚嗚……希望你沒真的死了,我還想看你的好電影啊!艾導演!

分類
REVIEW

彌勒熊影評:無限想像的生命交響曲-里歐洛Leolo (2006.06.29)

分類
REVIEW

代貼:王的男人-作者 處之翼

★★★★ 

 

 
《王的男人》在我眼中是一部好看且感人的電影。雖然它以宮廷的明爭暗鬥、霸王的荒淫不羈作為背景,不過,或許是韓國歷史離我們太過於遙遠,或許是電影在這方面無意著墨過多,《王的男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它深入地刻劃了小人物的悲喜。

皇上一聲斬頭,下一秒戲班子的頭顱就不會再親密地依偎著他的脖子,皇上被逗樂了,他們又必須懷著感激的心情去迎接珍寶美饌。在街頭上,兩人拼死拼活地與同業爭奪生存空間,在皇宮,王上卻和王妃縱情淫樂。而進了皇宮後,他們的絕活雖然得到皇上的肯定,卻被王宮大臣們瞧不起,甚至想盡辦法要除去他們;意外被大臣射死,生命卻如草芥,只薄薄地在雨中披上斗篷就被運送走,一點也不被人尊重…… 

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樂趣。無聊的時候,就演起盲人的戲碼來消磨時間。奔跑跳躍在花叢中的身影,是那麼樣的美麗,幾乎就成了最動人的風景畫。值得慶祝的時刻,一群好哥兒們大快朵頤相濡以沫(還真的是相濡以「沫」咧,他們吃飯都互噴口水的說)《王的男人》細膩地刻劃戲班子的生活,並為他們聲援與疾呼。孔吉和長生、以及其他的戲班子,也在電影中將小人物的悲哀與喜樂,活靈活現地詮釋了出來,一直一直地撥動著我的心弦。 

相對於小人物悲哀的,就是高處不勝寒的王的孤獨。燕君王雖然荒淫,雖然暴捩,雖然不管民間疾苦,在我眼中,他卻是一個非常孤獨的小男孩。因為孤獨,所以藉由左擁右抱企圖索取一些溫暖,因為孤獨,所以在沉悶的王宮生活中看到戲班子演出,會像著小男孩一樣跟著又歌又舞,因為孤獨,所以緬懷於失去母后的傷痕當中,傷口一直一直沒有癒合,因為孤獨,所以在孔吉自殺後,他會立刻吃回頭草,在綠水陰柔的懷抱中尋求一絲絲的安慰……在大臣們批評燕君王的荒淫無道時,我雖不否認,卻直視了王強烈的孤獨,直視了他內心深處,那個還未成長就已先失去童年的小男孩。 

在愛情方面,我倒是感受不到三角戀情的掙扎,也不覺得《王的男人》可以比擬《斷背山》中強烈的壓抑,不過,長生對孔吉一次次的無悔犧牲,卻深深打動了我,讓我的淚水又在臉頰上奔流。《王的男人》和《斷背山》相同的,是結局的悲傷、惆悵,與美好。惆悵在於同伴的失散、國家的敗亡,與長生的瞎盲,但美好的,是兩人儘管嚐盡了身為小人物的苦難,卻還是在繩索上互相許諾:『來生還要再當戲班子!不為皇上,不為王宮,不為群眾,為自己,好好地演一場戲吧!』


在此,淚水又不受控制地,竄了出來……
 

不過,看完以後,我總覺得這部電影少了一些些東西,後來細想,發現全片的中心──孔吉,形象卻稍嫌薄弱了一些。他柔弱中帶著堅強與矜持、善良卻又優柔寡斷的性格,或許正是觀眾瘋狂愛上他的原因(他實在是美得太過火了!我在此成為李準基迷!),不過,總覺得他的形象可以再鮮明、立體、豐厚一些,畢竟他是兩個男人爭奪妒忌的目標,也是全片的重心,若是被雕塑得更深刻,想必這部電影的成就會更登峰造極的。

分類
REVIEW

代貼:雕刻詩意 —《非關命運》的魔法時光 作者:Ryan


本文出處:

1.(光點.點點點)

http://www.wretch.cc/blog/spotfilm&article_id=8916777


2.(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71560890/20060715041031/

殿堂級的攝影大師轉任導演,總是一件令影迷欣喜莫名的大事。

柏格曼的御用攝影師史凡奈維斯特,就曾經拍出一部令人深刻的《公牛》;杜可風則獻上片如其人怪得可以的《三條人》;至於鮑德熹的《霧都情仇》及《天脈傳奇》則是失敗案例,證明再華美的光影也比不上把故事說好來得重要。近年來,跟著中國第五代導演發光放熱的幾位著名攝影師也紛紛當起導演,不約而同全相準歷史題材開刀。呂樂的《美人草》與侯詠的《茉莉花開》都鄙俗矯情令人生厭,連他們主兒老謀子的「形」都學不到個邊兒;顧長衛的《孔雀》雖然比較符合老外對東方的想像而在柏林撈了個評審團大獎,裡裡外外卻充滿了姜文、張藝謀、陳凱歌等合作過的大導演代表作的影子,缺乏原創而深刻的力量。看來大師級的畫面就跟名畫一樣,雖然有點底子就臨摹得出來,其實並不是人人臨摹得起的,因為贗品只碰觸到了皮毛,只捕捉到表層神采,卻缺乏內裡的豐厚支持。 

幸好,拉尤斯‧寇泰(Lajos Kotai)的導演處女作《非關命運》(Fateless (Sorstalansag))並不只是一部精緻的贗品而已。已屆耳順之年的拉尤斯‧寇泰為匈牙利國寶級大師伊斯特凡薩寶(Istvan Szabo)的電影掌鏡長達二十年,也曾以《真愛伴我行》(Malena)獲奧斯卡提名,這回首度當導演,就大膽改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因惹‧卡爾特斯(Imre Kertesz)1975年的自傳性小說《非關命運》,因惹‧卡爾特斯本人也承接福克納、史坦貝克、馬奎斯等文學家以諾貝爾得主之尊下海改編自己小說的優良傳統,親自下海(也是首度)擔任本片編劇。猶記《戰地琴人》(The Pianist)摘下坎城金棕櫚時,曾被一幫媒體譏為四平八穩毫無突破。這回同樣重彈二戰猶太人老調的《非關命運》,在柏林影展首映自然也受到嚴厲檢視而被批評「四平八穩、安全保守」,雖然最後鎩羽而歸,幸好在自家匈牙利票房大獲全勝,倒也算揚眉吐氣了。 

儘管拉尤斯‧寇泰並未親自為《非關命運》掌鏡,以《地鐵迷宮》(Kontroll)備受矚目的年輕攝影師葛拉‧帕多(Gyula Pados)卻驚人地雕刻出類似蘇古諾夫(Aleksandr Sokurov)或是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厚重詩意影像。除了十四歲的主人翁卡維進集中營前、出集中營後的畫面暈出一層淡淡的秋日陽光色以外,大多時候銀幕上只剩下黑白與慘灰。片長140分鐘的《非關命運》,經由無數淡出變黑畫面的分割,以及義大利配樂大師顏尼歐‧莫瑞康尼(Ennio Morricone)悠揚的旋律伴奏,卡維的苦痛際遇被凝結成一張張的靜止圖像,那是夢樣而不真實的記憶。配合緩緩平移的鏡頭,集合場上的猶太人虛弱得搖搖欲昏,然而天外的女聲吟唱,卻為這片陰霾射進一道微弱卻聖潔的光線…。我想光是為了感受這個畫面的震撼程度,上戲院膜拜一下絕對是必要的。 

人們總是容易過份懷念著上個階段的美好,當過兵的人更容易有類似的感受。照表操練的時總會貪戀起入伍前的瘋狂與放縱,一旦退伍,天天忙著為五斗米折腰,卻又難免犯賤地回想起當兵時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腦袋放空時光。自卡維莫名其妙被送進集中營後,他稍早前的無憂歲月對照之下竟恍惚得只是一場超現實夢境;一旦戰事結束,那種人事皆非的蕭瑟,卻又把集中營的苦痛經歷折射成彷彿只是一場超現實的夢魘。從集中營到戰後廢墟般的鬼氣氤氳,無論是在集中營勞動時偷得間隙的卑微滿足,還是浩劫過後對當初苦難偶然湧現的奇異鄉愁,都有賴因惹‧卡爾特斯的細心淬選,成功讓原著裡真摯又成熟得超乎想像的優美詞彙,化為主人翁卡維的畫外音悠悠道出。這些字字雋永的獨白,已經不、像是一個少年的自述,而彷彿是一個哲學家的冷眼旁觀了。 

卡維的父親、集中營最照顧卡維的班迪希卓姆,以及重獲自由後偶遇的美軍(新任007丹尼爾克雷格的特別客串)三個角色各自巧妙地象徵了三個階段不同的父親形象,也不斷提點卡維生而為人的尊嚴,與祖國、土地的情感聯繫,更揭露了機會與命運的無常。如果說《戰地琴人》是一段漫長但終究走完了的旅程;那《非關命運》既像馬戲團,讓我們看盡無常命運與百態人生,也像沒有出口的露天迷宮,只能仰起頭用力呼吸以防窒息。那種痛徹心肺與全然無助的絕望,不只存在集中營裡。唯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集中營的歲月並非全然是夢魘,苦澀中其實也短綴著奇異的甜美。唯有親身經歷過,才能體會工廠放工後還沒回營晚點名之前那段休息時間所帶來滿足感。即使事過境遷,卡維偶然還會鄉愁般地懷念起那段魔法時光,與那串苦中作樂的日子。許多人喜歡問卡維關於集中營「可怕」的、「恐怖」的事,但是他心中打算著:「下一次,我應該說說集中營裡快樂的事!要是還有人問起我,而我又還沒忘記的話……」。 因惹‧卡爾特斯最後的一長串獨白文字與拉尤斯‧寇泰精心調度的影像配合得完美無瑕,那種滄桑過後所有的苦痛、歡喜看似歷歷在目卻又無比遙遠的細膩描述,讓《非關命運》閃耀出豐盈動人的情感質地。
 

附記:

《非關命運》原著中譯本: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40642 

《非關命運》原聲帶:
http:
//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04999

《非關命運》中文官網:
http://www.tungfilm.com.tw/fateless/

分類
REVIEW

彌勒熊影評:【關鍵密碼Lucky Number Slevin】

分類
REVIEW

《哥哥我還要The Long Weekend》觀後感2006.07.20

給你GG跟屁屁之後,你還想要什麼?

其實,《哥哥我還要》這部電影在台灣上演(或者,也可以說在美國當地上演後)的後續效應,我覺得大過這部電影在藝術上的成就來得更多;甚至於,也可以說是標示這類大開GG跟屁屁玩笑的電影,測試是否有一定族群市場的試金石。 

不過,昨天映演當中,前方一群聽起來約四、五十歲的幾位觀眾們的恣意笑聲,或是全場像是放鞭炮似的東一句西一句的笑聲、還是像擠豆豆般的噗嗤一笑、不然就是給他突然爆出的滄海一聲笑。哈哈哈!還真是笑果十足呢? 

拼貼幾乎是近來搞笑片類型電影的最大特色,這部片更是玩到極致,片中穿插的Home Video型態的短片數量之多,堪稱影史奇觀;但也變成是對觀眾忍受極限反應的考驗,也許這也正反應了現代人的心神渙散,不易專心,或者是供需之間的惡性循環。 

反正,你愛看各種GG災難大集合,還是屁屁能有多臭;不除毛有多好笑,或是全程看完狗狗的便便儀式;或是OOXX、XXOO(自動消音),我沒意見,也無話可說。(突然覺得它跟SM的A片,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哈哈!) 

晚安,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