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REVIEW

黑色大理花懸案The Black Dahlia-觀後感2006.09.12

這又是一部非常典型大逆轉到走火入魔、不可收拾境地的電影……

男主角喬許哈奈特好不容易在關鍵密碼裡,讓我相信他也有一點螢幕魅力,會有一些讓人眼睛突然一亮驚豔的magic  moment,奈何到了拍電影不怎麼需要大明星的導演-布萊恩.狄帕瑪手裡,又開始用一號表情從頭演到尾,除了跟他正牌女朋友史考莉喬涵森的幾場床戲,畫面還算優美養眼之外,其餘跟戲裡號稱容貌姿色與黑色大理花懸案的苦主-伊麗莎白蕭特神似的,因為演像男人的角色,而得到兩屆奧斯卡影后的希拉蕊史汪的床戲,讓人不知道是不是兩根不來電的木頭在床上滾來滾去。

其實攝影前半小時苦心經營美國洛杉磯的50年代氛圍是成功而迷人的,不過,劇中兩名警探杜威布萊區特(喬許哈奈特飾)與李朗布蘭查德(艾倫艾克哈特飾),跟希拉蕊奇怪的一家子或是所謂的大理花命案元兇唯一關聯性顯得薄弱而缺乏力道,更尷尬的是在其他電影中相當出色的史考莉喬涵森(飾查德妻子),從片中第一個嫵媚的叨煙亮相一直到最後,讓人覺得她的角色根本是可有可無,只是讓男性觀眾盯著螢幕分心(笑)。

而且我還聽說小說原著作家在美國看完電影之後,跟觀眾一樣滿頭霧水,頭上冒著問號?片中應該用一個小時以上來清楚說明的最後半小時,導演卻浪費在前面無謂的拳賽、角色出場、及喬許與史考莉間的眉來眼去,還有跟影后躺在床上比站著時間還長,慢…真的很慢…節奏無趣冗長,慢到不睡覺都做不到。

電影擁有的資金、演員、架構、元素應該能做到精彩絕倫,但是不知道狄帕瑪先生為什麼不肯乖乖的把故事簡單一點說完,讓人真的不知道他敘述重點及剪裁用心於何處,這部電影的確是可惜而大失敗。喔!對了,如果請飾演伊麗莎白蕭特的女演員來一人分飾兩角(指希拉蕊史汪的部份),我想也許還可以扳回一城呢?這也証明了請希拉蕊史汪演絕色美女,跟請柯林法洛演作家一樣是錯誤的決定,也毀了兩個會演戲的演員。

分類
REVIEW

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觀後感2006.10.01

片頭一顆網球觸網而往上彈跳的同時,旁白告訴我們「運氣」比什麼都重要,因為往前一寸是勝者,往後一寸就變輸家。

再對照片尾男主角克里斯威頓(強納森瑞斯梅爾Jonathan Rhys Meyers飾)丟出搶奪來的最後一枚戒指的同時,卻神奇的碰到河邊圍欄那一刻,所謂的運氣?所謂的命運?豈只是對人們如此這般無情的嘲弄呢?當人們一旦失去面對真相的勇氣,所謂的勝利?所謂的愛情?到底又能剩下多少實質的意義呢!

這部電影是已高齡70左右的好萊塢老頑童-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導演,少數沒有親自參演的作品,也是他個人味道最淡薄的一部電影,不過那冷靜的鏡頭、舒緩的節奏、令人意外的情節轉折以及看似無關歌劇主旋律的神來一筆…,仍留有讓影迷嗅出些許伍迪氣味的線索。^ ^

史嘉蕾喬漢森、強納森瑞斯梅爾、艾蜜莉摩提默,三位年輕演員在電影中表現極為出色;尤其前二者,史嘉蕾屢屢與國際大導演合作,已經練就一身色藝雙全殊為不易,強納森瑞斯梅爾的演出(容貌神情非常神似《為你鍾情》的瓦昆菲尼克斯)更是讓人驚豔,從一開始青澀純樸,進入名門後名利帶來的身心轉變到偷情時刻的激動欺騙與決定行兇時的顫慄掙扎,多層次而細膩的演技,相當有說服力,應是新一代相當值得期待的演技派新星。

當然,最讓我欣賞的還是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冷咧的手法,與編寫精彩的腳本。故事轉折奇趣帶著透視人間無情的嘲諷,在一堆老將紛紛推出令人無力的作品之時,更顯得寶刀未老而彌足珍貴

分類
REVIEW

代貼:「夢想無限For More Sun」觀後感 作者:博悟行逸

你想做一個追求「價格」的奴隸?還是「創造」的先驅?「夢想無限」這一部紀錄片,含蓄的表達台灣代工思惟追求利潤的奴性,卻忽視了從無到有--「創造」的精神價值。

這是一部沒有商業味道俊男美女的紀錄片,參與紀錄的是一群靦腆可愛、卻有各方專精的台大同學…平凡得如你我一樣…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夢--讓太陽能車在世界奔跑。

假日,當同學在廣場隨著音樂練習跳舞揮灑青春的時候,研究機械的同學操著機台鑽磨太陽能車零件,好一會兒才發現激射的火花燙到了手;負責中央電腦的同學因為抓出程式缺失的部分放鬆一口氣,手指因為整晚連續點擊鍵盤而顯得僵硬;封裝太陽能板的小組,在強光下瞇著眼小心的串接迴路……休息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動作--撐著疲勞的腰,揉著眼睛用力打哈欠,然後是階段性的,滿足的微笑。

有的時候,或許會這樣懷疑吧?這個不會發光發熱的太陽能車For More Sun,能夠在研發過程、世界舞台,甚至是在自己的生命「發光發熱」嗎?

夢想和成果都是甜美的,只是過程苦澀得讓人難熬。而正在熬的人有著讓人感動的魅力,讓許多人會說:如果我也有你這樣的條件,我也要像你這樣為夢想努力。

真是這樣的嗎?當條件說凌駕夢想,夢想還能保有多少「夢想」的成分?

當太陽能車For More Sun正式試車的表現超乎預期,似乎同時印證了未來夢想的真實度--在台灣的土地上,有著奔向世界的身影。

是的,奔向世界--開始從「夢想」變成真實--世界太陽能車大賽。

這一台從大家的夢想、知識、技能、錯誤與改進以及疲勞中誕生的For More Sun,準備在澳洲與世界頂尖的幾所大學誕生的同類見面,相互較勁……

冰涼的空氣中,臉感受到晨曦映照的微刺感,似乎也可以同時感受到太陽能板中電子因為太陽的照射而甦醒、活躍,一點一滴的把能量送進電池……

當起跑哨響起的剎那,不是慶功的開始,而是更嚴厲的印證,三千多公里的賽程,數不清的突發狀況,終點站就在前方……

我們已經站在世界的舞台了……

即使在休息站中的電視,看到第一名先跑完全程的隊伍消息……第二名……
同時比賽的隊伍,有人已經到達終點線,有人在邁出起點不久便不得不退出比賽,有人把For More Sun做為比賽階段性強敵……

這便是夢想實現時的殘酷,也是夢想「無限」的表達。

台灣來的太陽能車For More Sun奪得世界太陽能車大賽第五名,領導台灣For More Sun車隊的鄭榮和教授,微笑看著參與的同學擁抱歡呼--榮耀,歸於貢獻努力的每一位同學,而圓滿一個責任之後的微笑則是鄭教授所獨有的、最崇高的勳章。

是的,只要築夢踏實,真的,夢想無限……

分類
REVIEW

《神鬼無間》觀後感-2006.10.03

  


香港電影《無間道》,開宗明義對於「無間地獄」概念的闡述與其後劉建明(劉德華飾現實煎熬反覆的辨證;到了《神鬼無間》馬丁史柯西斯手裡,利用前面10分鐘「卡老大」(傑克尼柯遜飾),攝人的低沉濃厚嗓音,及鬼魅般暗黑模糊的剪影,導演企圖為我們塑造新一代黑幫教父的身影,並隨著其黑道帝國的建立與瓦解,讓人嗅到導演向經典電影《教父》挑戰與致敬的一點氣味。

要西方人知道什麼是「無間地獄」可能很難,但是他可以告訴你什麼是黑色的真理? 

卡老大性好漁色、言語猥瑣,並且手段狠毒、事必躬親(好幾次全身沾滿鮮血一臉冷漠的出場)彷彿是一名天生的屠夫;但是他也喜愛藝術、品味高超,還會欣賞歌劇到感動落淚,這時他又像是擁有一顆不為他人理解純粹心靈的人間天使。他的身邊圍繞著如信徒般對他忠誠不已的殘忍殺手,不過最後還是栽在他親手培植的柯林蘇利凡(麥特戴蒙飾)手裡。 

黑吃黑!還有人比你更黑!

臥底警察-比利寇提根(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與臥底黑道-柯林蘇利凡(麥特戴蒙飾),兩人與卡老大相剋相生的微妙父子情誼,既像是一場無法停止的惡夢,也像是早被安排好的宿命。

還有什麼東西,比起至親背叛的傷心欲絕、萬念俱灰呢?

我喜歡最後「卡老大」中彈時大字型的正面倒下,有著濃厚宗教般捨身的氣息,如果再想想前面他對神職人員百般的嘲弄不敬,此時似乎又聽到舞台上響起男女高音高聳雲宵的吟唱,與觀眾們一聲聲的嘆息呢?

推薦大家這部末代黑道輓歌的電影-《神鬼無間》。

 

分類
REVIEW

德州電鋸殺人狂:從頭開始-觀後感2006.10.04

 

給我電鋸,其餘免談…… 

~~~~~~~~~~~~~~~~~~~~!先讓我平靜一下。 

……呼……呼……!

真是太恐怖了!哈哈!也真是太過癮啦!

自從20幾年前在國際學舍看13號星期5第一集,叫了三聲以後;到現在彌勒熊已經看了不下幾百部中外不同類型暴力、驚悚、血腥的恐怖電影。但是,卻也因為過度接觸、瞭解公式,結果變成免疫。後來此類作品常常是給我驚嚇沒有、笑點很多的效(笑)果。這也是近來來,除了:沉默的羔羊、萬惡城市、奪魂鋸、奪命鎗火這等外表夠味,裡面有料的電影才能給我一些震撼。不過,若論純種的虐殺恐怖電影今天以後,名單上將會增加一部-德州電鋸殺人狂:從頭開始。 

是的!就是它!(害我看完以後,四肢冰冷、胡言亂語。呵呵!)不知道為什麼?我是那種連拿刀切個魚頭,都覺得殘忍、可怕的人;但是,我卻很愛看螢幕上拿刀、拿電鋸、拿鐵勾的悲劇反派殺人狂,沒由來的亂砍人,尤其是處罰一些臭屁又惹人厭的角色!呵呵!(以前還喜歡傑森而看光13號星期5系列電影,最後連大戰佛萊迪都看了。) 

這部電影並沒有再次讓我大叫,但是導演擬造氣氛的功力一流,其實空間很小、角色不多,前一個小時,氣壓很低(原來壓力也能讓人解脫),那些虐殺、追逐、音效、血腥,就這樣一步步的歡迎你來到人間煉獄。我尤其喜歡那些被害者第一人稱的主觀鏡頭,或是視點剎那突然的模糊,還有全片高光、高反差強烈對比的視覺風格,那一大片的黑色色塊,就像導演一手抹上螢幕的一般,緊緊的壓在你心頭。 

當殺人魔的電鋸第一次火力全開聲響啟動,讓人跟著起雞皮疙瘩,各式緊跟劇情的音效搭配,也幫電影加分不少。還有值得稱許的一點,編導也沒有將影片導向讓人作噁的天理昭昭的大道理。更讓電影雖以血腥貫穿前後,卻能有類型電影自成一格毫不做作的力道身影。 

我要推薦這部電影給喜歡試膽的朋友,並宣告螢幕反派新偶像的誕生-電鋸殺人魔來囉! 

血淋淋的哦!呵呵!

分類
REVIEW

夢想無限-觀後感2006.09.13

就像電影宣傳詞上寫著的:台大機械系「老頑童」鄭榮和教授、記錄片導演李中旺、佳映電影公司的劉嘉明先生,三名到現在仍懷有熱情的中年男子;一個是捨棄國外高薪工作學成歸國堅守教育多年,一個是被台灣惡劣的製片環境折磨的就快要放棄電影,一個是一直嚴守引進好的電影藝術作品又沒放棄機會製造屬於台灣人自己好電影的理想,這三個人藉由此次製作電影的緣起,所譜出來關於他們、關於台灣、關於台灣電影將來的……夢想。


牆壁上,正投射出那創造夢想的一幕幕影像,和著幾乎是單鍵的鋼琴聲,向我訴說著那一群,被
鄭榮和教授「指導」的學生們,陳周行、林逸祥、游振彥、李喬婷、洪顥庭、徐子庭、楊毅祥、郭志平、張智凱、黃奕超、李盈昌……等等26位,現身或未獻聲的台大機械系學生們,是多麼努力的、辛苦的、受挫折的、不屈不饒的,在創造著一台無中生有的太陽能車的過程。
 

 


雖然我從小對理化機械等課程,從沒有興趣過,但是,看他們不分晝夜的拼命趕工,不敢交女朋友的、幾天沒洗澡睡覺的、颱風天跑來修改東西的、滿手滿臉污垢的、偷偷自己在練習駕駛技術的、努力了一整年沒辦法出國參加比賽的、因為這個計劃影響到自己升學的……這些屬於學生才有的無怨無悔的瘋狂狠勁,不禁讓人想為他們鼓掌喝采。
 


感動是一定的,知道在我陌生的領域裡,原來還是有這麼一群傻子在做這樣的傻事,心情就非常的好,忍不住嘴角就那麼微微的上揚了起來。尤其看他們接受訪問時,雖然長著一排濃黑的鬍子,不過,堅定的眼神裡仍透著未受社會污染的可愛稚氣,便讓我想起自己那已久遠的學生時代,星期天灰暗的地下室裡揮汗趕著自己畢業製作的那份心情。尤其團隊裡少數兩三個女生不被當成“女人”還是“人”來用,更讓我想起樓上的雕塑組在翻模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前面這個灰頭土臉的人是男是女。呵呵!
 


鄭榮和教授
幾次在來到澳洲後的發脾氣,也讓我印象深刻,就算學生們已經是熟練到能獨立作業,仍然還是需要這麼一個鐵血紀律與要求的領導者啊!尤其最後結束時,他跟大家講的一番感性的話,也讓人忍不住眼框濕了起來。我到現在還是不懂自己安裝太陽能板有多偉大,不過,至少看得出他們將是台灣未來自己設計製作太陽能車的生力軍,而且這還只是一個種子,以後會開花結果到什麼程度,仍然未知而值得期待。
 


很抱歉我對李中旺導演比較陌生(詳細資料請看導演小檔案介紹),但看資料可以知道他在台灣電影界耕耘多年,因為有機會參與此次製作,
受到車隊及鄭榮和教授的感動,讓他深刻的感受到老師與學生們的無私投入與付出。他們的態度與精神反而支撐著差一點成為紀錄片逃兵的他,再重新站回自己的崗位。
 


至於佳映電影公司的劉嘉明先生-James,則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電影人,每次電影首映開演都可以看到他親自現場的導讀介紹,使人能很快速的進入電影的世界裡;還有他們公司引進的電影,在質與量方面的品質保證(如:
偶然與你相遇、窈窕老爸、安隆風暴、上帝的私生子、禍水、荷索影展……等等),對台灣觀眾在藝術電影觀賞水平的提升,都是台灣電影界的異數,也讓我覺得非常的敬佩。而這部由他們公司製作的首部電影也一樣秉持對於品質上的要求。
 

以這樣一部懷抱夢想的電影,來當成他們三個人第一次的合作,真是再適合不過了呢?我就以觀賞之後,久久的感動,來推薦大家這部值得一看的夢想電影。 


…還…有…夢…想…嗎? ^ ^
 


我的影音推薦:
http://www.im.tv/vlog/Personal.asp?Memid=407735&FID=705580
 


圖片欣賞:





李中旺導演小檔案

關於導演:中文姓名:李中旺 。Name:Lee Jong-Wang 。身分類別:導演。簡歷:1959年,生於中壢。退伍後即從事攝影工作,最初於光啟社擔任棚內電視攝影師,之後參與多齣電視連續與單元劇攝影工作,其中包括王小棣導演之華視金鐘獎單元劇【秋月春風】。在拍攝了5年的綜藝、報導及電視劇…等等許多商業電視節目後,1988與一群朋友組了「全景映像工作室」,從此,由炫麗的影視製作大道,轉而投入國內紀錄片製作,雖然荒野小徑艱困難行,卻空氣清新、身心愉悅、有益健康。

重要作品與獲獎一覽:

1990:【人間燈火】系列之「陸晉德與邱素蓮」、「陳添水」編導。「陸晉德與邱素蓮」獲第三屆金帶獎紀實報導類佳作。 

 


1992:【生活映像】系列之「李彩」、「羅輝泰」、「林美琴」編導。 “生活映像“系列獲1993電視金鐘獎最佳教育文化節目獎。
 


1997:【拜訪社區】系列之「戀戀溫泉鄉」編導。
 


1999-2004:921地震紀錄片
《部落之音》編導。中文片名:部落之音 。英文片名:RADIO MIHU 。色彩種類:彩色Color 。影片規格:DV 。影片時間:136 。影片類型:紀錄片 。出品年份:2004 。導演:李中旺。獲第四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台灣獎評審特別獎。獲第二十七屆(2004)金穗獎優等DV。
 


故事大綱:「FM91.3部落之音的聽眾早安!我是巴亞斯…打開收音機,透過這個地下電台,你會聽到部落裡梨子與甜柿的是非、溪水與土石的八卦…。」巴亞斯以犀利而戲謔的旁白,引領我們見證一段在九二一地震後原住民部落重建的經歷,其中,有著部落內部的分裂與鬥爭,荒謬卻又理所當然,恰如整個台灣社會的縮影。
 


2006:
「夢想無限」-中文片名:夢想無限 。英文片名: FOR MORE SUN 。影片時間:97分鐘 。影片類型:勵志紀錄片 。分級:普遍級。出品年份:2006 。導演:李中旺。監製:劉嘉明攝影:楊重鳴、蔡靜茹、李中旺。剪輯:陳博文。音樂:聶令捷。混音:周震、楊秋香。後期助理:林宥倫、洪瑋伶、張淑媜。出品公司:佳映娛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國家:中華民國。發行公司:佳映娛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參展記錄:2006台北電影節入選「全球華人影像精選」。


故事大綱:台大機械系鄭榮和教授和他的一群學生,堅持將教室學到的知識變成工廠製造的成品。它們的經費有限、課業壓力沉重、周圍充滿懷疑的眼光,但他們選擇冒險,一心讓夢想實現。2005年他們設計、製造並且測試完成一部世界級的太陽能車FORMOSUNIII,以此投入澳洲舉辦的世界太陽能車挑戰大賽。三千公里的賽程,從達爾文到阿德雷得市,考驗不僅僅是車子,更要考驗車手、團隊默契和決心。這群年輕的準工程師或許初出茅廬,但是他們願意為團隊目標付出的精神,不僅令人刮目相看,更教人動容。

分類
REVIEW

天使海亞Hayat-觀後感2006.08.24

從去年在台北電影節裡看到伊朗導演巴曼.戈巴第 Bahman Ghobadi拍的電影「烏龜也會飛」之後,讓我對那種來自生活當中提鍊出自嘲與省視,寫實而神秘的風格驚豔;尤其,那些非職業演員群累積出的螢幕能量,真是大到不可思議。之後又看了「天堂摯愛」,就開始注意到這個對我們來說,非常遙遠而沒有概念的國度-伊朗,對他們的電影,我有多一分的好感。

「天使海亞」也給我有這樣一貫的感覺,寫實單純而貼近生活。故事以海亞父親突然生病而母親必須跟著去照顧,將弟弟與尚在襁褓中的妹妹娜娜交代給海亞為始,到海亞如何做完該做的事(擠牛奶、餵飽家畜、讓沒寫功課的弟弟去上學、跟愛碎碎念貝吉奶奶算好帳,還有讓妹妹娜娜有人照顧),最後,前往學校考完可能會影響她一生的重要測驗。 

沒有「天堂摯愛」的深沉悲情,「烏龜也會飛」的戰爭罩頂,「天使海亞」讓我們看到的是伊朗未來有希望而光明的一面。重傳統、有禮貌、努力向學、個性堅強又堅持理想的新一代女性代表-海亞;也許導演有意讓電影的議題單獨化,只表現出海亞身為女性的自主、自發、自覺。所以,不再著墨民族仇恨爭戰描寫,也讓全片充滿溫馨、可愛、陽光的氣氛。 

我還注意到電影中男性角色的無用:一早生病的父親、撞到人還罵人的貨車司機、樹下閒坐一邊抽菸沖殼子的一群囉唆老伯、海亞畏畏縮縮怕老婆的老師、當然還有尿濕褲子的弟弟阿克巴(笑)!這在大男人主義的阿拉伯回教世界是一種奇特的反思,我們看到是新聞中毆妻無罪,及給人為宗教無限犧牲手搖著槍吶喊的穆斯林兄弟印象;還是說我們本來的觀感,與實際狀況是有極大的差距? 

不過,當然電影的重點還是海亞在面對難題的反應,及與其他角色的互動,一路真是讓人替她著急,而搶戲的弟弟跟小妹妹,也讓這部電影可愛極了。最後當海亞經過重重的考驗,以自己的智慧突破了種種難關,達成了參加重要考試的目標,真讓我為她鬆了一口氣呢?另外,我還覺得他們的居住環境很有意思,高高低低的地貌,洞窟、閣樓讓整個電影的動線充滿了趣味性。 

不管海亞、媽媽、貝吉奶奶、女同學、懷孕的女老師,都是導演葛林瑞拉.拉梅薩尼Gholam Reza Ramezani在歌頌女性堅韌偉大的生命力,尤其在回教世界裡低落的女性地位,更讓人覺得他對女性人權與女性教育議題的關心與用心,透過幾位非職業演員專注真摯的演出,很容易就能得到觀眾的共鳴,非常推薦大家在紛亂的氛圍裡,欣賞感受這一股來自伊朗清新的暖流。 

劇照欣賞:

 

官網中導演的介紹:

葛林瑞拉.拉梅薩尼Gholam Reza Ramezani:從伊朗兒童片始祖阿巴斯處女作《麵包與小巷》到一度入圍奧斯卡的《天堂的孩子》,伊朗影片濃厚純真的風格,一直蔓延到現在。而本片導演葛林瑞拉.拉梅薩尼更是繼伊朗電影大師穆森‧馬克馬巴夫之後,勇奪國際大獎的伊朗導演。葛林瑞拉從1983年開始他的電影生涯,他曾是Amir Naderi的副導(Davandeh, 1985),在1992年之前,他一直以兒童為主角拍攝短片;1999年他的第二部長片電影”The Cart”,在國際影展奪得多項大獎,讓他開始展露了頭角。而本片天使海亞,更是他電影創作的另一個高峰。回到電影的本質,故事是什麼?又該怎麼說故事?葛林瑞拉沒有複雜的運鏡、精準的構圖或九轉迴旋的剪接;不鬼斧神工,也不花拳繡腿,他用最簡單的方式,對白、人物設定、回歸到人與故事的本質,去蕪存菁,說一個小女孩純真而執著的動人故事。 

歷年作品:

1993 PASSING THE TRAP

1999 THE CART(2001 烏克蘭藍鳥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2000 捷克Zlin影展最佳電影金鞋獎、2000 盧卡斯國際青少年電影節【兒童單元】最佳影片、1999 印度海德拉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電影金象獎、國際評審銀牌獎、兒童評審團票選最受歡迎影片)

2004 THE PLAY

2005 HAYAT【天使海亞】(柏林影展「兒童單元」的開幕片、印度海德拉國際兒童電影節-兒童評審團最佳影片、明斯克國際影展【兒童單元】最佳導演與最佳女主角

分類
REVIEW

同床異夢The Break Up-觀後感2006.08.31

文生范恩、珍妮佛安妮斯頓這樣的好萊塢明星級演員,要求他們演戲演的特別差其實不容易,但是,相對的要他們演的特別好、特別自然或是真情流露就沒那麼簡單了。儘管伴隨著這部電影,倆人被炒的沸沸揚揚的八卦緋聞是熱鬧非凡,對票房似乎是有一些幫助;但是,對電影本身的成績是加分、扣分,我倒覺得毫無干涉。


明星的私生活與愛情,有時候不得不被窺視檢驗,然而他們真正的內心世界,外人其實不得而知,也許他們根本也只是平凡如你我,卸了粧、移開鏡頭,去掉明星的光環,有多少內涵、多少質感,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吧!呵呵!
 


會想看這部電影,是因為珍妮佛安妮斯頓前兩部獨當一面的喜劇作品:麥田捕手的女孩、當真愛碰上八卦,給我很大的信心。而文生范恩我倒是對他沒什麼好感,給人在電影裡的印象:不是在跟GG講笑話,不然就是愛跟屁屁聊天,呵呵!所以當他後面突然迴光返照、良心發現,放下那痞樣,一臉嚴肅,請原諒我還是沒有被說服!呵呵!而且還有讓我失望的,被編導弄成像瘋婆娘的珍妮佛安妮斯頓,為了幾顆檸檬、為了他不自己主動洗碗,可以歇斯底里的要分手!真是夠了!
 


不過,電影裡倒是結結實實的將現實生活男女之間、情情愛愛、點點滴滴,非常寫實的搬上螢幕,我大概預估了一下,整部電影113分鐘,至少1/3中間將近40分鐘以上,被編導拿來用在男女主角無謂的爭吵、意氣用事、你一言我一語上面;我差不多心裡有50次在吶喊:「拜託你們不要吵了!拜託你們不要再吵了!」。這一大段喔!進戲院前心情不好的人會想衝出去,心情不錯的人大概也會想去撞牆吧!這跟我預想可以大笑整場的想像也差太多了吧!(觀眾想看吵架,不會回家跟老婆、女朋友還是老公、男朋友吵喔!看你們吵!浪費錢喔!呵呵!)
 


然後,我也很想知道那個畫廊老闆的御用體毛造型師,幫珍妮佛安妮斯頓(
布魯克)做了什麼讓文生范恩(蓋瑞)兩眼發直的特殊設計,是綁辮子還是剃光光啊!這什麼爛點子!如果,他真的還愛著她,兩個人試著說話溝通就可以了吧!幹嘛大費周張ㄅ。
 


還好親友團還蠻可愛的(隨便一個都比男女主角正常):
包括蓋瑞的麻吉強尼(強法佛瑞亞飾);他的房屋仲介小雷(傑森貝特曼飾);他的工作狂大哥丹尼斯(文森多諾夫飾);以及他自以為是情場浪子的老弟小路(柯爾郝瑟飾)。至於布魯克這一邊,她的幫手包括姊妹淘艾蒂(裘伊羅倫亞當斯飾);艾蒂聽話的老公安德魯(彼得畢林斯利飾);布魯克行為誇張,但不是同性戀的老哥理查(約翰麥可希金斯飾);她的母親(安瑪格麗特飾);畫廊老闆娘瑪莉蓮狄恩(茱蒂戴維絲飾);以及畫廊小弟小柯(賈斯汀隆飾)(以上引用官方資料)。


最後開放式結局還可以,不然喔!以後他們一起演的電影我拒看(吵什麼吵啊!)!呵呵!

分類
REVIEW

代貼:那年夏天,我們在蘇花─「單車上路 THE ROAD IN THE AIR」導演手記:李志薔

 2005年夏天,我們一群人來到蘇花。

從台北—宜蘭—蘇澳—東澳—粉鳥林—南澳—武塔村—觀音—漢本—澳花村—和平—和仁—清水斷崖—崇德—新城—太魯閣……來來回回跑了數十趟。

三十幾個工作人員,拍攝地點遍佈蘇花公路各景點、隧道、美麗的海邊、蘇花古道,甚至爬到清水斷崖的懸崖峭壁上。眺望眼前壯闊的碧海藍天,蘇花的日照、雲霧、景觀和風土民情都和西台灣截然不同,那是在夢想與熱情之外,額外的收穫與報償,我們帶著飽滿的心回到業已麻痺的台北。

一年以後,於是有了這部電影!

我原以為,自己的第一部電影,應該出自自己的小說。一些關於歷史、家族和自身身世交織錯縱的時代輓歌;但等到一切條件完備,時機成熟之日,我竟選擇了「蘇花公路」這樣一個看似青春浪漫的題材。 

理由無它,台灣電影需要不一樣的東西,面對如此困頓的國片電影環境,我覺得台灣導演不能老沉溺在昨日「純藝術電影」光環的死胡同裡。而「公路電影」這個類型需要被開發;況且蘇花公路地形奇絕,有險巇的峭壁和壯闊的碧海藍天,是我認為台灣最美的一條公路。 

公路電影,總有一種浪漫與自由的色彩,看劇中人物從平凡生活中逃離與逸出、永遠在路上的狀態,層出不窮的意外和驚險,經常能帶給人異於平常的生命體會。而蘇花公路,這條終年雲霧繚繞、宛如漂浮在空中、無止無盡的道路,正適合作為這樣一個人生的試煉場。我把它用來作為談論「逃避與面對」此一生命議題的主場景。 

劇中四個角色,上路的姿態各自不同。阿國和林正義帶著良心的譴責、阿妹和茱莉亞則在缺陷的生命裡尋找夢想的出口。四個不同的人生,卻在這條寂寞的蘇花公路相遇。一邊是太平洋的碧海藍天,另一邊卻是中央山脈險峻的斷崖,隨著這段旅程,一個個意外和險阻橫在眼前。死亡、追逐、逃亡……在這條漂浮的公路無止境地進行著。這是一部關於年輕人的電影,充滿了青春時代的叛逆與恐懼,愛與追尋;然而當中生命的起伏和苦澀,也許需要一點年紀的人才能懂得。 

拍攝時,我最感興趣的問題是:「如何把蘇花公路和一段人生旅程並置在一起?」,而「人在犯下嚴重錯誤時,又究竟如何產生面對的勇氣?」上路彷彿是暫時的解決方式,卻是另一種逃避的姿態;上路以後最大的威脅,在於最終發現自己原來無路可去。這才是公路電影最大的張力所在。 

電影的場景裡,除了蘇花公路和荒廢的蘇花古道之外,我們也叉進沿線的原住民部落裡,比如南澳、和平,甚至更小的武塔、金岳、澳花村等。那是滋養台灣電影的另一個景觀,1990年黃明川導演《西部來的人》和鄭文堂導演《瑪雅的彩虹》(《夢幻部落》前奏曲) ,便是集中在這裡拍攝的。那些熱情的民眾、淳樸的面孔,鏡頭裡一閃而逝的原住民朋友們,至今猶讓我念念不忘。 

開拍前,我自己騎著腳踏車在蘇花走了一趟,飾演阿妹的陳意涵也被我放逐到蘇花公路徒步流浪。當你靜下心來,透過腳踏車緩慢的速度,才得以一寸一寸親近這塊土地,那是有別於開車快速經過所見的視野:風在你耳邊呼嘯,遠處是海洋迴繞的潮音,而背後,則是垂直矗立的山壁,除了自己的呼吸和思想,你所意識到的完全只剩身體和意志的搏鬥。然後當你猛然停下來歇息的時候,才驚覺這片海天美景帶給你的視覺震撼,大自然的壯闊和偉岸,彷彿瞬間醍醐灌頂,讓人有一種精神舒爽、海闊天空的感覺。 

就像劇中人物,即使身處艱困的境域,離開了現實生活、到了一個無人認識的新世界,都能展現內心良善的一面,那便是生命和夢想的出口。我希望透過這部電影,能為年輕朋友開啟另一種觀看世界的視野,就好像從空中俯瞰下去,蘇花公路雲霧圍繞,像一條蜿蜒在空中的道路;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去,竟是一整片海闊天空。 

那年夏天,我帶著一群熱愛電影的人來到蘇花,在汗水和淚水之外,連同我在內的多數工作人員都對這塊土地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宜蘭、蘇澳、花蓮等地的空氣、日照、雲霧、景觀和風土民情都和我們熟知的西台灣截然不同,那是在夢想與熱情之外,額外的收穫與報償。我們帶著飽滿的心回到業已麻痺的台北,一年以後,於是有了這部電影! 

( 「單車上路」  2006年11月10日上映 )

分類
REVIEW

奇蹟的夏天My Football Summer -觀後感2006.09.14


 

這部電影很神奇的可以讓人投入很多熱情,及回憶起年少時期生活的片段,尤其團體生活的點滴樂趣與隊友間兄弟般親密無私共享的話題、物資,在在使人產生共鳴;尤其,花蓮美崙還是我當兵的地方,也是這部記錄片拍攝的地點,所以,儘管是我不熟悉的足球運動,仍然讓我看得是興趣盎然。

這些小足球隊員就學的狀況,也讓我們些微看到原住民朋友的困境,導演用了一點篇幅讓大家跟著小球員回家,一窺他們生活環境的簡陋、及經濟上的困頓;小小年紀就要因為大人的婚姻、疾病等等問題,要提早面對最殘酷也真實的現實,所以,在他小小的心靈裡,參加這樣的活動,似乎變成將來出頭天的唯一出路。 

當然,足球場上的衝撞、吆喝,能讓他們暫時忘掉一切,緊張的比賽也是他們展現實力的戰場。在學校日復一日的練習及軍隊般的規律生活,所有的準備、所有的努力,就像教練告訴他們的:「三年的準備,就在這一場了。」呵呵!真是讓人跟著比賽的畫面心情起伏啊!隨著比賽即將結束,在海邊的嘻戲、與隊員床邊的聊天,長期建立起的濃烈情感,才是他們更為珍貴的資產與記憶。 

導演在製作手法上面增添很多的趣味與劇情的安排,值得稱道的是幾位小球員自然流露的青春、青澀的表現演技,讓電影充滿令人愉悅的元素;尤其導演在有限的器材下,仍然玩出劇情片甚至於MTV的取鏡、節奏、剪輯,讓源自於2006年台灣Nike世足盃形象紀錄片,變得不單單是一部記錄片而已。 

我還記得最後一場爭冠比賽的加長賽中,恐怖而決定性的PK,就在踢出足球的那一剎那,鏡頭突然轉到空氣中無聲的一刻,球場邊線那隻被風吹動,歪斜到幾呈與地面平行的那面旗子,將觀眾的心整個揪在一起,呵呵!楊力州導演,真有你的。 

劇照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