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澳洲電影一百週年】:「電影」整個觀念幾乎一出現,澳洲人便一直在製作電影。Charles Tait的The Story of the Kelly Gang(1906)被視為全球第一部劇情長片,放映時間大約一小時,當時全球大部分的「電影」都不超過十分鐘,The Story of the Kelly Gang在當時跨出了代表性的一大步。此後一百年來,澳洲電影業仍不斷製作大量優秀作品。
澳洲電影在國際舞台上的版圖越來越大,不論是普及且廣受歡迎的商業影片,或是精緻而發人省思的藝術影片;不論是幕前傑出的國際巨星,或是幕後優秀的技術團隊,澳洲風暴早已不容小覻!為提供台灣民眾一系列難得一見全新多元的澳洲電影,進一步促進台灣對澳洲文化電影工業的了解,並吸引國內片商一探澳洲電影的實力,澳大利亞商工辦事處藉歡慶在台成立25週年之際,承續歷年來舉辦澳洲影展的高度評價,今年首度與誠品書店於2007年1月19~28日聯合策劃【澳洲影展】,精選包含從未在台灣上映過的《蛋白石之夢OPAL DREAM》、《牡蠣男孩THE OYSTER FARMER》、《我的同班靚女HATING ALISON ASHLEY》以及揚名國際的得獎電影《死亡,小心穿越LOOK BOTH WAYS》和擁有國際巨星卡司的《迷幻甜心 CANDY》等5部優質澳洲影片。將提供台灣民眾一場豐富精采的澳洲電影文化饗宴,感受來自南半球的獨特人文氣息。
《玩命記憶》:本周個人相當推薦此部顛覆類型電影的作品。不過,大家可要仔細一點看才能瞧出它箇中趣味喔!以下是已刊登專文之縮版:導演(賽門布蘭德 Simon Brand)及編劇(麥修韋尼 Matthew Waynee)都是初次執導與執筆的人。初看像是一部視覺風格上模仿《奪魂鋸》的作品。不過,其實內容卻完全無關,是編導在跟大家玩逆轉、玩風格、飆類型的趣味遊戲。所以,一邊是劇中人誇張吹著同樣旋律的口哨音,同仇敵慨的kuso感。一邊是峰火連天西部槍戰片裡男性情誼的生死與共。然後,緊接著第一男主角回憶起動機,又彷彿是一齣驚悚劇。電影裡對人際關係的設定:當你喪失一切記憶,敵人?朋友?你要憑藉什麼資訊來判斷,直覺、本能還是根本笑話一場!還真值得探討呢?另外,“Unknown”也許導演是在考驗觀眾對於本片的“記憶”吧!真相?何者是真正的真相?呵呵!^ ^
布列松的電影是電影嗎?還是電影嗎?眼睛看著他的影片,這些問題不斷地在腦海裡閃過。但你不會有太多的時間陷入這種進退維谷的窘境,那種無處不在遞減的力量,已經睜大著眼睛盯著我們。像是剪刀、石頭、布的遊戲般,環環相剋又相生,它不封閉任何可能性。在電影史上,布列松是一個界線,在他之前和之後,「電影」這個字有著不同的意義。所以我們會看到,當人們在談論「法國電影新浪潮」時,總是刻意將這位不是新浪潮的導演納入其中。然而,他的極端與偏執並沒有嚇退後來的導演。所以,我們看到繼他之後,史特勞普夫婦( Daniele Huillet & Jean-Marie Straub )、派德羅柯斯塔( Pedro Costa )繼續在尋找電影中可能的白;皮雅拉( Maurice Pialat )、達頓兄弟( Jean-Pierre & Luc Dardenne )影片中,悲劇性人物在精神瀕臨崩潰前的掙扎;奧米巴夫( Darejan Omirbaev )、宇史莫諾夫( Djamshed Usmonov )、阿基郭利斯馬基( Aki Kaurismaki )片中卑微人物面對生命的荒謬與無奈時,所展現出來令人錯愕的軔性;還有,阿巴斯( Abbas Kiarostami )影片中對導演的身份,對「最低限度的作者」的嘗試。
查了一下資料《玩命記憶Unknown》的導演(賽門布蘭德 Simon Brand)及編劇(麥修韋尼 Matthew Waynee)都是初次執導與執筆的人。他們各自在音樂錄影帶、廣告片導演及小說家的身份上,已經有過一些不錯的表現,才得到試身手的機會。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其養份是來自於好萊塢主流類型電影的。初看預告的感覺是像一部視覺風格上模仿《奪魂鋸》的作品。不過,今天伴隨著連續兩次讓我“記憶”深刻,強度有6.7的地震;這部原片名Unknown“失憶”的電影,在內容上,編導倒是很想“搖”出一些新味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