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TAIWAN

彌勒熊:【2017華語電影產業現況之研究報告】



前言
近十年華語片市場有很多跟過去不同的變化,尤其中國電影市場的興起,已經跟美國好萊塢並列為世界前兩大市場,而且多部的好萊塢商業大片,也都可以看到中國影星的蹤跡,譬如:最新上映的《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是《星際大戰》電影系列中第一部外傳,甄子丹、姜文,在裡面就有一些不錯的表現。

而在《長城》裡戲份最多,但備受爭議的女演員:景甜,也將在2017年的《金剛:骷髏島》、2018年的《環太平洋2》當中演出,但她乏善可陳的演技,應該不足以代表華人演員在國際間建立起的真正成就,儘管她的戲份也許可稱為第一女主角。當然,其他早已知名的:成龍、李連杰、甄子丹、周潤發、周杰倫、鞏俐、李冰冰、陳沖、楊紫瓊…….等等,都曾在好萊塢電影中露臉,成龍應該當中是成就地位最高者。

一直到今天,華語電影真正揚名國際的作品仍然是李安的《臥虎藏龍》,這部充滿中國文化哲思的作品,除了一新武俠片風格之外,也在票房與獎項上大獲肯定。以下我就「台灣」、「香港」、「中國」以及「其他地區」的華語片現況提出自己的淺見。

「台灣」
《52Hz, I Love You》是魏德聖最新作品,即將在過年檔期上映,他比陳玉勳導演同時上映的《健忘村》,更早展開地毯式的秘密宣傳,在低調的情況下,已經在台灣的北、中、南部悄悄辦了很多口碑場的特映會。而陳玉勳導演,則在被有心人檢舉之後,於2017年1月5日,突然在官方粉絲頁上貼出自清非台獨份子的聲明文,這兩件事突顯國片在宣傳上遭遇的不同情境,魏德聖導演已經是台灣國片最高票房紀錄保持人,都還不敢掉以輕心的一步一腳印的宣傳,這次新片主打的,仍是如《海角七號》般講台灣發生的小人物、小清新的小故事,魏導打的比較是胸懷台灣的策略。

而《健忘村》在卡司上結合港、台、中三方(演員有:舒淇、王千源、張孝全、楊祐寧、林美秀、曾志偉、顧寶明、許傑輝、張少懷、陳竹昇、柯宇綸、黃健瑋……等人)與製片葉如芬、李烈強力布局下,明顯想跨足三地與通吃的電影,卻被突然冒出的事件攪亂一池春水,彷彿票房被投下了一顆未知的震撼彈。這也同時讓人想起先前戴立忍導演也發過類似的文字。我不得不這麼認為,中國對台灣電影界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大,尤其是政治立場上藍、綠、紅三色的角力,將會越來越明顯。《健忘村》官方說的三億投資能否打平,也值得大家的關注。

台灣的環境真的很政治,連同性平權婚姻法到最後都會扯到政治,電影當然更不可能倖免,不過,台灣拍電影的人,不少硬頸的人,仍然堅持的不被中國資金吸納,尤其中生代的導演很多還抱持著以少資金拍作品的想法,或轉到紀錄片的領域繼續暫時創作,有一些人西進,也有不少人觀望或等待機會,我想台灣地位的未定與政治影響力是一個平衡決定的重大因素。不過,可喜的是類型片最近開始抬頭,《紅衣小女孩》以小搏大,整個製作團隊的年輕化以及到泰國後製聲音的部份就有看到成果,《紅衣小女孩2》也已經進入了籌備期,程偉豪導演算是7年級的導演裡第一個殺出重圍,也替台灣鬼片佔了一個位置。

當然,過去曾有一段作者論電影風光的台灣,仍不缺乏舒發個人風格的作品,譬如也拿到輔導金,也被提名金馬獎的《德布西森林》,我個人覺得這類型作品會被市場漸漸的淘汰,如果連作者自己本身都說不清楚表達什麼,怎麼可能會被普羅大眾接受。而風光提名金馬鍾孟宏的《一路順風》(8項提名),趙德胤的《再見瓦城》(6項提名),也都在強敵環視下,在金馬獎雷大雨小的做收,同時在精心安排的後金馬檔期招致考驗。

其實我覺得《一路順風》是鍾孟宏相當成熟的作品,稱得上雅俗共賞,尤其許冠文跟納豆兩人的互動很能打動觀眾,但缺了得獎因素,還是會在票房上有一定程度的反應。但,趙德胤的《再見瓦城》我覺得問題就比較大,也拿輔導金也有台灣演員,但他一直拍著跟台灣有距離的緬甸題材,做為他個人鄉愁,或是影展參展片當然無可厚非,不過,片商為何會覺得得了金馬獎就可以在台灣的市場上大賣,不知道究竟是片商不食人間煙火,還是觀眾根本棄之不顧,我覺得製作團隊,宣傳,觀眾都該有一些省思。

再來,台灣演員的青黃不接,可能是台灣電影必須要重視的問題,過份相信如:豬哥亮金招牌,是業者某些人的迷思,我覺得不論如何,都應該朝著製片制的方向去建立與思考,因為這個跟台灣類型電影的式微有極大關係,台灣沒有足夠能扛起票房的明星,這問題也由來已久,但究竟來說,還是該為台灣建立整個電影工業,這是個有連鎖關聯的問題。

最後,《灣生回家》監製陳宣儒的假冒事件,個人覺得重創了台灣電影界,當然出版業以及捐錢給她的人,以及支持這部紀錄片的台灣民眾情感上更是受傷,有人指出台灣的溫情主義,以及民眾很容易被帶風向的性格助長了這類騙子的生存空間,但我覺得受傷最大的還是紀錄片相關的從業人員,一個經過包裝過的騙子,可以混入最講究真實與紀錄的行業裡,把那麼多人打成共犯,這是多大的諷刺啊!其實可以談的面向很多,我就寫一些比較近期的東西,並與我寫的其他內容做區隔。

「香港」
香港從97之後,電影界可以說歷經了大風大浪,這顆東方明珠終於還是回到中國的懷抱。儘管21世紀初出現了驚人的大團結,「無間道」三部曲帶動了整個香港電影界的自我意識抬頭,眾大牌不計個人參與,票房、藝術上的成就也很高。最後在好萊塢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翻拍成《神鬼無間》,並由兩大金童:李奧納多、麥特戴蒙同台主演,導演馬丁史柯西斯還憑此片得到人生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後,劃下完美句點。但也同時出現出走潮,一開始是技術人才、武術指導、動作導演一一被網羅到好萊塢,也讓好萊塢電影出現了很特别的一段時光。

接著,在最先到美國發展的袁和平介紹下,徐克導演、周潤發也開始嘗試到好萊塢發展,接著香港電影的產量銳減,質量也跟著降低。大家一定還記得劉德華曾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說過一番為台灣電影界能撐過危機佩服,但他替香港電影發展憂心的發言。政治上的不確定,造成電影界一陣子的觀望與蕭條,不過地利之便與政治上的實質統治,很快香港與中國電影界的接軌。也慢慢從不合一直到最近的作品,除敏感議題之外,題材的選擇,資金規模,漸漸的融合度越來越高,越來越有模有樣(周星馳連續三部賀歲片:《長江7號》、《西遊‧降魔篇》、《美人魚》一部比一部票房高,我將在中國的部份討論)。

但2014年發生的「雨傘革命」對全世界與中國、香港、台灣都是一個大震撼,平常給人感覺是非常以經濟優先的香港人民,勇於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有所作為。之後電影界也出現了很多帶有覺醒的作品,譬如激發了被列為禁片的預言作品《十年》,接著,2016年金馬獎提名的香港作品裡,不論直接紀錄或暗示提及,紀錄片與劇情片中都有跟「雨傘革命」結合的電影,描寫97背景的香港黑道末路的《樹大招風》是本屆金馬的最大遺珠,表現突出,那個暗暗指涉的力道很強。《十年》、《樹大招風》也宣告了香港新導演的崛起,蹦發出的創造力與爆發力驚人,有一種「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驚豔感。

香港的變數很大,值得繼續觀察!

「中國」
因為我只去過一次中國,老實說觀察可能都很淺薄,不過,去年農曆新年初四人在上海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因為行動支付的普遍性,當地人會利用各種管道買便宜的電影票,臨櫃現場買則價差很大,所以同一部片的票價,可以從50多人民幣到200多,有數種價位,而且是浮動的,你可能明天去同一家戲院,票價都不一樣,當然可能因為是過年檔期比較特殊,我一共在當地先睹為快看了《功夫熊貓3》、《美人魚》兩部片。

當時周星馳的《美人魚》勢如破竹,12天就紮紮實實的破了前年《捉妖記》在2015年創造的打破外國片中國上映票房門檻的24億神話,當然後來爆發了虛報票房的爭議,然後我立刻連結到我自己碰到的狀況,如果一部片的票價價差那麼大,那究竟要如何準確的計算感覺頗有問題。最後《美人魚》以33億人民幣票房,創下多項紀錄:中國史上第一高票房與第一部破30億人民幣的電影,海外與本國加總票房則是5.53億美金,177億台幣的歷史紀錄,數字相當驚人。

《美人魚》並沒有在台灣上映,我個人覺得比起《西遊‧降魔篇》題材與手法更加朝向普世價值的方向走,劇本也符合三幕劇的標準架構,所以能在全世界上映得到普遍的票房肯定,裡面的演員不論港中台都配合的恰到好處,能把環保與奇幻的傳說結合的那麼完美,周星馳導戲的功力可說更趨全面,場面的調度、節奏的掌握、音樂與特效……等等部門都配合的很好,在一股中國電影熱力之下,就這樣一舉再造奇蹟,而也替周導演賺到的下一部片《西遊‧伏妖篇》的6000萬美金左右的預算,徐克並將與他雙掛導演職務,應該不少的粉絲期待本片的上映。
轉個彎回到這幾年中國參與金馬獎的作品,不論他們是否能完全代表目前中國影片的製作現狀,至少看來是相當有活力的,尤其每次在演員的部份,台灣人不平衡的提名數量,其實我們要輸的心服口服,女演員從有名的章子怡、鞏俐、范冰冰到沒幾個認識的劉蓓,新科影后:馬思純、周冬雨,男演員從本屆影帝:范偉、張涵予、黃渤、陳建斌……等等,可說老、中、青,年年都有優秀的演員入圍得獎,如果做一個統計恐怕會更驚人。當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會演戲的自然也多,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藉口,戲養人我想是最根本的,現在中國影視業的發達,從二三線城市大量設立戲院影城,各地廣設拍攝的園地,以及越走越精緻向國際看齊的製片水平,都是很驚人的速度在進行著,獨立製片可以在金馬獎被肯定,商業大片在票房上創下佳績,兩者相乘自然會有更多火花。

另外,動畫片的發展也值得注意,雖然去年的《大聖歸來》沒能得獎,但他完全重新改寫了舊版西遊記的設定,將唐僧設定成一位崇拜齊天大聖的小沙彌,而且一開始就決定是採三部曲的模式進行,很快小沙彌將長大變成青少年時期,世人將第一次見到成長中的叛逆僧人。如第一集唐僧與大聖情感描寫的生動,會讓我期待究竟劇本會如何編寫。美國幾家大動畫公司,也早把總部或製片中心移到中國,訓練當地人才,如我之前看的《功夫熊貓3》已經有很多中國動畫師是幕後的主力人員,整個發展一定會更加蓬勃。

「其他地區」
最後,關於「其他地區」台灣媒體一向較少關注報導,但就台藝大電影系近期東南亞的華裔同學(尤其馬來西亞)就讀人數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端倪,證之於在台灣金馬獎得獎提名比例如出一轍,除黃明志、阿牛台灣熟知的馬來西亞藝人曾在台灣發片發展之外,他們回馬來西亞都當了導演,成績也都不錯。另外,導演周青元,他的下鄉三部曲:《大日子 Woohoo!》(2010)、《天天好天》(2012)和《一路有你》(2013),《輝煌年代》(2016)都跨海在台灣上映過,已經是當地的票房大導演,操作商業模式熟悉而成功,這些人也都蠻值得注意的。另外,新加坡在第50屆金馬勇奪大獎的《爸媽不在家》陳哲藝導演一戰成名,梁智強以《小孩不笨》系列為台灣熟知,陳子謙導演則非常的特別,他非常熱愛台灣的閩南語歌曲,以這個背景陸續拍了:《881》、《12蓮花》、《想入飛飛》,這幾位導演也都持續在創作。

小結
總的來說,中國電影市場的形成已勢不可檔,最後會由中國主導整個華語片走向還未可知,我覺得關鍵還是取決於中國官方對電影事業的態度,他們的審檢制度,民間都在拿捏尺度,要衝撞體制可能性很低。不過,網路電影似乎成為一個可擦邊球的活路,網媒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是不爭的事實。以目前台灣喊的震價響的「微電影」,及台灣上下各級政府積極推動的「微電影比賽」來說,就是最佳例證。

過去台灣從來就稱長度短的影片叫「短片」,自從商業性質濃厚的廣告片,被從業人員以電影講故事的手法拍攝,中國美其名為「微電影」之後,就再也回不去了,連金穗獎都有一年突然出現在比賽項目中,但「微電影」是什麼?如何定義範疇?他是電影嗎?我想很多台灣地區政府承辦人員根本沒花時間了解,就隨著亂喊一通!

回到商業的範圍,大型製作的成與否,關鍵仍在品質與影片的核心價值,台灣電影界與中國合作的案例成功者,尚未多見,反而一直卡在不相干的政治立場上,這對合作傷害非常大,我想《健忘村》最後的結果會是一個指標,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