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12月29日上映-【漫舞精靈-歐荷伊】預告、簡介、劇照欣賞:

 預告欣賞:


即將上映的【漫舞精靈-歐荷伊】,描寫美麗的歐荷伊公主從小被禁止跳舞,卻不知城堡之中深藏著有關於此的天大秘密;隨著父親突如其來的招親宴舞,與母親的離奇死去,歐荷伊與弟弟索拉爾如何追尋自己愛情與夢想…。導演尼爾斯塔維涅(Nils Tavernier) 從小就對舞蹈十分著迷,年幼時常在祖父母的家中,眺望隔壁歌劇院的芭蕾舞者們,雖然過去作品都以紀錄片為主,但尼爾一直都很想完成拍攝劇情長片的計畫,【漫舞精靈-歐荷伊】將他的美感經驗毫無遺漏的表現出來。


片中的男女主角都是真正的舞者。飾演女主角的是年僅15歲的瑪歌夏特列(Margaux Châtelier),現在還是巴黎歌劇院舞蹈學校的學生。導演在第一次見到她後,就認定瑪歌是演出歐荷伊的不二人選,因為她不像大部分的女孩,跳起舞來帶有挑逗性,反而有一抹清新的氣質。首度參與電影演出的她,表示導演與編舞者都賦予她很大的發揮空間,尤其是在舞蹈方面,唯一讓她感受到壓迫的是那三場舞會必須穿的厚重禮服。

瑪歌在電影中有許多精采的獨舞片段,她認為自己和角色最接近的地方,就是對跳舞的熱情。而19歲便當上了首席舞者的尼可拉赫喜(Nicolas Le Riche),飾演畫家一角,他不僅在片中愛上喜歡跳舞的公主,現實生活中也和同樣是巴黎歌劇院的舞者結婚。

片中的舞蹈與音樂都經過精心編排,3段異國風味的舞蹈橋段令人印象深刻。導演完美的融合了神話元素與舞蹈表演,【漫舞精靈-歐荷伊】唯美浪漫,在歲末年終溫暖都市人的童話想像,看一場電影,同時享受古典與現代的舞蹈饗宴。

劇照欣賞:



【漫舞精靈-歐荷伊】中文官方網站: http://www.zeusfilm.com/aurore

分類
MOVIE

《他和她的情人》贈票活動得獎名單公布:2006.12.15

預售票網址: 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06/11/Lhomme/

嗨!大家好…本次《他和她的情人》贈票活動已於12月14日24:00結束(以回文留言時間為準)。


得獎名單公布如下:
01.  wenming。
02.  小慈。
03.  大寶。
04.  牛貝貝。
05.  大胖熊。
06.  JO。
07.  Gin。
08.  chu519。
09.  木子。
10.  奧莉薇。
11.   debralin1。
12.  電通野人。

請務必將本頁列印出來,並攜帶個人有照片之證件以資憑證(請勿代領)。
12月18日星期一於長春戲院售票口前,晚上18:00到20:00找我取票。
謝謝大家熱情參與,恭喜以上得獎人。^^

分類
影評

英雄出少年-《龍騎士 Eragon》2006.12.14

觀賞《龍騎士》這部電影不只一次勾起我兒時的回憶-《大魔域The NeverEnding Story》,絕對在我腦海裡佔有它一定的地位與空間。雖然我當時已經16、7歲了,不過,那螢幕上奔放馳騁的想像力,令人嚮往的無邊世界,還是讓我著迷了一陣子,也開啟了我對這類童話、神話故事電影的喜愛。


後來,我還把大魔域一、二、三集都看了呢?呵呵!新一代觀眾則有福氣的看了《魔戒》、《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以資填補想像力的縫隙。現在,
《龍騎士》原著者以青少年寫青少年的純種冒險英雄故事,則對新一代青少年有如大魔域於吾等啟發之態勢。

想想看!如果你是戲裡15歲的少年主角,被付與解救眾人的重責,還有一隻獨一無二屬於你的龍,任你差遣、騎乘,那真不是只有“屌”跟“過癮”可以比擬了吧!單單最後一場邪巫師(羅勃卡萊爾)大戰龍騎士艾瑞岡(艾德史彼勒)在空中大飆速度的戲,就值得你買票到大戲院觀賞了。^ ^

這裡我真的不得不提羅勃卡萊爾飾演的邪巫師,是我近年來看到最令人心寒髮指的反派角色了!他的造型隨著劇情演變逐漸越來越醜惡,到最後真的覺得他已經接近失心瘋了吧!

而且,其實如果不說大家也許會認不出來這個曾經在《猜火車》裡嗑藥的瘋子,《神父》裡色誘神職人員的同志,《一路到底:脫線舞男》中不得志的藍領階級,變成宛如地獄使者現身了。

有人說英國是國際優秀演員的最大出口國,還真一點不假呢?

整個故事平鋪直敘沒有讓人特別感到意外之處,不過,有一群優秀演員在加持這部電影,如:精神導師布朗姆(傑若米艾朗)點到為止出眾的表現,都讓初次擔綱的龍騎士艾瑞岡(艾德史彼勒)吃了一顆定心丸,並有發揮的空間與互動。

還有很強的CG技術,完全為龍呈現出幾近完美的演出。又再一次讓我想起大魔域中一天到晚笑呵呵的那隻白龍。

飛翔真的是人類最大的夢想呢?

如果你喜歡奇幻冒險的青少年電影,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在這部電影裡得到很大滿足的。^ ^

分類
影評

彌勒熊影評 : 《三億圓懸案之初戀》-觀後感2006.12.04

分類
影評

彌勒熊影評 : 《他和她的男人》…還有我們…2006.12.06

這部電影乍看之下,似乎只是單純有關於一個男人被開發與誘引出內在情慾的故事…。但是,費德烈的鄰居-同性戀藝術家雨果爬上父親病床上的那個動作,及他女兒最後現身10分鐘的戲,讓本劇一下子變成是交錯複雜的多重設定,而導演想說的一切,似乎也跟著立體而不再簡單了…。


普羅旺斯,一方面美得讓人陶醉,一方面又似乎讓進入它勢力範圍的人們,跟著飛揚而誠實了起來。雨果從一開始即不遮掩避諱自己同志的身份與身體。我們還在奇怪小小的男孩跟一群孩子在怪聲怪叫什麼?就看到一個赤條精壯的軀體滑過那碧藍晶透的水波…。爾後,第一次的聚餐,覬覦打工女學生成熟身體的親戚,一陣黃的色狼搶白,也直接被雨果以同志身份立刻拉回冰點。當然,我們後來知道今天他的坦然,是付出一場家庭革命的代價。

雨果對於費德烈的啟發,與其說受他影響,不如說他自己透過窺視,進一步慢慢的靠近自己內在那塊未被探知的神秘領域。是以我們看到他多次來邀請雨果,站在門前如孩童般愉悅的眼神、表情,而雨果賞給他一個他未曾看男人的角度:一尊最成熟健美宛同天使般的俊美男體在通透的天花板上展示。奇妙的是他越靠近雨果,對於太太費德莉在性上面的需求就更大,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思索,這應該已經超過普羅旺斯的POWER了。

並且一如導演所說:費德烈、雨果在一起表現的陰柔,與太太費德莉在一起時的陽剛。如果沒有點出我相信一般觀眾可能也不易察覺,導演身為女性觀察之敏銳、細膩。導演(莎寶布里曼還拍了很多次相同場景的不同角度來呈現雨果、費德烈及太太之間關係的消長,那場決定了一切的秉“燭”夜談,在戲裡平均分配的大量出現,其目的已昭然若揭。還有她對小小觀景窗的運用與興趣,也讓作品有一種超現實的意味。如:倆家人之間有棟小房子,裡面有四位彈著協奏曲的樂者、做著科學觀察實驗的顯微鏡頭緊接著俯視著云云眾生與大地。

我尤其愛導演對於一些場景的銜接,讓我們猶如看了一場既前衛又古老的實驗舞台劇,裡面阿嬤、親戚、阿姨、叔伯、弟弟、妹妹…,每一個人都有發言權、每一個人也在訴說著他生命的剪影、點滴。電影裡幾處意像的使用,也如畫龍點睛般的閃亮:太太心中猶有一座爬不上去的山頭,讓我立刻連想到柏格曼《第七封印》的死神降臨,那有名的探戈男女雙人舞如果由兩位男性表演又會是何風景呢?最迷離的當然是雨果大玩字根字謎的作品,當出現一段以血寫出的文字印在牆頭是多麼令人震撼啊!

費德烈忍不住對雨果的好奇帶來的改變,會到達什麼程度,導演沒有給我們任何答案。一如道德在戲裡辯證的複雜性,這也不是她要探討的,我倒是覺得導演一開始的空鏡一直到最後的風、空氣、陽光、飄蕩的簾幕、小提琴曲終的輕輕一撥,都留給觀眾最大呼吸的空間。

我非常喜愛這部作品,也熱情推薦給大家。^ ^

劇照欣賞:

分類
影評

編織你的人生-《刺繡佳人》2006.11.29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是充滿了女性自覺與自信之美。

一次歡愉的意外讓小女孩不得不面對自己成為母親的事實,她被迫長大了,一開始的驚惶,莫所適從,只能在夢裡稍稍得到媽媽的愛撫、安慰;現實中呢?那個一樣不知如何是好的年輕播種者,根本也不懂、也不會、也不能讓女孩得到任何慰藉。

女孩決定自己勇敢的面對一切…。


一切都從編織開始,我從來不知道欣賞一位專心於刺繡的人是個多美好的經驗。她專注而心無旁鶩,一針一針彷彿像是她與那塊紗的對話,又像是在訴說著她的心情,僅需一段粉筆劃上兩條弧線,刺繡藝術家就能奉上最美好的作品,當完成時,她拿起來細細端看,剎那間時空凝結,像是她手上有了一塊雲彩、一片星空,每個顏色的精靈、暗黑中的小星星就這麼樣的閃爍著神奇的光芒,舞動著她們的翅膀在飛翔,一閃一閃的,美到讓人無法言語而迷醉了呢?

媽媽終究還是身為女人的敏感與慈愛,沒有真正的責罵也心疼自己孩子的受傷害,看到孩子勇敢面對一切,同為女人、母親的雙重感概也只有祝福與默默的支持。而女孩也似乎再也沒有出現先前在母親懷裡的夢了…。

女孩工作地點的刺繡坊老闆娘嚴厲外表下一顆脆弱的內在,最終爆發了。卻也同時牽動了女孩對於更近一步成為母親身份的一番省思!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呢?良師益友難尋,就算兩人外在有著相同欲望投射的對象又有何妨?只由一個人實際的發生,似乎也沒有所謂的不圓滿。交配、高潮、身體的愉悅,再也沒有什麼比女人自己開口說出我想要、我要來得重要吧!

劇末兩人共同作品的完成,既像是完成式、又像是未來進行式。對於生命、對於未來、對於自己、對於情慾,女孩再也不迷惘、疑惑了,儘管過程迂迴,像是製作作品中不小心拉扯出的破洞,刺繡坊老闆娘也說:「還有的救!還有的救!」。我也面帶微笑的開始相信刺繡台上的人生觀了!

這編織的人生,一針一線,真是再美好不過而又恰當十分的比擬了。推薦你這部美不勝收的美麗作品-《刺繡佳人》。

分類
影評

代貼: 肯․洛區 (Ken Loach) 《電視全覽》(Télérama) 第 2953 期專訪(下)中譯作者:周星星

原文出處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6824892


1995
《以祖國之名》(Land and Freedom) ── 一九三六年一位年輕的英國男人介進西班牙站在反法西斯這一方,他卻發現到縱使戰役艱辛,但反法西斯這一方還是分裂成共和左派以及史達林教條主義的共產黨。被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 的著作 Homage to Catalonia 啟發,《以祖國之名》甚至引用 Homage to Catalonia 的部分對話,同時這部片也是在《吹動大麥的風》之前在法國最賣座的洛區影片。



《電視全覽》:一九六○年代的時候,您曾經為 BBC 拍出大量的影片;是否是在這時期形成了您的風格?

洛區:
我實在算是很幸運的人,因為在這個時候,BBC 是唯一的那個地方我們製作了一些最刺激的影片(以上在原雜誌第 12 頁,自『我們』兩字開始在原雜誌第 13 頁)。我剛起步的時候拍了一個警匪的電視影集,在那個年代這電視影集算是很進步的東西,因為條子們還不算是可愛的父親形象,反而是備受折磨的、一般人似的以及符合現實(直逼真正的警察的人格)。後來,我認識了一群編劇,他們正嘗試為電視影片做出革命性的改變。他們曾經擬出一份宣言,說明他們想要從(法國)新浪潮得到一些啟發,為「戲劇性的東西」吹吹自由的風,把電影跟攝影融合起來,把劇情片跟紀錄片結合起來,把配樂跟旁白混在一起……五年或六年間,我們形成一個非常有創意的小組,而且也也許有些自傲:我們的想法,是採用新的形式「打破模版」,例如我們採用十六釐米的底片、機型更輕的攝影機……

《電視全覽》:您曾經是那少數幾位先鋒,不在電視台的攝影棚裡面拍片,反而出去在自然布景拍片……

洛區:
對,在當時這算是一個小小的革命。我們有點像是偷偷摸摸地這樣做,同時也推動電視台長官的手去接受。後來這就變成我們的正字標記:跑到路上去拍劇情片,目的是要接觸一般平凡的人。當時我們真的希望我們的影片能夠像是新聞節目的延伸。我的攝影師克里斯․孟吉斯 (Chris Menges)(譯註:現已是頂尖攝影指導)曾經為一個很棒的報導節目《行動中的世界》(World in Action) 工作,他的拍攝方式是非常粗野以及非常介入的。戰時他曾跑去越南、跑去柬埔寨,他的經驗深深地影響到我。我對自己說一定要再找回紀錄片的真實本質,回到基本原則,不要拐彎抹角地說故事,不要輕易地沈浸在情感之中。

《電視全覽》:您也曾經對新浪潮以外的影片感興趣?

洛區:
是的,我對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很感興趣,像羅塞里尼 (Rossellini) 跟狄西嘉 (De Sica)。我喜歡約翰․卡薩維茲 (John Cassavetes),喜歡六○年代的捷克電影,米洛許․福曼 (Miloš Forman) 的《金髮女郎之戀》(Lásky jedné plavovlásky),吉利曼佐 (Jiří Menzel)……從《鷹與男孩》(Kes) 開始他們全部都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力。我欣賞他們人道的目光跟他們處理光線的簡潔原則。他們導引我開往一方向(而且之後我也很少偏離這方向),影響我選擇正確的鏡頭能夠在一可觀的距離內拍出人物跟人們的行動,目的在避免介入過深,並更多是觀察者的角色。以「民主的」方式對一個空間打光,無法再對主角以及其他配角作出區分。藉由這些原則,我們的電影開始走向成熟。

《電視全覽》:在您的電影作品裡面,您很規律地觸及一些人民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有可能經歷社會的改變。您自己認為也活過這一段(社會的改變)關鍵時刻嗎?

洛區:
似乎是有點,在一九六○年代的時候。一九六四年的時候,我自己本身對工黨領袖哈洛․威爾森 (Harold Wilson) 的選舉介入很深,我常參加一些政治集會,當時我認為那非常地刺激、非常地有振奮力,因為在那個時刻左派已有很長的時間沒有執政,因此當時的我認為工黨仍然有能力去改變一些事情。但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那很後面,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五年的礦工罷工(以上在原雜誌第 13 頁,自『罷工』兩字開始在原雜誌第 14 頁),當瑪格莉特․柴契爾 (Margaret Thatcher)(譯註:當時的英國總理)仍執政時。在那場戰役中,有一股力量、一股衝勁真是優,但罷工者卻在罷工第一天起就感覺到被孤立。工會跟工黨都轉身背對他們,但罷工者並未就此垂下臂膀。完全相反。我一直被這些在那個時刻下的罷工者的作為所折服,他們的口才、他們的激情以及他們用他們日常生活的語言闡釋艱難且偉大的理念通通折服了我,我們還真罕見到這樣的政治的一面。大家只是重複地說輿論對他們不再感興趣,但真正無疾而終的是那些在電視上出現的政客他們的沈悶的言說跟他們的爛舌頭。

《電視全覽》:您常常在您的影片裡面安插政治討論會的場景,甚至在《吹動大麥的風》裡面也有……

洛區:
對我而言,這些時刻都是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以這種深入肺腑的方式表達這種介入,能夠製造很戲劇性的場景。此外,我們拍那些戲就像是真正舉辦了政治集會:一位男演員主導整個討論,然後整個討論會變得愈來愈有火焰。我是經由莎士比亞的舞台劇塑造而成的,因此很熟悉他那種把歷史衝突轉換成戲劇張力的功力以及政治上的問題。當人們經歷一件重大事件,例如礦工的罷工、愛爾蘭的獨立戰爭或西班牙內戰……,我們就又再找回這種戲劇強度。因為深深受到折磨,所以當他們隱約看到有機會能夠將限制線再往前推,他們會進一步嘗試開創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只消幾個禮拜,那些從未接受過政治的訓練的民眾會因為這一場鬥爭而驚醒起來,他們會發現到一些新的理念並且會學著執握火把捍衛它們。在我拍過的這些政治抗爭,主角們會找到一些新的觀點、角度;但是在一些我導的其它的片,例如《雨石》(Raining Stone)、《我的名字是喬》或《甜蜜十六歲》,角色們主要是被困在陷阱裡面,他們終究將只能看到這個陷阱而已。

《電視全覽》:《家庭生活》這部片它在七○年代初讓法國觀眾認識到您,在片子裡面,女主角過著迷失的生活,但是社會工作部門還是照顧到了她。自那之後,我們似乎有個感覺,就是所有的主角生活愈來愈慘、直往下掉。

洛區:的確是,當《家庭生活》那個女孩子孤獨時、迷失時,我們把她從地鐵的椅子上救回來,她就有了依靠跟大家的支持。到了今天,不會再有人會注意到有這樣的一個女孩子。在大城市裡面,那種集體責任的共識似乎已經完全消失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設立的社工部門多多少少保障了一種社會協調性,但是瑪格莉特․柴契爾削弱社工部門,東尼․布萊爾 (Tony Blair) 再給它削弱一次。大眾運輸、醫療服務、郵政,所有這些我們繳稅換來的公共服務曾經讓我們感覺像是集體的一份子。這種共同體的意義已經被打碎了,把我們變得更加粗暴,讓人與人更加疑懼。


2000《麵包和玫瑰》(Bread and Roses) ──洛杉磯一群打掃辦公室的男女工人他們的政治覺醒。他們成立了工會,並舉辦了第一次的罷工。洛

分類
影評

代貼: 肯․洛區 (Ken Loach) 《電視全覽》(Télérama) 第 2953 期專訪(上)中譯作者:周星星

原文出處: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6824892

這是好朋友-周星星個人努力翻譯出的《吹動大麥的風》導演肯․洛區專訪,相當有價值,趕快轉載過來,以饗大家。大家看了如果喜歡,也請到他的部落格給他一點鼓勵喔!讓他有動力再翻譯出更棒的東西給大伙兒欣賞。

《電視全覽》(Télérama) 2953 期(2006 8 19-25 日)的封面是肯․洛區 (Ken Loach)。自今日起,周星星我將每天一點一點地把《電視全覽》針對肯․洛區的長篇訪問翻譯成中文;訪問是由洛宏․黎谷雷 (Laurent Rigoulet) 完成。全台灣僅見之肯․洛區專訪就在這兒。


當初我一點都不想花力氣作免費的翻譯;但《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上映在即,我想這一篇針對肯․洛區的長篇訪問勢必有它的重要性,值得台灣人閱讀。於是,在掰不出其它網誌的情況下開始把它翻譯成中文。雖然仍然沒有稿費,但可換來一位女孩子的約會,還是值得的。用稿子交換約會,這像不像小說情節?

訪問:和 2006 年金棕櫚獎《吹動大麥的風》得主對談

五月的時候,他在七十歲之齡以已經構思三十年的影片《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擒拿金棕櫚獎。一九七四年,當他連續以《鷹與男孩》(Kes) 跟《家庭生活》(Family Life) 廣受注意後,肯․洛區有意執導一部關於愛爾蘭獨立戰爭的劇情長片。劇本已經寫好、完稿,但沒有人要投資;肯․洛區只好在一九七五年拍一部電視影片《充滿希望的年代》(Days of Hope) 講二十世紀初的愛爾蘭工人起義。三十年過去了,這位導演始終沒有卸下武裝,他觀點下的二○年代初的愛爾蘭戰爭以及意識形態的衝突已在英國掀起波濤。他一線數下來的影片一向引起爭議,不管是西班牙內戰(《以祖國之名》)或英國公共服務的解體(《鐵路悲歌》)。讓我們和這位從柴契爾年代到今天布萊爾年代在所有政治運動的前線活躍著的大聲公碰碰面……(以上在原雜誌第 11 頁)


2006
:《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 導演(在拍片現場)呈現一九二○年代愛爾蘭陷入內戰的時刻。如此骨肉相殘的鬥爭同時也是兩位兄弟 Damien Teddy 的相殘,命運迫使兩人互相對抗。此政治故事同時抨擊英軍殘酷的作為,演變成一悲劇性的故事。

《電視全覽》:坎城影展過後,您曾經說過希望《吹動大麥的風》這部片能帶動討論英國的「帝國主義的過去」。後來成真了嗎?

洛區:有些討論很有趣,特別是在愛爾蘭,有些人特別想再認識這一段他們的歷史,這一段政治目標的本質,以及整整一代他們切身的犧牲。在英國,辯論的控制權是由一些右派報紙的專欄作家掌握著。當這部片擒拿金棕櫚獎,他們的攻擊性立即演變成歇斯底里。大家把我比成是蕾妮˙雷芬史塔 (Leni Riefenstahl)(譯註:希特勒最偏愛的導演),大家把《吹動大麥的風》比成是《我的奮鬥》(Mein Kampf),大家說我是英奸(譯註:從『漢奸』、『台奸』意譯過來),說我用(英國)公家的錢拿去拍宣傳片,好為北愛爾蘭共和軍 (IRA) 服務。因此,當影片六月上映時,新聞界大多問我對這些批評大浪的反應。


1969
:《大火焰》(The Big Flame) ── 為 BBC The Wednesday Play 系列而拍的一部電視影片,洛區再呈現一九六七年利物浦碼頭工人大罷工的事。在《大火焰》裡面第一次出現洛區電影的象徵:一段火藥味十足的政治討論會的場景。導演在一九九七年再針對同一題材拍成紀錄片《利物浦碼頭工人》(The Flickering Flame)

《電視全覽》:某些評論家指責您再撕開歷史傷痕,還把英軍弄得像一群流氓莽夫……

洛區:在北愛爾蘭,某些不尋常的事仍然天天都有,況且傷痕本來就一直是開著的!我知道批評軍隊永遠都會被視成是異端,但所有的證據都唾手可得,鐵證真的如山。只消參考一下檔案:一位將軍向阿兵哥解釋說他們身在愛爾蘭的目的就是要「向人民製造恐怖」;一位指揮官保證說「殺死一個男人將不會遭司法制裁」並勉勵他的弟兄們「你們開的槍愈多,我愈愛你們」……我非常欣賞《衛報》(The Guardian)(譯註:左派報紙)的一位社論人士的睿見,他在影片上映後寫道:「如果我們瞭解愛爾蘭多一點,我們就應該會遲疑不去伊拉克。」在當時,政府欺騙了我們。它今天仍然在欺騙我們,我們也認得一句格言:「欲制衡現在,就該制衡過去……」


1986
:《再見祖國》(Fatherland) ── 一位東德歌手逃跑到西方,發現到另一個類似他已經放棄的那個社會。洛區用極殘酷的眼光看待柴契爾統治下的英國,被視為比東歐國家更加摧毀自由。

《電視全覽》:民眾對影片的反應如何?

洛區:一九九○年的時候,我拍了一部關於北愛爾蘭的影片(譯註:《致命檔案》(Hidden Agenda)),它也是被攻擊得體無完膚,還被「誇為」是「代表北愛爾蘭共和軍參加坎城的競賽」。有些戲院拒絕上映這部片,因此《致命檔案》賣得不好。這一次呢,金棕櫚獎幫了我一個大忙,影片享有比較好的發行網,但始終不能算是賣得超棒。反而在愛爾蘭,它能夠在多廳的影城放映,因此影片真的撞見很多的觀眾。在英倫海峽以西,上映《吹動大麥的風》且票房收入排在前十名的戲院全都是愛爾蘭的戲院。


1990《致命檔案》(Hidden Agenda) ── 在北愛爾蘭,一位人權鬥士被人暗殺。北愛爾蘭共和軍嫌疑最大,但最後牽涉到的是英國政府內的陰謀。一部在坎城得獎的驚悚片。

《電視全覽》:哪些您的影片在英國賣得不錯?

洛區
我想應該是《我的名字是喬》(My Name Is Joe) 跟《以祖國之名》(Land and Freedom),但還是要看不同的地區。《甜蜜十六歲》(Sweet Sixteen) 跟《我的名字是喬》吸引了蘇格蘭的觀眾,因為觀眾們認同劇中的角色,他們喜歡看就如同他們自身的角色出現在大銀幕上。在英格蘭,我的影片一直都不賣。電影已愈來愈被視為是一種單純的綜藝,而我一直貼著大家為我而貼的「宣傳片導演」的標籤。我想,有一天我該在字幕上(把我․洛區的名字拿掉)換另外一個名字面世,看看影片會不會賣得比較好……

《電視全覽》:您曾經是瘋電影的青年嗎?

洛區
不太算,因為當時我比較被劇場吸引,特別是莎士比亞。那曾經是我的熱情。經由劇場,我才開始起步,像我也曾經當過演員、劇場導演,還當過一位知名明星的私人助理;我曾經在某一家公司待過一段時間。青少年的時候,我住在瓦立克 (Warwickshire) 的一個小城鎮(位在英格蘭中部地區密德蘭 (Midlands)),那邊總共只有五家戲院而已。我曾經在一家很小的舊戲院看了幾部「大陸的」電影,特別是些法國的跟義大利的片,在那裡面我們感覺像是被跳蚤飽餐一頓似的……坦白講,在那個年代,電影院其實只是帶女孩子去的地方。一直到後來,當我到牛津之後,我才開始有點瘋電影。我還記得我們都愛上安東尼奧尼 (Antonioni) 片中的莫妮卡․維提 (Monica Vitti)……但是在那個年代有那麼一部片讓我們印象超深刻,就是《斷了氣》(A bout de souffle)。我們可以激辯好幾個小時,特別是針對它的形式,像我我就覺得高達 (Godard) 電影的形式比它的內容要更有趣。這一種新的電影語言,情感洋溢且充滿衝勁,非常巨大地影響了我們。(上)

洛宏․黎谷雷訪問,周星星翻譯

分類
MOVIE

12月22日開始 『影像任意門影展』

你是否曾嚮往多啦A夢從次元口袋拿出任意門,便可通到世界各個角落,展開一場又一場的冒險之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絕對不能錯過這個機會。光點台北與台中萬代福影城為滿懷夢想與好奇心的朋友們,聯手打造一扇「影像任意門」(MIT影展-Magical Image of Trips),透過這道任意門,讓你在電影院裡,即可瞬間遁移!

光點台北今年與台中萬代福影城將於聖誕節期間同步舉辦一場「影像任意門」影展(MIT影展-Magical Image of Trips)。特別網羅來自法國、日本、俄羅斯和古巴四部充滿幻想與刺激的探險故事,跳脫動畫電影的框架、採用細膩的劇情片手法及動畫技術,帶領觀者穿過一道道任意門,自由探訪各國城堡、未來廢墟、古巴鄉村和俄羅斯森林,與主角一同體驗充滿魔幻色彩的冒險旅程。

本次影展將為觀眾們帶來《國王與鳥》、《失序森林-銀髮阿基德》、《古巴萬歲》和《森林小小人》四部受到各個國際影展大力推薦的動畫電影。

被尊稱為宮崎駿動畫工作室起點的法國經典動畫《國王與鳥》,將帶領觀眾體驗聰穎大鳥與斜眼暴君鬥智的精采過程。

日本知名動畫公司GONZO第一部原創長篇動畫《失序森林-銀髮阿基德》擺脫傳統想像,敘述人們如何反抗對人類反撲的森林。

代表古巴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古巴萬歲》透過兩小無猜的自助旅行,完整呈現出動人的古巴風情。

俄羅斯史上首部獨立完整創作的動畫電影《森林小小人》,則是呈現超乎觀眾想像的生活方式及尖端科技。

每部影片都將帶給您新的影音享受,千萬別錯過!MIT影展將在十二月二十二日於台北、台中同步展開,影展期間,購買套票即加贈限量套票禮一組,親子同遊還可獲得限量電影酷卡一套,歡迎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們一起進電影院,體驗這場不同凡響的視覺盛會。

購票資訊請洽:
光點台北:
http://www.spot.org.tw/
台中萬代福影城:http://www.wdful.com.tw/
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tsticket.com.tw/NewxSitePages/Default.aspx

分類
MOVIE

12月22日開始 『影像任意門影展』-《失序森林─銀髮阿基德》預告簡介:

預告欣賞:

 


獲邀香港國際電影節。獲邀台灣國際動畫影展。
《NANA》女主角-宮崎葵首部配音動畫。日本動畫公司GONZO的第一部原創長篇動畫。
《墨攻》導演張之亮
 大力推薦。

【影片資料】:
片名:銀髮阿基德(Origin:Gin-iro no kami no Agito)。導演:杉山慶一。出品國:日本。相關分類:動畫電影。語言:日文。色彩:彩色。導演:杉山慶一。影片完成日期:2006。影片分長:95分鐘。




【失序森林─銀髮阿基德】劇情簡介:
一次自作聰明的森林綠化,卻帶來無盡地毀滅。
在人類修改植物遺傳因子,企圖控制植物的愚蠢計畫失敗後,樹木開始產生思想意識,月球表面的樹木毫無節
地變大,並以無法想像的速度滋生蔓延,最終竟然化為龍型怪物襲擊人類,爆炸帶來的強烈閃光籠罩著地球,人類因此面臨前所未有的大災難。300年的時光匆匆流去…。

地球在遭到樹木襲擊後,殘存下來的部分人類為了求得生存放棄與森林敵對的思想,開始尋求與其共同生存之道。因此劫後餘生的人分成了與森林共存的種族和與森林敵對的種族。阿基德等人在名為「中立都市」的荒涼之地,與森林共存著,雖然環境極度惡劣但他們仍堅強愉快地過活。直到有一天,阿基德與好友卡恩一起到傳說中的禁忌之泉取水,在那裡,阿基德發現一個閃耀著神奇光芒的機械,以及沉睡在其中的美麗少女–楚拉,無意間的邂逅改變了世界的命運。阿基德喚醒沉睡的楚拉,才知道原來她並不屬於這個時代,而是利用先進科技減緩新陳代謝沉睡300年,活在過去世界的人。

來到了「中立都市」的楚拉受到了現實世界的強烈衝擊,人們住在倒塌的建築中,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就連取泉水也困難重重。這樣的生活,讓這個來自過去社會的楚拉感到困惑,難道經過300年的世界,所有的人類文明反而倒退地蕩然無存?

「中立都市」的人們對楚拉非常友善,可是森林卻像怪獸一樣對她展開莫名的攻擊,在無法忍受的情況下,楚拉的感情終於爆發。此時,與森林敵對的都市「馬格納」出現一個同樣來自過去的男人休納克。他告訴楚拉,她是能讓人類文明復原的關鍵,並要帶她離開。雖然楚拉可以讓人類擺脫現下的困境,但這個使命充滿危險。

為了保護楚拉,阿基德與森林簽定契約,得到無窮的力量,但作為契約條件之一是他必須變成「銀」,且假如他無法好好控制自己的力量,隨時都有變種為樹木的危險,面對兩人的「使命」,還有個充滿野心、處處阻擾的休納克在一旁虎視眈眈,阿基德和楚拉能成功地完成使命嗎?

【失序森林─銀髮阿基德】內容介紹:
在巨大世界觀下的細膩愛情,
一部人性、愛情與夢想在內心鬥爭的故事。
本片是日本動畫公司GONZO第一部原創製作的劇場版長篇動畫,
也是第一部登上大陸戲院放映的動畫作品。該動畫將統的2D動畫技術和3D CG技術融合在一起,使影片更具有動感及可看性。

GONZO公司因1997年的《青之6號》開始具有知名度。該公司所出的動畫皆受到熱烈討論,包括黑澤明導演的《七武士》動畫版、人氣電影《甲賀忍法帖》及電視劇《電車男》的月面兔動畫部份,都令人印象深刻。該公司的作品也是獲獎無數:如電視系列《巖窟王》曾榮獲2005年「東京國際電影節」電視部優秀作品賞,《青之六號》及《戰爭妖精雪風》也得到不少國外動畫節的嘉許。而《失序森林-銀髮阿基德》則是「GONZON」的首部動畫電影作品。

拯救世界的議題在電影裡早已司空見慣,不過「森林入侵地球」卻是頭一回。這部堪稱為「迄今為止最完美融合2D動畫技術和最新3D CG技術的劇場版動畫」,除了有讓人眼花繚亂的繽紛逼真場面,細膩的人物內心戲是故事的特色之一。其畫面實現了動畫所能表現最為宏大的世界觀和爽快的動作感,跳躍於各廢墟建築之間、深潛泉底、空手粉碎戰車的細節都表現出GONZO公司動畫技術的極致。

本次的《失序森林-銀髮阿基德》將目標明確指向國際舞台,因此在製作方面投入了相當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同時啟用了一些知名演員擔任配音工作,其中為阿基德配音的是《亡國的神盾艦》中的勝地涼,他憑藉出色的表現曾獲得日本第48屆藍絲帶電影獎最佳新人提名,楚拉的配音則由電影《NANA》的宮崎葵擔任,參與人員具有相當的實力。

【製作團隊】:
◎導演--杉山慶一。
1965年出生,於1995年開始擔任電視動畫系列導演,代表作品包括:《新世紀福音戰士》、《城市獵人》及《超時空要塞》等。

◎原創故事-飯田馬之介。
1961年出生,被稱為宮崎駿大師的首席徒弟,現為「GONZON 製作公司」成員之一。曾擔任《風之谷》動畫師,及《天空之城》副導演,後來執導了《機動戰士─第08MS小隊》、《地獄之歌》等,都獲得高度的評價。

◎女主角楚拉配音-宮崎葵。
1985年出生,4歲就出道的宮崎葵,曾經在2002年以《人造天堂》獲得法國南特影展影后殊榮,並於當紅漫畫改編的電影《NANA》中,成功地詮釋奈奈的角色,而《失序森林─銀髮阿基德》是她首部動畫配音的作品。

【失序森林─銀髮阿基德】影片賞析:
「月亮被破壞得粉碎,每晚一輪碎月在天邊升起,人類會怎樣想呢?」~~~《墨攻》導演張之亮。
環保議題的嶄新詮釋,超脫前人的創意及技術。

《失序森林─銀髮阿基德》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戰爭和愛情的浪漫故事,其故事背景建立於一個自然和科技相結合的世界。該片結合了動作、愛情和科幻等多項元素,以及創作者對社會現狀與未來發展的深入思考,展現不凡的想像力,為屢見不鮮的環保題材,創造一種全新的詮釋方式。影片所觸及的觀眾年齡層廣泛,不僅吸引喜愛動畫的小朋友與青少年觀賞,也能引發成年人對其背後所指問題的探討與關注。

環保議題在日本動畫中已是屢見不鮮的題材,《失序森林─銀髮阿基德》特別之處在哪?劇情中擁有思想的森林對人類進行反攻,把水源沒收,人們必須與森林合作才可獲得水源以維持生命。這樣的情節,在宮崎駿《風之谷》等動畫中也有類似的設計,但GONZON 發揮本身強項,利用擅長的 3D 動畫技術,繪製會攻擊人的龍形樹藤,影像動感流暢,提供一個超越前人的感官境界。

《墨攻》導演張之亮看完該片後,對於情節中一些橋段與服飾設計的心思頗為讚賞,「片中的小道具很科幻、別出心裁,如項鏈電話就頗為別緻。」女主角的頸鏈可變成電話及鎖匙的設計甚為天馬行空,頗受張導演青睞。張之亮同時稱讚片中服裝予人一種fashion感,但他最欣賞的,還是影片中那輪破碎的月亮設計,「月亮被破壞得粉碎,每晚一輪碎月在天邊升起,人類會怎樣想呢?想像力很豐富!」導演在受訪時,不停地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