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誰殺了艾騰依格言Atom Egoyan?2006.07.25


加拿大導演艾騰依格言,一直以來都受到大眾的欣賞與影評的擁戴,因為他到現在,雖然還是非常年輕,卻早已從年輕時代,即已拍出了幾乎部部擲地有聲的經典了:
(闔家觀賞Family Viewing1987)、(念白部分Speaking Parts 1989)、(售後服務The Adjuster1991)、(色情酒店Exotica1994)、(情伴我心Camilla1995)、(Felicia’s Journey 1999)、(A級控訴Ararat2002),有沒有發現是一些常在各大影展看到的熟悉片名。

我也沒有忘記在看過念白部份、色情酒店之後;心靈被撞擊的震撼與迷思。他真的很擅長把一個看似簡單的謎題講得讓你內心翻騰;但是他之前作品裡的客觀、冰冷、無情;在新作赤裸真相卻呈現出有如一個空洞、慘白、叼念、無力的八點檔連續劇;並讓一切真相的解剖過程及演員們廉價的裸露成為一種浪費。這不是我們認識的艾騰依格言吧!我這樣一直自問著、懷疑著! 

50年代紅透半邊天的主持人搭擋藍尼及文斯,打他們主意的黑道酒店老闆薩利,飯店打工的莫琳,70年代野心記者凱倫,為藍尼打點一切的助理魯賓…等是這部電影的主要角色;事實的真相是藍尼的助理魯賓因為要保護籃尼及文斯,而把發現他們之間曖昧情事的小粉絲莫琳殺死,再製造不再場證明,避免薩利的利益受到牽連;這一切最後是由記者凱倫歷經一些波折而揭露,不過,最後為了保護莫琳可憐的母親(父親已為莫琳之死自責自殺),而必須暫時隱瞞不公怖。是不是夠八點檔呢?

喔!你如果還嫌不夠八點檔,那我再多說點:凱倫還曾經是因為藍尼、文斯慈善募款而得救的小兒痲痺患者,她後來在70年代還跟藍尼有一腿,又被文斯下藥仙人跳被不小心拍下與小女孩作愛的照片,然後文斯還因為她的指控差點失手殺了她,最後文斯因為怕東窗事發畏罪自殺了。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凱倫拿到的文斯自傳回憶錄手稿,其實第二章是藍尼為了保護他而代筆的,而文斯千交代萬交代一定要等到他跟藍尼死後才能公布的莫琳真正死因,是魯賓為了勒索文斯才把它寄給凱倫。哈哈哈! 

……… 

這不是肯德基啊!這不是肯德基啊!這不是肯德基啊!


我強烈的懷疑誰都沒死?

是『艾騰依格言』被殺死了!

嗚嗚嗚……希望你沒真的死了,我還想看你的好電影啊!艾導演!

分類
影評

彌勒熊影評:無限想像的生命交響曲-里歐洛Leolo (2006.06.29)

分類
影評

代貼:王的男人-作者 處之翼

★★★★ 

 

 
《王的男人》在我眼中是一部好看且感人的電影。雖然它以宮廷的明爭暗鬥、霸王的荒淫不羈作為背景,不過,或許是韓國歷史離我們太過於遙遠,或許是電影在這方面無意著墨過多,《王的男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它深入地刻劃了小人物的悲喜。

皇上一聲斬頭,下一秒戲班子的頭顱就不會再親密地依偎著他的脖子,皇上被逗樂了,他們又必須懷著感激的心情去迎接珍寶美饌。在街頭上,兩人拼死拼活地與同業爭奪生存空間,在皇宮,王上卻和王妃縱情淫樂。而進了皇宮後,他們的絕活雖然得到皇上的肯定,卻被王宮大臣們瞧不起,甚至想盡辦法要除去他們;意外被大臣射死,生命卻如草芥,只薄薄地在雨中披上斗篷就被運送走,一點也不被人尊重…… 

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樂趣。無聊的時候,就演起盲人的戲碼來消磨時間。奔跑跳躍在花叢中的身影,是那麼樣的美麗,幾乎就成了最動人的風景畫。值得慶祝的時刻,一群好哥兒們大快朵頤相濡以沫(還真的是相濡以「沫」咧,他們吃飯都互噴口水的說)《王的男人》細膩地刻劃戲班子的生活,並為他們聲援與疾呼。孔吉和長生、以及其他的戲班子,也在電影中將小人物的悲哀與喜樂,活靈活現地詮釋了出來,一直一直地撥動著我的心弦。 

相對於小人物悲哀的,就是高處不勝寒的王的孤獨。燕君王雖然荒淫,雖然暴捩,雖然不管民間疾苦,在我眼中,他卻是一個非常孤獨的小男孩。因為孤獨,所以藉由左擁右抱企圖索取一些溫暖,因為孤獨,所以在沉悶的王宮生活中看到戲班子演出,會像著小男孩一樣跟著又歌又舞,因為孤獨,所以緬懷於失去母后的傷痕當中,傷口一直一直沒有癒合,因為孤獨,所以在孔吉自殺後,他會立刻吃回頭草,在綠水陰柔的懷抱中尋求一絲絲的安慰……在大臣們批評燕君王的荒淫無道時,我雖不否認,卻直視了王強烈的孤獨,直視了他內心深處,那個還未成長就已先失去童年的小男孩。 

在愛情方面,我倒是感受不到三角戀情的掙扎,也不覺得《王的男人》可以比擬《斷背山》中強烈的壓抑,不過,長生對孔吉一次次的無悔犧牲,卻深深打動了我,讓我的淚水又在臉頰上奔流。《王的男人》和《斷背山》相同的,是結局的悲傷、惆悵,與美好。惆悵在於同伴的失散、國家的敗亡,與長生的瞎盲,但美好的,是兩人儘管嚐盡了身為小人物的苦難,卻還是在繩索上互相許諾:『來生還要再當戲班子!不為皇上,不為王宮,不為群眾,為自己,好好地演一場戲吧!』


在此,淚水又不受控制地,竄了出來……
 

不過,看完以後,我總覺得這部電影少了一些些東西,後來細想,發現全片的中心──孔吉,形象卻稍嫌薄弱了一些。他柔弱中帶著堅強與矜持、善良卻又優柔寡斷的性格,或許正是觀眾瘋狂愛上他的原因(他實在是美得太過火了!我在此成為李準基迷!),不過,總覺得他的形象可以再鮮明、立體、豐厚一些,畢竟他是兩個男人爭奪妒忌的目標,也是全片的重心,若是被雕塑得更深刻,想必這部電影的成就會更登峰造極的。

分類
影評

代貼:雕刻詩意 —《非關命運》的魔法時光 作者:Ryan


本文出處:

1.(光點.點點點)

http://www.wretch.cc/blog/spotfilm&article_id=8916777


2.(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71560890/20060715041031/

殿堂級的攝影大師轉任導演,總是一件令影迷欣喜莫名的大事。

柏格曼的御用攝影師史凡奈維斯特,就曾經拍出一部令人深刻的《公牛》;杜可風則獻上片如其人怪得可以的《三條人》;至於鮑德熹的《霧都情仇》及《天脈傳奇》則是失敗案例,證明再華美的光影也比不上把故事說好來得重要。近年來,跟著中國第五代導演發光放熱的幾位著名攝影師也紛紛當起導演,不約而同全相準歷史題材開刀。呂樂的《美人草》與侯詠的《茉莉花開》都鄙俗矯情令人生厭,連他們主兒老謀子的「形」都學不到個邊兒;顧長衛的《孔雀》雖然比較符合老外對東方的想像而在柏林撈了個評審團大獎,裡裡外外卻充滿了姜文、張藝謀、陳凱歌等合作過的大導演代表作的影子,缺乏原創而深刻的力量。看來大師級的畫面就跟名畫一樣,雖然有點底子就臨摹得出來,其實並不是人人臨摹得起的,因為贗品只碰觸到了皮毛,只捕捉到表層神采,卻缺乏內裡的豐厚支持。 

幸好,拉尤斯‧寇泰(Lajos Kotai)的導演處女作《非關命運》(Fateless (Sorstalansag))並不只是一部精緻的贗品而已。已屆耳順之年的拉尤斯‧寇泰為匈牙利國寶級大師伊斯特凡薩寶(Istvan Szabo)的電影掌鏡長達二十年,也曾以《真愛伴我行》(Malena)獲奧斯卡提名,這回首度當導演,就大膽改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因惹‧卡爾特斯(Imre Kertesz)1975年的自傳性小說《非關命運》,因惹‧卡爾特斯本人也承接福克納、史坦貝克、馬奎斯等文學家以諾貝爾得主之尊下海改編自己小說的優良傳統,親自下海(也是首度)擔任本片編劇。猶記《戰地琴人》(The Pianist)摘下坎城金棕櫚時,曾被一幫媒體譏為四平八穩毫無突破。這回同樣重彈二戰猶太人老調的《非關命運》,在柏林影展首映自然也受到嚴厲檢視而被批評「四平八穩、安全保守」,雖然最後鎩羽而歸,幸好在自家匈牙利票房大獲全勝,倒也算揚眉吐氣了。 

儘管拉尤斯‧寇泰並未親自為《非關命運》掌鏡,以《地鐵迷宮》(Kontroll)備受矚目的年輕攝影師葛拉‧帕多(Gyula Pados)卻驚人地雕刻出類似蘇古諾夫(Aleksandr Sokurov)或是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厚重詩意影像。除了十四歲的主人翁卡維進集中營前、出集中營後的畫面暈出一層淡淡的秋日陽光色以外,大多時候銀幕上只剩下黑白與慘灰。片長140分鐘的《非關命運》,經由無數淡出變黑畫面的分割,以及義大利配樂大師顏尼歐‧莫瑞康尼(Ennio Morricone)悠揚的旋律伴奏,卡維的苦痛際遇被凝結成一張張的靜止圖像,那是夢樣而不真實的記憶。配合緩緩平移的鏡頭,集合場上的猶太人虛弱得搖搖欲昏,然而天外的女聲吟唱,卻為這片陰霾射進一道微弱卻聖潔的光線…。我想光是為了感受這個畫面的震撼程度,上戲院膜拜一下絕對是必要的。 

人們總是容易過份懷念著上個階段的美好,當過兵的人更容易有類似的感受。照表操練的時總會貪戀起入伍前的瘋狂與放縱,一旦退伍,天天忙著為五斗米折腰,卻又難免犯賤地回想起當兵時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腦袋放空時光。自卡維莫名其妙被送進集中營後,他稍早前的無憂歲月對照之下竟恍惚得只是一場超現實夢境;一旦戰事結束,那種人事皆非的蕭瑟,卻又把集中營的苦痛經歷折射成彷彿只是一場超現實的夢魘。從集中營到戰後廢墟般的鬼氣氤氳,無論是在集中營勞動時偷得間隙的卑微滿足,還是浩劫過後對當初苦難偶然湧現的奇異鄉愁,都有賴因惹‧卡爾特斯的細心淬選,成功讓原著裡真摯又成熟得超乎想像的優美詞彙,化為主人翁卡維的畫外音悠悠道出。這些字字雋永的獨白,已經不、像是一個少年的自述,而彷彿是一個哲學家的冷眼旁觀了。 

卡維的父親、集中營最照顧卡維的班迪希卓姆,以及重獲自由後偶遇的美軍(新任007丹尼爾克雷格的特別客串)三個角色各自巧妙地象徵了三個階段不同的父親形象,也不斷提點卡維生而為人的尊嚴,與祖國、土地的情感聯繫,更揭露了機會與命運的無常。如果說《戰地琴人》是一段漫長但終究走完了的旅程;那《非關命運》既像馬戲團,讓我們看盡無常命運與百態人生,也像沒有出口的露天迷宮,只能仰起頭用力呼吸以防窒息。那種痛徹心肺與全然無助的絕望,不只存在集中營裡。唯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集中營的歲月並非全然是夢魘,苦澀中其實也短綴著奇異的甜美。唯有親身經歷過,才能體會工廠放工後還沒回營晚點名之前那段休息時間所帶來滿足感。即使事過境遷,卡維偶然還會鄉愁般地懷念起那段魔法時光,與那串苦中作樂的日子。許多人喜歡問卡維關於集中營「可怕」的、「恐怖」的事,但是他心中打算著:「下一次,我應該說說集中營裡快樂的事!要是還有人問起我,而我又還沒忘記的話……」。 因惹‧卡爾特斯最後的一長串獨白文字與拉尤斯‧寇泰精心調度的影像配合得完美無瑕,那種滄桑過後所有的苦痛、歡喜看似歷歷在目卻又無比遙遠的細膩描述,讓《非關命運》閃耀出豐盈動人的情感質地。
 

附記:

《非關命運》原著中譯本: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40642 

《非關命運》原聲帶:
http:
//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04999

《非關命運》中文官網:
http://www.tungfilm.com.tw/fateless/

分類
影評

彌勒熊影評:【關鍵密碼Lucky Number Slevin】

分類
影評

《哥哥我還要The Long Weekend》觀後感2006.07.20

給你GG跟屁屁之後,你還想要什麼?

其實,《哥哥我還要》這部電影在台灣上演(或者,也可以說在美國當地上演後)的後續效應,我覺得大過這部電影在藝術上的成就來得更多;甚至於,也可以說是標示這類大開GG跟屁屁玩笑的電影,測試是否有一定族群市場的試金石。 

不過,昨天映演當中,前方一群聽起來約四、五十歲的幾位觀眾們的恣意笑聲,或是全場像是放鞭炮似的東一句西一句的笑聲、還是像擠豆豆般的噗嗤一笑、不然就是給他突然爆出的滄海一聲笑。哈哈哈!還真是笑果十足呢? 

拼貼幾乎是近來搞笑片類型電影的最大特色,這部片更是玩到極致,片中穿插的Home Video型態的短片數量之多,堪稱影史奇觀;但也變成是對觀眾忍受極限反應的考驗,也許這也正反應了現代人的心神渙散,不易專心,或者是供需之間的惡性循環。 

反正,你愛看各種GG災難大集合,還是屁屁能有多臭;不除毛有多好笑,或是全程看完狗狗的便便儀式;或是OOXX、XXOO(自動消音),我沒意見,也無話可說。(突然覺得它跟SM的A片,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哈哈!) 

晚安,祝你好運……

分類
影評

人生也有罰球的機會嗎?《罰球線上觀後感》2006.07.19


記錄片先天上於真實性是佔盡便宜,後天上於精緻度是較為吃虧;不過,本片導演瓦德‧西瑞爾以手提攝影機,跟拍美國西雅圖羅斯福高中女子球隊七年,共兩百小時長度膠卷的努力來彌補,也為一開始只是為了陪女兒打球,意外擔任起球隊教練,本於華盛頓大學任教的財稅系教授-比爾‧瑞斯勒留下珍貴的生涯記錄。

七年中一個球季接著一個球季,球員們來來去去;教練也由業餘,因球隊的成績漸漸成為專業。觀眾們由大量的球員辛苦練習的畫面中及他們的訪談裡,慢慢了解與認同他們。 

『沒有一種成功是天下掉下來的,即使你是一個天才。』 

球員的汗水與淚水,勝利的歡愉、失敗的痛苦,是放之四海皆準;正面的勵志故事,我們也已看了太多;就在電影氾濫在一股流於新聞報導之時,一位貧窮家庭出身的黑人女球員達娜麗亞‧魯賽爾的加入,意外的將此記錄片賦予批判的價值與見證一個傳奇的誕生。 

如果電影前半段,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善解人意,有愛心的聖誕老公公叔叔教練及他的球員們,後半段則更像是有如替達娜麗亞‧魯賽爾個人量身訂作的自傳電影。 

 

 

 

達娜麗亞從小就展現過人的球技,她是唯一敢跟男生打球跟嗆聲的女孩兒;不過,她並非這麼易於屈服及與他人合作,高一時的達娜麗亞需要學習的東西還真多呢?而且,她最大的問題還不是打球,而是她的學科成績與學習態度,前三球季她都因為學科不佳而被禁賽三場。其它同伴也說:『她其實還不算我們隊上的一員,雖然她真的很厲害,是個天生好手,但那只屬於她自己,而非整個球隊。』終於,在叔叔教練的耐心及其它隊員的包容之下,達娜麗亞慢慢的以她的努力與成績贏得別人的尊敬,也漸漸融入球隊並帶領大家贏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但是,意外的懷孕不僅讓達娜麗亞痛苦的離開球場與學校,並為她自己的人生,投下了一顆轉彎的變化球。後半段她的勇於面對與銳變真是戲劇化十足;也許是一股不服輸的精神,或是意識到自己身上即將背負的責任;達娜麗亞,有如頓悟一般,第一次在學科成績上有如上場打球的突出表現,而現在呢?她更急於在球場上贏回大家對她的誤解與尊敬。 

但是WIAA駁回她重回球場的申請,因為怕她的開先例引發效應。不過,看到這邊我不禁回想起,電影稍早導演插入的老舊記錄片,影片中,女子球隊的先鋒們,穿著可笑的長衣長褲裙,再配以不可思議的對白:「當時對女子球員的限制,如:運球不可以超過多久、在球場上不可以跳幾次……等等」,原來導演在性別議題上早有伏筆。 

還好,她的問題得到教練球隊一致的支持,也得到好心的律師出面幫忙興訟,問題雖未立刻解決;但眼前更棘手的是,她如何在最後一個球季代表美國西雅圖羅斯福高中女子球隊,打贏她們的宿敵同郡的牛頭犬隊-一個非常優秀可敬的對手,來爭取她們隊史上從未達到的成就-全州高中女子籃球比賽總冠軍。 

電影最後的10多分鐘,觀眾進入火熱刺激的最後州冠軍比賽場裡,場上廝殺的好不熱鬧,令人秉息以待。因為在離比賽結束還剩下1.9秒時,沒錯!是1.9秒的時候,上帝似乎在考驗身兼學生、球員與母親三職的達娜麗亞‧魯賽爾,一位即將成為悲劇人物還是傳奇英雄的人呢? 

她站在人生與球場的罰球線上,正準備投出決定一切的一球! 

本片曾參展2005年的多倫多影展,喜愛記錄片貼近對象、真實留影風格的人,蠻值得一看這種不僅勵志,更能讓你反省人生課題的電影喔!

分類
影評

夢幻與現實《觸不到的戀人VS跳越時空的情書》2006.07.18


之前先欣賞了跳越時空的情書,覺得被基努李維跟珊卓布拉克迷的七葷八素的,就趕緊看了他的原型-韓國片:觸不到的戀人(以下簡稱【跳】與【觸】)。在兩部電影都看完後,我覺得他們只有在故事架構上類似,其實在精神上及表現手法上還真是大異其趣啊!

首先,你一定要先相信故事的設定,否則一切純粹只是空談。 

故事裡那一段不可思議的隔空之愛,的確能提供我們生活在現實中,被壓力PUSH到快喘不過氣來的凡夫俗子們,一些馳騁嚮往的想像力;願意進戲院放下所有塵囂,盡情享受那一份的浪漫

選角年齡上的差距,有將近十歲以上,男的一個是學生、一個已是建築師;女的一個是在漫畫店打工的配音員,一位則是醫師;似乎先絕條件上已決定了氛圍,全智賢的初出道表演,少了野蠻女友般的蠻橫,一份清純與羞澀惹人憐愛。珊卓雖也失意,不過,其專業工作上及其表現出的七分自信與一分貴氣,更添其熟女的魅力。最大的差別在於男主角,【跳】中兩人都算得上是專業人士與白領階級,所以在交往的互動上是多一分成熟及世故的,尤其編劇還增添對基努父親母親及弟弟之間關係的著墨,父親現身與基努的互動處(飾演父親的克里斯多夫柏麥表現可圈可點),仍令我動容。【觸】當中男主角星賢與父親繼母的關係,則在劇中成為小屋來源與增添女主角恩澍之間的交談話題,處理上略嫌扁平與匆匆帶過。 

再來,攝影則各有千秋,【觸】是一派唯美夢幻,竭盡所能的經營畫面,雖可看得出他們在資金上的薄弱,不過,倒也雕琢出信手拈來、渾然天成的美感。不過,太強調的結果,也讓電影稍稍染上強烈的童話色彩。所以,我想【觸】會得到年輕影友的喜愛,也不無原因了。而那一棟兩人均曾分別住過的海邊小屋,【觸】有比較多的描述與運用,這方面他是成功的。【跳】則呈現出在攝影上的專業及精準,這一方面,好萊塢有其獨到之處;在色調掌控上,非常用心調製,讓電影有種濃濃的淒美感傷;尤其增加與韓版不同的男女共舞橋段,處理得非常緊扣觀眾的心弦,有獨特西式手法的浪漫情懷。 

另外配樂上,【觸】略嫌陽春,以兩三首主題音樂迴蕩全片為主;【跳】則有較好的配置,個人也較為欣賞。 

兩片的差異性,決定在於東西方文化上對愛情與科學的態度,【觸】是盡情揮灑想像,恰恰補足東方對愛情的含蓄表達及模糊地帶,【跳】則可看出美國人對愛情的直接性,兩人無法接觸的限制,是他們無法想像的吧!所以他們動用了一些更直接的方式,借以提升歐美觀眾的興趣。並且,在韓版中,時空的間隔對東方人來說也許不成問題,可是在講究科學證據的西方人眼中,他們則一再增加與玩弄時空的趣味,剛好表現出他們對這類故事的不適應性;所以,聽說外國觀眾對當中的邏輯,一直有意見(笑)。看在人鬼可以陰陽相戀的中國人眼中,不禁質疑起誰比較浪漫的問題?呵呵! 

最後,我還是要說,不管如何基努跟珊卓的組合對我來說有一種吸引力,珊卓正經的時候更得我心,她有一股古典高貴的氣質是與其他好萊塢女明星不同之處,基努則在本片裡更添熟男的滄桑,他為父親之死一場哭戲,是我少見基努的模樣,也觸動我與他相同的經歷心情。寫到這邊,你們應該看得出我的先入為主(誰叫我年紀大又,先看了改編的-跳越時空的情書),我的心的確是向著美版的。 

原創故事的精神也許走了味,不過,硬要加比較也是自找麻煩,不妨就當成兩個都很美的故事來看吧!我只能說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真的不是普通的大啊!(笑) 

我相當推薦大家一看-跳越時空的情書!

分類
影評

代貼:《非關命運》-幻滅後的重生,青少年的凝視與悲傷【作者:處之翼】

原文出處:http://www.wretch.cc/blog/a09201988&article_id=7150198

在顏尼歐莫里克奈蒼涼如詩、又感傷又美好的悠揚音樂中,《非關命運》揭開了沉重的序幕。少年主人翁尤卡的父親終究遭遇了被迫加入「勞動營」的命運,儘管電影尚未刻劃出勞動營的可怕,卻藉由一家人瀰漫的濃濃的絕望與悲傷,成功地用「側面刻劃」表達了時代惡毒的試煉。而似乎是命運之神隊尤卡一家惡意的嘲弄,就連年幼的尤卡也意外地被送入集中營,展開了將近一年的地獄生活。沒錯,意外,尤卡一直不曉得自己是否就是他們要抓的人,懷著這樣強烈諷刺與矛盾的心情,他不得不面對提前叩門的噩運。

《非關命運》深入刻劃了德國納粹黨對猶太人的歧視與迫害。在四處流亡、不被人肯定的環境下,連猶太人本身都對自己興起了質疑。就像是劇中尤卡所認識的女孩所哭嚷的:『就是那顆黃星星!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該為此驕傲或羞恥?』尤卡平靜地回答說:『都不必。』這是一種平衡的、不自卑亦不自大的健全心態,但是這樣的圓融與成熟,並無法替尤卡避開命運之神的惡毒玩笑。 

《非關命運》也完全表現了集中營可怕、人間地獄式的環境。不僅食物不足、衣著粗糙、勞役沉重、被迫與好友分開,更不人道的,是集中營的長官從來不給予猶太人「尊重」。他們粗暴地虐待、凌辱、毆打他們,甚至把他們視為「物品」而非「人類」。本著自身血統優越的可笑心理,他們用「物品的編號」來標明每個納粹人,而非使用呼喚人們的「名字」。直到最後,尤卡幾乎遺忘了自己原本的名喚,逢人便吐出自己的編號,看到這幕情景,我心疼得心都揪起來了。『為什麼他年紀那麼小,卻要被迫承受如此沉重的命運?』我想,每個人都會這麼問吧!但是誰又給的出答案呢? 

要說「絕望」是集中營生活的寫照,一點也不為過。不被人當成生命來尊重固然痛苦,但是被同伴壓榨更令人痛心。同樣生活於集中營的同伴,利用了尤卡的飢餓,騙取了他應得的晚餐。同樣身為猶太人,卻無法互相扶持幫助,反而為了生存而不惜傷害自己的同伴,拋棄了應有的愛國心與民族意識,這樣的人,不僅深深地傷害了同伴,本身更是可悲的。活得似個行尸走肉,再苟活多久又有何意義?『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們現在已經不像個人了,反而更神似非洲草原上爭奪殘破腐屍的大蒼蠅們,令人深深憐憫。他們就像是被命運、被怯懦、被貪念給操控的奴隸一般,最多,大家努力一些,成為蒼蠅王,活得久些,就被封予「奴隸王」的稱號。 

絕望固然是集中營的代名詞,美麗卻從未消失。在集中營中,仍然有著尤卡喜愛的一小時時光,那是他們可以忙裡偷閒的唯一時刻,也是他憂傷中最甜蜜的回憶。另外,儘管有背叛了同伴的惡人,卻有更多真誠的友誼,在地獄般的集中營中,悄悄滋生著。本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精神,本著人類互助互持的意念,本著對生命的尊重,尤卡一直接受著許多人的幫助,包括同樣來自匈牙利布達佩斯的男人,以及一個美國軍官的溫柔尊重與積極鼓勵。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尤卡從幻滅中重生,扶持著原本已經對生命「絕望」的尤卡,繼續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而《非關命運》對「醜惡與美麗的強烈對比」、「善與惡的對立映照」的自然處理,更令人印象深刻。 

寫實極致的刻劃是《非關命運》的表現手法,但是讓它極富特色的原因,在於尤卡不是最堅強不凡的那顆星,而是以他反映了猶太人的整體。像是寫實主義下的產物《孤雛淚》,奧立佛就是一個堅強又善良的孩子,在整部作品中扮演著最閃耀的那顆星,尤卡不是那顆星星,卻仍然堅持閃耀著,反映著全體猶太人的命運與心聲,讓我對《非關命運》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我為尤卡悲慘的命運流下了淚水。 

但結局的失落與展望才是使我感動無比的因素。最後,尤卡毅然拒絕了美國軍官的幫助,也放棄了所謂「有前途」的未來,堅持返家一探父親。得知父親在勞動營中過世以後,他臉上沒有太大的悲喜,我卻看出了他眼神中的感傷與哀悼。尤卡後來對女孩說:『再也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讓我狂怒了。』經歷了集中營的一年,彷彿讓這個少年瞬間蒼老,再沒有什麼事情是他所無法忍受的了,任何事情也無法再讓他有太多的悲喜。《非關命運》雖然是彩色的電影,但是全片單純、灰暗的色調,卻彷彿是黑白的電影一般。 

但黑與白也是一種色彩,一種出色的色彩。看似已經絕望、對事物毫無知覺的尤卡,其實內心仍然充滿了感謝與對未來的展望,也會感動,也會哭也會笑,只是集中營千篇一律又壓抑的生活,讓他習慣了不讓感情輕易地表現出來罷了。『能夠活下去,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勇敢撐過苦難的尤卡如此說著。現在的他,正想著未來要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如何與母親生活,而這部憂傷又美好的電影,也在這樣的「幻滅中的重生」中,悄悄地落幕……

分類
影評

代貼:偷穿高跟鞋In Her Shoes-影評及書評【作者:處之翼】

原文出處:http://www.wretch.cc/blog/a09201988&article_id=6831921

『這是埋藏最深的秘密,是萬物根源的根源,花蕾中的花蕾,天外的天空,比我們能希望的更高,比我們能躲藏的更大,像是維繫著星宿的魔法,我把你的心帶著,把它放在我的心上。』         ──詩人:康寧斯

原著小說:★★★★☆
改編電影:★★★☆

欣賞完老早就想要去看的改編電影後,心中的感動與滿足難以言喻。不過,在讀完也是老早就買好的原著小說後,發現小說果真比電影要來得細膩深刻許多,補足了電影沒有拍盡的情感部分。

故事描述兩個姊妹,姊姊蘿絲是一個行事嚴謹的女律師,做事一板一眼,生活一成不變,但一直以來把自己逼得過緊的蘿絲,也嚮往著戀愛與幸福生活;而妹妹瑪姬則是放浪不羈的派對女王,沒有固定工作,生活沒有重心,只有性愛與空虛。兩個個性南轅北轍的姊妹,唯一的共通點只有──他們都穿同尺寸的鞋子。但是,他們兩人都忽略了這個細微卻極重要的暗示,就這樣相依為命生活下去。

我們可以在這部電影當中,看到每個人的依賴與眷戀。蘿絲當初在密不通風的生活當中,只能靠羅曼史小說與滿櫃的鞋子來安慰自己。『衣服不能使我變美,食物會讓我變胖,只有鞋子總是合腳。』她這麼說。而瑪姬看似對感情、對生活隨意不羈,卻對兩姊妹小時候養的狗狗「小蜜」(電影翻成「甜麵包」比較可愛!)有著難以描述的眷戀,因此,她才會在孤單寂寞的時候,忍不住偷抱走長相貌似甜麵包的狗狗。另外,兩人童年時共度的回憶,總是會勾起他們對已逝母親的強烈想念。從這些眷戀與依賴,我們也可以看出命運對她倆的暗示──他們的共通點難道只有同尺寸的鞋子嗎?是否,在對鞋子、甜麵包與母親的共同依戀下,正暗示著兩人有著難以割捨的牽連?

於是,事情有了劇烈的轉變──在瑪姬勾引了蘿絲得來不易的、今生第一個的戀愛伴侶後,兩人的關係宣告徹底破滅。看到蘿絲哭腫了眼睛、全身無力地攤倒在床上,我不禁心疼了起來:如果我好不容易得到了今生渴求以久、卻老是無法如願以償的夢想,卻被人輕易摧毀,那種感覺,不知道有多難受?當然,這不能完全怪責瑪姬,畢竟是吉姆情願被勾引的。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和小說都隱隱約約刻劃了吉姆比較晦暗的身影,由於童年肥胖又醜陋,在長大搖身變為英俊多金的帥哥後,讓吉姆簡直難以相信命運的轉變,也因此無法抵擋任何的誘惑。這雖然不足以構成他背叛蘿絲的完美理由,但是這段過往的刻劃讓吉姆的形象立體了起來,也讓他不同於其他作品中「純粹劈腿」的花心男。

但也正因為如此,兩姊妹的人生出現了新的曙光;正因為她們的關係與生活全然打碎,才能夠重新拼湊對方與自己的身影。蘿絲決定不再把自己逼得那麼緊繃,她向律師事務所告假,每天替人蹓狗散心,終於享受到放鬆自我的美好人生,而懂得欣賞她的美麗的Mr.right賽門也在此時出現(不過這個男生一開始有點自以為,要是有人敢擅作主張搶先幫我亂點菜,我不把菜單砸在他臉上才怪!)。而瑪姬的際遇在小說和電影上有了分歧,老實說,電影的改編也很適當,我實在說不出哪種比較好,不過,小說的走向會因此多出一位真誠樸實的男孩查爾斯,在結尾時成為瑪姬的男朋友,讓人可以期望並祝福瑪姬未來的愛情風貌。

小說描述瑪姬偷偷住在普林斯頓大學,並跟著大學生們一起學習,慢慢改善了自己的閱讀障礙,也愛上了詩。同時,為了生活,她幫忙照顧一位慈祥的盲眼老太太,這段劇情的安排不僅證明了她的理解力不比資優生差、可以自食其力,也因為一首談「失去」的詩,讓她越來越難以掩埋對姊姊的愧疚與想念,而在被一個男生不停的騷擾以後,她才跑去投靠了久違的外婆。而電影則讓瑪姬一開始就投靠到外婆居宿的養老社區,雖然少了一大段劇情,卻也安排了一段最令我感動的插曲。

在養老醫院打工讓瑪姬認識了一位大學退休教授,因為目盲,所以看不到瑪姬的美貌。這對瑪姬而言是一個強烈卻新鮮的衝擊,因為不管她有多美麗,教授都看不到,完全顛覆了瑪姬過去以外表度日的生活。不過,雖然教授看不到她的美貌,卻可以感受到她的關心,於是,他請瑪姬唸書給他聽。起初,有閱讀障礙的瑪姬很抗拒,不過,在教授潛移默化的教導下,瑪姬一點一滴地愛上文字,也逐漸克服了她的閱讀障礙。更珍貴的是,透過一首談「失去」的詩(和原著小說的那首詩一樣),她終於明白自己「失去」了什麼──她失去了她的姊姊,她此生最真摯的「朋友」。就如同詩中所說,雖然她表面上強裝不在乎,想要假裝讓自己看起來很好,假裝自己失去了什麼也無所謂,但在她的內心深處,一直很關心自己所失去的東西,並且惋惜。

在沒有對方的那段日子裏,兩姊妹內心不停掙扎。瑪姬在外婆家安定下來後,突然很安心自己終於不用再活在姊姊的陰影之下,而蘿絲也不希望瑪姬又出現將她好不容易安定、且有戀愛對象的生活給打亂。但是,他們慢慢意會到,原來對方在自己的生命當中佔了那麼重要的位置,原來,自己有多麼地愛對方,原來,失去了對方,自己的生命也失去了意義。另外,他們也發現其實長久以來,自己都默默地欣賞對方、羨慕對方擁有自己所缺少的東西──蘿絲渴望擁有妹妹對時尚的敏銳度,以及她放鬆的生活(但不希望自己毫無目標),而瑪姬也欣賞姊姊規律且有目標的穩定生活,她何嘗不希望擁有固定的工作、幸福的生活?兩姊妹個性雖然南轅北轍,卻能夠「融合」與「互補」,分享彼此,這是最難得且珍貴的。

不過,儘管他們是那麼樣地想念對方,卻仍然沒有勇氣去追尋對方。而此時,一段長久以來被家族隱瞞的秘密,就揭露而出──原來,他們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外婆,只是因為發瘋的母親的過世,讓外婆與父親無法互相體諒,進而隱藏彼此,過著毫不相干的生活。而兩姊妹會去追尋外婆(這個外婆也當了太多人的外婆了吧?《當真愛遇上八卦》、《神仙家庭》裡面,她都是飾演外婆……)是否也反映著他們對於母親的深深思念?不過,電影裡面是外婆寫信給蘿絲,小說則是瑪姬自己寫信給蘿絲,希望兩人能夠再次見面,我覺得這樣的安排比較好,表達了瑪姬企圖姊姊原諒的那份真心。外婆雖然不是兩姊妹合好的主要因素,卻是使他們兩人重新見面、重新擁抱彼此的關鍵。

不過,外婆艾拉在電影中有點像是跑龍套的角色,在小說中才有了比較深刻的著墨。原著將外婆一開始逃避自己女兒的病情、逃避女婿的指責,逃避一切的一切,在失去女兒甚至與孫女失聯之後,才因此追悔不已、企圖尋找孫女又提不起勇氣的矛盾掙扎心情描繪得相當深刻。深情的路易慢慢打開了她的心結(路易在電影中好像成為了一個色老頭,不過在小說中他和外婆艾拉有著浪漫淳樸的銀色戀情),而在瑪姬與蘿絲出現後,艾拉才真正地得到了親情的慰藉,並原諒了自己。

原著小說在瑪姬住進外婆家以後,彼此從生疏到熟悉、從熟悉到彼此依賴的過程,描繪得非常深刻,而姊妹兩人再次見面後,一開始蘿絲仍然無法原諒妹妹,後來終於感受到她的蛻變、感受到她的誠意,而終於重新擁抱了自己的妹妹,也撫平了內心的傷口。這些轉變,小說都描繪得非常細膩,電影卻有點倉促地帶過這個重點,是改編上最大的缺點。

在兩姊妹終於能夠慷慨地原諒彼此、擁抱彼此之後,也意外地幫助外婆和父親打開母親卡洛琳死亡的心結。這邊電影的著墨倒是比小說還多,小說應該再安排一些父親和外婆的對話,進而讓讀者明白,外婆和父親已經因為這兩姊妹,而撫平了卡洛琳去世的陰霾。無論如何,一家人再沒有秘密與傷痕了。很美的意念,不是嗎?因為原諒,而引來了越來越多的寬恕,因為擁抱,而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愛,而「寬恕」與「秘密」的這段情節,也就讓《偷穿高跟鞋》更加深刻而令人難忘了。結尾,姊姊終於擁抱了真愛,步入禮堂,而故事也在康寧斯美好的詩歌與姊妹兩人心照不宣的祝福當中,圓滿地落幕……

還有什麼,比這個更美的嗎?

『他們都沒有改變,只是終於瞭解。』這就是這個故事獨特的地方,也是我喜歡本片的原因。很多故事都描述主角們因著彼此而蛻變,像是《槓上富家女》、《窈窕美眉》,看到主角們蛻變固然感動,但是《偷穿高跟鞋》所揭露的主旨卻更令我震撼。原來,很多東西我們早就明白,我們早就擁有,甚至從來不曾失去,只是,我們吝惜於跨出那一步、伸出一雙手,去「把握」我們所擁有、我們所明白的東西。這個東西,或許渺小,或許並不深刻,或許失去了也不會讓人發瘋,但是一旦把握了,我們或許就能夠看到人生不一樣的風貌。

這部電影非常有創意,而且情節緊湊、生動有趣、柳暗花明,令人又哭又笑,絲毫沒有一點冷場。不過,原著小說顯然更技高一籌,作者珍妮佛˙韋納利用三條支線──瑪姬、蘿絲、外婆艾拉,交織描述故事,並以三人對已逝母親卡洛琳的共同思念作為串聯,最後,所有的支線卻又匯流成一條主流,通往美麗的結局。韋納對於角色形象的描繪非常生動、立體,就像是文字化為一幕幕影像在你面前奔馳,甚至比電影還要吸引人,我甚至在半天之內就翻完這本三百六十頁的厚書,這對於閱讀龜速的我而言是個奇蹟。

而韋納對於角色內心的轉變與掙扎,也刻劃得非常細膩深刻(就連對於希代的刻劃也深刻了許多,讓她不只是一個老套的壞後母,而是一個雖然自私、卻值得人同情的、一無所有的半老徐娘),對白更是機智有趣,讓我忍不住想到了我最愛的小說《傲慢與偏見》。雖然《偷穿高跟鞋》還沒有到這麼經典的地步,不過,它確實是我讀過最出色的一本都會小說(《BJ單身日記》真是遜色多了!),也讓我瘋狂愛上了珍妮佛˙韋納,現在正準備定下她其他兩本作品呢!《慾望單人床》即將由《慾望城市》編劇改編成影集,而《小地震》也被環球影業買下版權,《Goodnight Nobody》是韋納首度挑戰驚悚推理領域的作品,也即將由台灣馥林文化出版喔!在此強烈推薦喜歡《偷穿高跟鞋》的人,一定要去找原著小說來讀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