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2006金馬筆記2006. 10. 25

參考資料均引用自金馬影展官網: http://www.goldenhorse.org.tw

藥頭 III:死神上門 Pusher III: I’m the Angel of Death。
導演:尼可拉溫丁黑芬(Nicolas Winding Refn )。國別:丹麥。年份:2005。片長:104min。規格:35mm。
參展記錄:2005多倫多影展 / 2005倫敦電影節 / 2006鹿特丹影展。

劇情簡介:黑道角頭渡過他日常又非常的一天,這頭為女兒生日忙翻了,又要應付他都快趕不上的毒品新世代交易,不時還得上勒戒所和人手牽手分享心情,生活像一段又一段的黑色冷笑話。冷調幽默、血腥畫面,上菜與分屍,人生裡的極端都在這天發生。什麼都不能再毀滅了,剩下的只有自己。集暴力與美學風格於大成,被視為「藥頭三部曲」中最成熟的作品。


個人短評:大家先看到一個戒毒協會的聚會場合,每一個人都要分享自己吸毒與戒毒的心路歷程,並且互相抵勵加油,再來,我們就開始跟著男主角米洛過了他讓人瘋狂的一天,什麼倒楣的事都讓他碰上了,想要戒的毒也犯了,自己還誇張的介入一場販賣毒品的騙局,對女兒米娜無微不至的照顧與愛,卻換來女兒對他更無理的要求,最後劇情風格匹變,猶如來到人間屠宰場,漸漸米洛進入罪惡深淵而無法自拔,一如電影最後出現的一潭游池-乾枯、無水、裂痕、變形。推薦影展必看之一。


愛的起司條 One Rat Short。
導演:
艾力克斯維利(Alex Weil )。國別:美國。年份:2006。片長:10min。規格:35mm。
參展記錄:2006坎城影展。
劇情簡介:小老鼠追著起士條誤闖實驗室,歷經愛與失去的旅程。栩栩如生的線條和動態,呈現出動物獨特而微妙的情感。


個人短評:編號2W-45的實驗鼠與地下鐵流浪鼠,因為一包飄在空中的起司條包裝袋,而發生的一段偶遇情誼,讓人不勝唏噓。運鏡在短短的十分鐘裡竭盡所能的不斷變換,讓觀眾有如坐在遊樂場的咖啡杯裡一般,配合著優雅的音樂,讓人感到既悲傷又充滿無限美好的記憶一般,旋轉…旋轉…,最後可笑的是,導演秀出繼續飄蕩於空中,不斷旅行的起司條包裝袋的條碼的那一刻……讓劇中隱約批判科技文明與規格經濟的無用與非人性,達到提點觀眾的啟示與成果。相當值得一看的動畫佳構!


如歌的快板 Allegro。
導演:克里斯多福波伊(Christoffer Boe)。國別:丹麥。年份:2005。片長:88min。規格:35mm。
參展記錄:2005威尼斯影展 / 2006 日舞影展競賽片。
劇情簡介:離開祖國已久的知名鋼琴家將他在哥本哈根的所有回憶全都丟了,包括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那天,他終於回到丹麥演奏,一封匿名來信要他潛入市區一塊被隔離的「神秘地帶」,才能找回他的記憶與愛……。導演曾以《愛情拼圖》在坎城一嗚驚人勇奪金攝影機獎,這回他再度關注時空、回憶與愛情的複雜性,並在影像上玩出更華麗的新風貌。


個人短評:一段關於尋找失去記憶的故事。雖然,電影的確不是非常容易看得懂,不過,當你經歷與主角一樣的旅程之後,突然之間,你彷彿醒了,一切都明白了。所有的憤怒與不解,豁然開朗。前面的猜疑與懸疑,都變成歡樂悲泣的一刻,讓人無限感動生命的美好。攝影風格相當冷咧突出,個人色彩濃厚,場景運用與安排十分巧妙,帶有濃厚的實驗劇韻味,不知名的異域,難入又難懂,但是,就像我們自己的記憶深處,不也正是仍未探尋的處女地呢?影癡必看之一,意境幽遠靈動,看完時,仍值得你坐站原地回味再三。


愛的誕生 The Birth of Love。
導演:菲利普卡瑞(Philippe Garrel)。國別:法/瑞士。年份:1993。片長:94min。規格:35mm。
劇情簡介:一生總要燃燒一次的熾熱愛情,保羅的孩子已經這麼大了,但機會來了,他依然奮不顧身牽起年輕女孩的手,經歷那場最後也彷彿最初的愛戀,平凡生活過久了,是不是

分類
MOVIE

2006金馬筆記2006.10.24

參考資料均引用自金馬影展官網: http://www.goldenhorse.org.tw


搖滾世代 Glastonbury。
導演:朱利安坦普(Julien Temple)。國別:英。年份:2005。片長:138min。規格:35mm。
得獎記錄:2006日舞影展競賽片。
劇情簡介:英格蘭西南方的平原孕育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音樂祭。自1970年起,已成為與伍茲塔克一般,深刻影響搖滾樂的嬉皮神話。全片混合了歷史影像、現場訪談與表演實況,不但讓人體驗Radiohead、Pulp、Coldplay等樂團的魅力,更呈現了活動本身與裸體解放、嗑藥文化、青年暴動之間的關係。

個人短評:英國BBC跨世紀的記錄大片,橫越35年的製作,不同的面孔與不同的場地、不同參與的族群,唯一不變的是搖滾不死的精神,探討搖滾樂對西方文明的高度影響。片頭尾口述將基督教聖地:格拉斯頓伯里之傳說預言與舉辦音樂季場地的結合令人發噱,看今之中產階級如何曾是任意作愛、裸舞、嗑毒的年輕人,看他們當年如何批評政府、反體制、反戰、愛和平。主辦人農夫鬍子麥可是如何以商業角度販賣經營次文化,看不可思議反文明的嘻皮、浪人文化,他們說“我們將要做出驚人之舉,我們將是你們的良知”。看英國人自稱反骨,並只存在4、5天的夢幻城的興衰史,從高度理想變成有著高圍牆的搖滾朝聖團,推薦搖滾樂迷必看經典。


瘋狂療養院 Lunacy。
導演:揚斯凡克梅耶(Jan Svankmajer)。國別:捷克。年份:2005。片長:118min。規格:35mm。
得獎記錄:2006捷克金獅獎最佳藝術指導、海報設計 / 2006倫敦影展 / 2006西雅圖影展。
劇情簡介:捷克動畫大師斯凡克梅耶這回用生肉、內臟、眼球、舌與頭骨,組合成駭人的景象,搭配真人演出宛如愛倫坡小說的情節,描述一個被惡夢所困的男子偶然到一個敗德的貴族家裡作客,卻在愛情與自以為正義的催使下倒戈背叛,誰知革命之後不是樂園,而是煉獄開端。表面上光怪陸離,卻寫盡對體制的不信任以及政治謊言的醜惡。

個人短評:初看完真的覺得自己也差不多快瘋了,看肉、內臟、眼球、舌與頭骨表演動畫是你全新的視覺震撼與考驗。不過,電影後座力道強勁,讓你不得不記起那狂笑的公爵,濕黏的氛圍,無辜眼神的男主角、與雙面俏護士,再加上怪奇的儀式、全身羽毛的地底怪人,隨時準備出現在你夢裡要抓人的警衛,構成一幅超現實的世紀末“警”像。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Memories of Matsuko。
導演:中島哲也(Tetsuya Nakashima )。國別:日本。年份:2006。片長:130min。規格:35mm。
劇情簡介:音樂老師松子為了心愛的學生洋一頂替偷竊的罪名,竟被趕出學校,開始了她不斷尋找真愛的旅程。歷經了不倫之戀、淪落為酒家女,甚至殺人入獄,都不能阻擋她對愛的渴求,直到再度遇到洋一……。《下妻物語》導演再度以豐富的色彩與豪華的特效,引領柴崎幸、伊勢谷友介、武田真治等超堅強陣容,展現一個夢幻卻又令人心碎的故事。中谷美紀從影以來最完美演出。

個人短評:本應走煽情、或悲情到不行的劇情,到了中島導演手裡,變成一場場松子的一生的生命綜藝秀。創意、閃亮、炫耀的場面之下,松子一顆讓人為之鼻酸的純愛心靈,在導演最後一場長達10分鐘的巡禮,為她一生蹦發出最珍貴的光芒。個人推薦必看之一。



賴皮之宿 Ramblers。
導演:山下敦弘(Nobuhiro Yamashita)。國別:日。年份:2003。片長:83min。規格:35mm。
得獎記錄:2003多倫多影展 / 2004鹿特丹影展 / 2004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大日本電影。
劇情簡介:沒有動人的風景,沒有可口的食物,沒有漲滿著憧憬與興奮的心情……。兩個百無聊賴的旅人,來到平凡的海邊溫泉小鎮投宿,他們見識一家比一家標準更低的恐怖民宿,乏善可陳的旅程裡,唯一可紀念的是在海邊邂逅了衣服都被海浪捲走的謎樣女子,然而,結果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改編自名漫畫家拓植義春同名作品,在平凡裡處處閃耀著超現實才氣的傑作。

個人短評:導演個人比瘋子方舟更為準確的構圖、運鏡與執行力,更加明確表達導演的理念的好作品,為年輕世代的無所事事、無所事從做出令人噴飯結果的現代奇遇記。用水燒熱的溫泉、海邊檢到的胸罩、奔出的裸女、日文超流利的騙錢旅館外國國籍老闆、最後終結在一家離譜的民宿,最先答應一同出遊的朋友這時才突然出現在他們走過的旅程……。個人推薦必看之一。


分類
影評

代貼:吹動大麥的風-作者:離島大夫

肯洛區的電影最為特別之處,就是在慣於使用不溢美虛張的鏡頭語言去詮釋捕捉市井小民最為樸實無華的生活片段,如〈麵包與玫瑰〉、〈甜蜜十六歲〉之中對於社會主義機制的無力感。其實這一切都應該要觀照於肯洛區電影最為原始之作〈鷹與男孩〉,沒有層層覆蓋如花蕊的故事技巧,也沒有龐複雜杳的劇情對白人物走位,所帶來的只有最基本,讓人能夠感受俯拾即是親和力的生活小曲。

在觀看本片之前,我根本性認為,如果說〈甜蜜十六歲〉是〈鷹與男孩〉的姐妹作品,同樣以類似楚浮〈四百擊〉的青春徬徨作為出發點。那麼同樣也是肯洛區執導的〈以祖國之名〉,必然就是〈吹動大麥的風〉的一次堂皇的預告試演,這樣說則也許有些誇張了,但絕不是對〈以祖國之名〉有所貶抑。兩片同樣的都可以是一個很好萊塢式的格局電影,無論是〈以祖國之名〉之中將愛情與共產主義做成一種拉鋸戰式的曖昧連結;直接一點來說本片甚至做得更為傑出,以兄弟反目成仇的形象為基準,其後卻表明著對於思想本質的徬徨,那就是關於愛爾蘭與英國相互的國族定位,追逐,放逐,而又彼此緊密相連。藉此為歷史又畫下了一筆,關於人性最基本的仇恨、利益、醜惡。

我很欣賞電影的開頭,鏡頭樸實的直接切入比賽的各種面貌,有人暴力相對有人私下承受,但很意外的是,做為一部史詩電影,卻沒有蕩氣迴腸搧情萬分的配樂,也沒有誇張的肢體示現,肯洛區所帶來的,竟然就只是一場單純的競賽。而我一直在想著,一開始兄弟二人就被切割為兩個隊伍,相互角力形成兩派勢力,電影結束後我時常想這也許是一場預言,原先也許是以兄弟關係﹝血脈綿延、基因對位﹞,卻因為思想主義的不同而被迫走上歧路。

即使是一開始都懷抱著美好的理想。

這部電影的前半段其實是洋溢著一種浪漫猶如糖衣裹覆的氛圍,雖然英國軍隊是以一征服者的強硬姿態壓榨著愛爾蘭人民,但對於革命同胞的共體時艱卻是無比美好的,意念理志一同。即使遭受斷指酷刑也能夠確立起不敗的意念,更即使是將自己從小照顧到大的少年親手槍斃也是無其所謂,但最為可怕的反而是人心,我無比恐懼起的一點便是於此。就算是我們多怕未來,但是總會有一些什麼信念會帶領我們前行,那總是包括著身邊的另一人,如友人、情人或是血骨緊密的親戚關係。

這無疑是我所能以窺見探得知的一點哀傷訊息,就算思想主義是多麼樣地偉大所不可冒犯,但是人性之私一樣能清楚掌握那些絲微漏洞。雖然也許兄弟相擁的那些歲月裡面常常彼此哭得一鼻子一眼睛黏瘩瘩,但是在權力的背後,竟然醜陋之處還是一樣會被揭露,掀起紅布幔簾的一瞬間裡,所謂的理想背景將終遭稀釋化,所剩下的,只是無止盡的悲劇。

電影的最後一幕集結在那開始的最初現場,那本應是最為溫馨的家園。卻在一連串的戰亂、革命之中,一再遭到侵略,昔日受害者成為加害者,而受到創害的,只是同樣的背景,被欺辱。在大環境之下一點反抗能力也無的,卻在歷史一再重演的,誇張卻又真實,我想那是最臨近於崩潰點的故事末尾了。

而電影布幕終究要落,我們餘下所做的,卻只能夠在電影幕前慶幸,我們並未徹底分崩離析而已。


分類
影評

代貼:「單車上路」名家推薦-作者:黃香瑤

單車與它的路 —電影《單車上路》

之一‧單車
電影《單車上路》底的故事是這樣的:有兩個男孩,兩輛單車,他們在蘇花公路上相遇。陽光男孩因為犯了錯,他逃走了,把車騎得遠遠的;憂鬱男孩是警察,正要去另一個島嶼數饅頭,可是他在這座島嶼還有一些他不懂也沒忘記的事,報到前夕,他出走了。

男孩們遇到第一個女孩,她要去找媽媽,她什麼都沒有,什麼都得偷,就連記憶也是拼拼湊湊的,她說要去一個有清水圓柏的地方,媽媽說她會在那裡(但清水圓柏是什麼,可以吃嗎?)。

遇到第二個女孩,她飛過了幾座海才到台灣,她的氣喘正慢慢轉嚴重,再過不久,就哪裡也不能去了,她決定要在有限的日子裡看到更多的世界。

兩個男孩與兩個女孩,兩段淺淺的愛情。四件他們在意的事。而《單車上路》,並不關於四個生命,它是四葉青春的船隻,青春從生命的航線逃走。生命的應然和實然,生命的秩序、填充與置放,青春與這一切格格不入。

他們的旅行是沒有目的的,也是沒有終點的,他們都要逃離某盤旋陰影,找到新的天清氣朗的地方,但造成陰影的光源一直都還掛著,他們便怎樣都無法真的走開。他們終究都必須回到原點去解決那些傷人的光。這因此是一個注定思索青春的故事,青春是唯一的段落,容納無知、衝動卻真誠和熱情,在這裡一切都是可能的,射下九個太陽、挑戰融化翅膀的那些種勇敢豪邁。

而清水圓柏,一個我們似乎聽說過,卻又似乎不曾相識的名字。清水圓柏是,柏科常綠匍匐性或直立灌木或小喬木,葉兩形,幼葉線形,對生或三葉輪生,銳頭,表面凹,下面有稜;普通葉鱗狀,交叉對生。毬果球形,種子三枚,呈三角狀橢圓形。

清水圓柏是,懂得的人要繼續說,自侏羅紀以迄白堊紀時開始發生,它生育地屬於變質石灰岩山區,清水圓柏生於此岩石之隙縫中,土壤極少。開花、結果情形尚可,幼苗不多,更新情形不太好,且只分佈在花蓮清水山及嵐山,分佈地狹小,故應積極保育之。

故應積極保育之,話尾輕輕又重重地收在這裡,驚喜或無奈,所有嘆息都用這樣語氣。

而青春,一階我們似乎闖蕩捱過,又似乎什麼也沒留下來的段落。青春便是清水圓柏,全部的危險、珍貴,全部的總是鮮美,它將輕輕在世故底折毀,那麼可惜,又那麼整個世界也沒影響到,包括它自己。是啊青春就連對自己的生命也一點都沒有具體的意義。青春是自由的,最本質的孤獨。

電影結束的時候,那個季節的花都謝了,但明年同一時候,便會再開。可青春是株特別的事件,因為它幾乎不留下任何印痕。騎著單車的男孩女孩過了膠捲邊陲,會長大,然後忘記。幸運的話,多年後,他們將和我們一樣有機會在大銀幕上造訪回,危險、珍貴、不在意是否被記得的,幾株清水圓柏。

之二‧公路電影?
我不知道什麼叫做公路電影。

攝影機沿著長長的路,攝影機攝入遠遠的風景,從起點往終點,所有的歡樂、悲傷、學習、體會,直到日子拋在越過的沙漠後面,直到真的離開以及回不去。我也想問你,什麼是公路電影。如果公路只是公路,公路電影不過關於足夠崎嶇的風景和適合拍攝的天氣;而如果公路是隱喻,那麼每一回含攝有時間與空間拉扯,便是公路。空間的進展與遺失,時間的消融與餵食,種種,再也沒回去也回不去。

《單車上路》是公路電影,他們說也我們說。但在世界級的美麗的蘇花、崖邊、親密嚙咬著的天空與大海的藍色呵,等等之外呢,公路還是公路嗎?

我想公路電影,比起在哪一條土地上,它更決定由交通工具。每一部公路電影總領觀眾抵達與發現風景,常常我們就忘了,我們坐在哪裡,怎樣移動,窗子的框格怎麼架設和釋放。也就是說,公路的意義不在路上,而在移動中,正前往、恰恰抵達、失去。

因此,《單車上路》的公路是蘇花的,更是單車的。是單車的輕裝簡便,無限的彈性,有限的體力。單車決定了他們的靠近,決定了他們的停與走。單車在起點時便界定結局,但其中的過程,卻有最大的可能性。

而當然,將公路作為時間敞開的隱喻,單車是細瘦寂寞的身影,則《單車上路》便攏出了四途公路;如果我們被籠罩以不同的身世,是否還能夠寫著同一個故事?在各自的生命難題面前,共患難的友情、天涯淪落的鍾情,能改變什麼呢?人的相遇很容易,但公路過了交會處要匯成同一條大路,卻很難很難。

《單車上路》不是典型的一部車子劃開大陸,相遇便要預告分歧,故設定上一開始便是感傷的。「公路電影」的分類畢竟是權充的,方便的,但藉著「公路」本身的層次,回到時間與空間最內底的思索,《單》片則說了很多它沒說的。那是離開撒開在身後的風景,一場公路之後,最多也最重要的東西。

之三‧比路更遠的是…
作家李志薔,人們應是熟悉的,那麼導演李志薔呢?

看完片子後,和導演有個很簡單的會面,約是一個早上,不到熟朋友的聊天,也不是正式或明確的訪問。只是想聽聽他怎麼說。因為讀到了電子郵件上輕輕帶過的他說…,(以一個作者,或某種文友或基於某種默契對電影鍾情或任何任何我無法也來不及辨別的相對位置,像只是不經意地提到,像出於責任,像淺淺的無奈,或者在一場戰爭結束而新的戰場才正啟開的時間夾縫底走溜出來的話語…),信上大概帶過一小段他說,由於這些或那些原因,這電影其實還不是他最喜歡的模樣。

其實,一個早上,連如何寫出一篇散文的故事也說不完,更何況是拍一部電影?不過,如果你有機會遇到任何一位電影人,那麼一定要纏住他,請他給你說故事,他會需要一千零一夜的。

而這才是電影;只有從這裡,我們才可能真的離一部電影更近。電影不是小說或畫畫,電影某種程度地更接近建築,很難有死後才成名的建築師和導演,因為出錢的人不信任你,你哪來的房子蓋、哪來的電影拍;有了第一部作品,沒有親近或回應與時代,怎麼有下一部呢?關於這些,大師導演們說了很多,怎樣難聽的話都有。人們津津樂道時,卻很少想到,當他們把自己比作賣淫、騙子什麼的,心裡有多痛。電影太大了,在電影裡,「作者」是偶然,或神話,那樣的東西。

志薔大概說了一些拍片的困難和妥協,一些的確是這些那些的轉彎、增減和牽扯。每一縷線索和隨後的結果如此破碎,或也以及他得不只一次地在這些題目上和人敘述或溝通…,種種,使得他在過程中--在我讀來--對自己正說著的話、剛說出的話,也有點茫然。

對作家或導演這題目志薔想必回答得疲憊,原來在台大機械系、機械所期間,他首先鍾情其實是電影,1995年便得了金穗獎;然而毅然離開所學,卻非直接轉往電影。參加了寫作班,投了文學獎,發展得很順利,關於文學,就這麼先待下來了,他淡淡地說,彷彿並不特別熱愛文學似的。不過一直都有個電影的夢,怎麼樣都在想辦法再過來的,他還是淡淡地說,彷彿也一點沒有非電影怎樣不可的。

像是話語在夢想、執著、不消解的任
性、使盡了力和使不上力、浩大的快樂和不快樂,的前面,變得無可無不可了。像是,淡淡的話,差不多只能這樣,其實一切,都已經攤開在面前了。全部都在這裡了,我走到這裡了。

那是一個小小的人,和一個大大的夢,這個夢是稜角艱難的轉彎又轉彎,也是龐大且總不可能確鑿的電影這事。

我總認為,電影最常擺盪有青春的偏執,並不因為那裡的顏色比較鮮亮,可以滾上鏗鏘紮實的節奏;而是因為,有電影夢的人,獨有一種尺度,人比較小,也比較大,因此比較沈默。那種沈默意義出青春、自由。自由不是某樣東西,自由指的就是搏鬥,自由,在搏鬥的彼端。而不管哪一個年紀的青春,只作一件事,它們對夢負責,惡夢或美夢,不縫合與清醒的人生。

我問志薔,如果有所謂一個人更原初的傾向,你會不會其實是文學一點的(就算你比較愛電影的,會不會你其實是文學一點的)(文學細膩流長,而電影似乎首先就得強悍和世故一點),他好像是接受這個說法的。(所以呢?我們便在一部電影裡看到了文學?綠意與懸崖,更先驗一些的張力?)

《單車上路》發生在一個小島的邊邊,那裡離海和天空特別近,很藍很藍,透明得幾乎要折斷了。如果我們可以留在清醒的人生,一切早就簡單許多了。

作者小檔案:
黃香瑤,彰化人,台大地理系肄業,社會系畢業,台大建築與城鄉所肄業。
影評人,合作與相關媒體及影展。

刊載於 2006年10月號 《印刻文學誌》

分類
影評

代貼:「單車上路」名家推薦-作者:賴鈺婷(作家,高中教師)

青春吶喊,單車上路!

這是一部吶喊青春的電影。

蘇花公路上的相逢與別離,在藍天與碧海,青山與白雲的場景裡,青春的迷惘、不確定前途何在的追尋。

在命運之前,日照、雲霧、斷崖與隧道,奇妙的因緣際會,讓流浪的女子與亡命的男子,交織出一段天涯海角的落難故事。

不斷在盤旋蜿蜒的蘇花公路上騎單車的男孩,我總覺得這段沒有出口的奔逃,像極了焦躁青春裡,那麼無奈,卻又總無法避免的固執衝撞。

上路。原是為了解脫而逃竄。最後卻發現,原來世界上真正過不了的關卡,其實是自己對自己內心的責罰。

就像志薔導演說的:「也許,真正的絕境不在懸崖頂端,也不在公路的盡頭;真正的絕境在人的心裡!唯有選擇面對,旅途中才能得到救贖,並展現全新的可能。」

這是一段又寂寞又美麗的心靈旅程。

我不自覺想起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中的少年。當世界上種種荒謬的遭遇降臨,像是《單車上路》中的阿國,踏上旅途追尋解脫,追尋遙不可及的救贖,可是命運的荒謬在於:所有種種,都已無從回顧、選擇,且就這麼硬生生成為不可挽回的事實了。

我們也總是悔恨。希望一切回到最初,什麼都沒發生、一切都還來得及的時刻。

但畢竟,命運早已寫成,故事早有定局。

也許,這是一部提示我們勇於承擔、勇於面對的電影。在逃離的路線盡頭,山與海如此壯闊。單車上的青春,不知道為什麼而追,迷路天涯中,卻又已經回不去最初的樣子了。

然後,當我們在山窮水盡之處,認真看待內心深處回家的渴望。像是片中女孩(阿妹)一心一意追尋「清水圓柏」的意象—對於家,對於親人,愛永遠是無法出口,看似冷漠疏離卻又滿是矛盾心結的情懷。

在離去與歸返之間。在生的困惑與死的錯愕中,公路上騎著單車的身影,看似瀟灑輕盈,卻帶著孤獨的重量。青春焦躁的味道。

當我們吶喊青春。青春不來,我們去。一起進戲院支持《單車上路》吧。

賴鈺婷 ,作家,高中國文教師,著有散文集《彼岸花》

分類
影評

代貼:「單車上路」名家推薦-作者:陳雨航(作家)

青春無悔,繼續上路

電影《單車上路》的結尾,蘇花海岸的空鏡轉場,雲如飛,海浪拍岸似奔,阿國到了西嶼坪,與調駐那兒的林正義見了面。經過洗禮一般,終結了年少輕狂的種種,兩人都回到了秩序運轉的軌道。談起蘇花公路那一段,才一兩個夏天的工夫,竟似前塵往事了,兩個面孔年輕依舊,話語倒是帶了點兒滄桑。

比個人的滄桑更為久遠的是蘇花公路。從前清的開路,日人的修通成可單線行駛汽車的公路,直至二十世紀八零年代初,北迴鐵路全線貫通為止,它一直都是台灣中北部通往後山花蓮的重要道路。在早期陸續移居、開墾、行商…等等的人們之中,有不少人是負債(生意失敗)、左遷(遭服務單位調往僻地)而去的呢。在他們悵然就道時,蘇花公路的險峻形勢恐怕加深了心中的低沉情緒罷。

時移事往,後山花蓮已成島國樂土,蘇花公路也在拓寬和貫穿清水斷崖段的幾個隧道後成為方便行旅的雙線車道,不變的是,它依然包容著投向它的人們。在這部李志薔導演的電影裏,阿國自覺不容於他生活的小社會,林正義不容於自己因人性的恐懼而導致伙伴死亡的心中陰影,無法克服這些障礙的他們,選擇了逃避,帶著他們心愛的單車,投奔這條高聳於海岸仿如在雲端的公路。

相對於兩位年輕男主人翁的選擇逃避,兩位出身絕不相同的女性角色的選擇則是積極的追尋,不管你對她的行動行為贊同與否。來自加拿大進行單車環島的茱莉亞,儘管患有氣喘,可是卻已規劃了人生的路途;流浪少女阿妹,以尋找過去繁茂而今稀有的「清水圓柏」,俾能一圓尋親﹙尋根﹚之夢。

清水圓柏成了一個象徵,在懸崖峭壁無路可逃的關鍵時刻,最終要面臨對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未來做個決定。當勇敢面對之後,不論是夢圓夢碎,清水圓柏出現了。

人世的以及內心的種種衍生出了這幾位年輕人逃避、邂逅、追尋、溝通、挖掘自己,以至於面對、回歸等等命題,都被融進這條全台最美的公路為背景的電影裏。若是我們確認了一個回歸既定軌道的結局,那也正是我們樂見的一部「療癒系」電影。

然而我不禁會再次思索我一開始敘述的那個結局,它會不會不是我以為的那種結局?它會不會是個開放的結尾?它有沒有可能顛覆幾位主人翁既有的生命軌道?不管是單車或機車或汽車,他們其實是預備再繼續上路,再繼續走上永無止境地尋找人生新意義的路程?而這也就是公路電影的真諦吧。

東台灣美麗的山林,炫目驚心的插天海岸,樸實的村落和小店,世外桃源般的小學校園…,當然還有這條蘊涵無限悲歡離合的公路,整體結合成一組魅力迷人的影像。單車和空中攝影的選擇則增強了影像的流動感。這部分,是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

陳雨航小檔案:
資深小說家與出版人,著有《策馬入林》,後改編成電影。並多次主編年度小說選。

刊載於 2006.10月號 《聯合文學》雜誌

分類
影評

代貼:「單車上路」名家推薦-作者:王俐容(元智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回眸一嘆,我們的青春夢 —我看「單車上路」

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也是一個情節簡單的故事:三個年輕人因為無法面對過去人生所犯下的錯誤;或者說,難以面對自我生命的困境:失去母親、懦弱的自我、無法相互理解的父子關係……,決定逃離當下的生活軌跡,而展開自我放逐。

美麗的蘇花公路,象徵著一種自由的可能,一種逃離的出口,卻意外成為這三個人相遇相知相惜的舞台。電影中,阿國和林正義原本以為上路了,就可以解決一切,後來被逼上絕境,才發現這條公路是找不到出口的。也許,真正的絕境不在懸崖頂端,也不在公路的盡頭;真正的絕境在人的心裡。唯有選擇面對,旅途中才能得到救贖,並展現全新的可能。

就像其他公路電影,影片中的人物既是逃離,同時也在追尋。如同阿妹藉由清水圓柏,來找尋任何可以再見到母親的一絲微弱的希望,背離主流社會的阿國與阿義,也在追尋一種新生命的可能與出口。而這種可能與出口,卻在大自然之中、在人與人命定的偶遇裡,逐漸被發現出來。

加拿大少女Julia的角色在此就顯得重要與搶眼。生命的脆弱、人與人聚散的無常、青春的易逝與凋零,藉由美麗、病弱又樂觀的環球自助旅行者Julia的故事呈現出來。始終背負著病痛包袱的她,不願意受困於上天賦予的命運,以自我的意志與信念來走自己的路。最後她脆弱的生命結束於美麗的蘇花公路,卻也啟發並照亮了其他三人的心。Julia的存在,對比於想要放棄自己生命的林正義,突顯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因此,這雖然是個簡單的故事,卻也是很不容易懂的故事。在簡單的情節背後,隱含的每一個個人對於生命意義的困惑。

從個人的迷惑,放大到整體的青少年問題或是社會的脈絡下來看,常常被主流社會視為「叛逆、容易犯錯、抗壓性差、虛無空洞」的青少年們,也許可以從這部影片得到一些啟發(當然不是說教式的啟發):有沒有一個人完全沒有做過錯事?一個人犯了錯,究竟該如何面對朋友、家人以及自己?難道一個人犯了錯,就無法再擁有美好的人生嗎?大家就要放棄他了嗎?

而不解於青少年世界的成年人們,或許也可以從這部影片中去領略,在尚未擁有自信、也不懂得自我保護的青少年們,往往以不斷惹麻煩、暴力、衝突、自我放棄與逃避來面對外來的世界,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小孩就是「沒救了」。暴力衝突的背後,往往是青少年內心的不安與軟弱的轉換。「青少年」不過就是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他們需要去建立自我的價值、找到人生的典範、與獲得自我的尊嚴;因此,成人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耐心與包容。

其實,人的一生總在不斷地追尋,也常自我逃避,不只青少年,這更是成人世界難以迴避的問題。這部影片以清爽的蘇花公路、翠綠的山林、迷濛的雲霧繚繞為背景,使得這個沉重的課題,以輕描淡寫的方式鋪陳與呈現,讓觀眾在讚嘆美好的大自然之際,也體味著人生寶貴的課題。

刊載於 2006年 10月號 《野葡萄文學誌》

分類
影評

代貼:「單車上路」名家推薦-作者:李崇建(作家,親子教育專家)

通往夢想的心靈之路-從「單車上路」看青少年的成長困境


單車對一般人而言,是代步與健身的器材。但對沒有經濟能力的青少年來說,單車,卻是通往浪漫與自由,最「簡單」、也最「孤單」的工具。《單車上路》是李志薔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描述青少年孤單的處境,卻細膩而準確。

電影描述四個青少年,在蘇花公路浪遊時不期而遇:不想被調職的年輕警員,背負沈重的過去,夢魘縈繞不去…充滿憤怒的青少年,胸中帶著無名火,燒了無法溝通的小店…偷單車的少女,為了找尋夢想的聖地…患有氣喘的外國女孩,要在25歲以前,騎單車環遊半個世界…

他們內心各有困頓,不被理解,卻不想被侷限,所以離開熟悉的環境,單車上路,走自己的旅程。單純的山壁,寧靜的海,蘇花公路美麗的景致,交織出青少年心靈的渴望。

青少年的心事,只有青少年能「了」。在路上,彼此揭露內在,吐露過去與害怕,禁錮的心靈,找到了共通的語言,去尋找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瀕臨絕種的清水圓柏棲地,傳說中的桃花源。

然而旅途並不只有美麗,一如我們的世界,充滿不確定的干擾:不想摸黑騎車,卻必須通過幽深的隧道;想脫離世界的嘈雜,卻遭遇不斷呼嘯的卡車、砂石車;旅程中,甚至陷入一場謀殺疑雲,而夢想彷彿接近了,卻又如此遙遠

你曾經不被瞭解嗎?曾是孤單的青少年嗎?是否也想出走,想望一段自我追尋的旅程?青少年單騎走天涯的場景,就是我們腳下的土地,意喻著自我追尋與實踐,並非遙不可及。

我很好奇,看過電影的觀眾,對劇中的青少年,會有什麼樣的看法?是感到憤怒?還是批判?或者很想給他們一頓教訓,比如:為什麼要放火?為什麼要偷竊?為何吃飽沒事幹,騎單車進行「單調」的旅程?如果你有上述感受,正反映了片中青少年的困境。他們孤單的內在心靈,都蓄積著一把熊熊烈火,不止得不到社會的認同,也關係這些青少年的自我認同,不得不單車上路,找一個出口。

初執導演筒的李志薔,顯然不像一個生手,很老練又不著痕跡的鏡頭,將絕美的景致融入青少年困頓的心靈,一段單車旅程演繹得豐富無比,充分詮釋了公路電影的漂流之美。

李志薔長期關注社會底層的弱勢群眾,這一次,他將鏡頭轉向青少年,似乎鼓勵青少年自我追尋,去尋找自我實踐與成長的可能性,因為客觀環境沒有出路,只有勇敢追尋,才能找到了真正想要的東西,不會在大環境中迷失。

片中,他更藉由實踐夢想的少女Julia之口說:夢想一次就走完,人生還有什麼意思?」說明世界應有為夢想而嘗錯的空間,生命只會豐富,而不是侷限。因為,人生就是一條值得追尋的旅程。

刊載於  2006年10月號《劇作家雜誌》

分類
MOVIE

金馬影展 MSN 小ICON下載

嗨!大家好。這是我幫金馬影展做的給MSN用的小ICON,免費提供各位下載使用,歡迎傳播。呵呵!只要對著圖案按滑鼠右鍵另存圖片即可。謝謝!

1.有夠精彩。 
 




2.拒絕套票黃牛。 
 

3.超屌。 
 

4.華麗出擊。

分類
MOVIE

2006台北金影展大師饗宴-《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預告劇照欣賞與簡介

預告欣賞:

導演:肯洛區(Ken Loach)。演員:【蝙蝠俠:開戰時刻】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撒哈拉】帕德萊克德蘭尼(Padraic Delaney)、【第一武士】尼恩康尼翰(Liam Cunningham)、歐拉費茲婕勒(Orla Fitzgerald)片長: 127分鐘。


劇情簡介:
1920年,遭英國高壓統治的愛爾蘭為了尋求獨立,民間發起了組織敢死游擊隊,來對抗英軍的鎮壓。在強烈愛國心的驅使下,戴米恩放棄了原本前途光明的醫生職業,追隨他的哥哥泰迪加入游擊隊。這對熱血兄弟不顧生命危險,要一同攜手為家園和自由而奮戰。

他們運用了大膽激進的戰略,果然成功迫使英軍簽下了終戰協定。可惜這只是表面的勝利與平靜…,當愛爾蘭獨立成功,北愛爾蘭卻在協議下慘遭犧牲,脫離殖民的夢想竟成一場空。此時,哥哥泰迪成了新政府的統治階層,弟弟戴米恩則決定繼續加入游擊隊奮鬥,並挑戰曾經和他出生入死、並肩作戰的親哥哥…。

關於電影:
《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是今年的坎城影展(王家衛擔任評審團主席)全部評審所一致決定的最佳影片,這也是英國大導演肯洛區,在入圍7次坎城影展、得過2次評審團大獎後,首度榮獲金棕櫚獎。肯洛區在領獎時說了一句撼動全世界人心的經典名言:「一旦我們敢於說出歷史真相,也許我們就敢於說出當下的真相。」就在這部描述一對熱血兄弟為愛爾蘭獨立而奮戰的《吹動大麥的風》在法國坎城摘下了金棕櫚獎時,在英國卻引發了一波波的爭議,主要因為電影中赤裸裸呈現了當年英軍鎮壓愛爾蘭的殘暴,再度挑動了兩國的歷史敏感傷痕…。

當愛爾蘭仍被鄰近的英國所殖民的時代,在愛爾蘭的英國地主們不但日漸富有,對愛爾蘭人的存在,也只是將之視為廉價資源,飢荒和貧窮普遍存在於愛爾蘭當地人民的生活中。「法國大革命」的成功,喚醒了愛爾蘭人對自由的渴望,他們自覺要為國家奮戰,詩人、學者、音樂家們,開始風起雲湧般一波波將自由的風吹入整個愛爾蘭。《吹動大麥的風》片名即源自愛爾蘭詩人兼作曲家的羅伯德威爾喬伊斯(Robert Dwyer Joyce)所寫的同名愛國民謠。當這首淒美動人、濃濃愛爾蘭風的歌曲飄揚在肯洛區這部電影裡,那種對生命、真情與熱忱的傳遞,令人感動異常。《吹動大麥的風》描述的就是愛爾蘭一對兄弟戴米恩和泰迪,憑著他們對國家的愛與責任,為了爭取愛爾蘭獨立而志願加入這場對抗英軍戰爭的故事。然而當這場戰爭獲得勝利之時,兩兄弟卻因時空轉變而互為敵人,令人對命運造化的無常感到不勝唏噓!捨棄壯烈的史實事件,不用知名的政治人物,導演肯洛區僅透過兄弟兩個角色及其影射,就將這段愛爾蘭的悲壯歷史描繪得鏗鏘有力、讓人看完震撼不已。就像《吹動大麥的風》的製片蕾貝嘉歐博琳(Rebecca O’Brien)所說:「其實這就是愛爾蘭內戰的真正縮影。」

有一句古早的話說,愛爾蘭的河水是鹹的;因為那是愛爾蘭人的眼淚。《吹動大麥的風》愛恨交織、感人至深的劇情,就讓人看得熱血奔騰、熱淚狂流。儘管這部電影在英國和愛爾蘭引發了不少爭議,但當它在兩國同時上映時,卻颳出了極為亮麗的票房佳績,成為肯洛區畢生以來最賣座的電影。

劇照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