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夢想的心靈之路-從「單車上路」看青少年的成長困境
單車對一般人而言,是代步與健身的器材。但對沒有經濟能力的青少年來說,單車,卻是通往浪漫與自由,最「簡單」、也最「孤單」的工具。《單車上路》是李志薔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描述青少年孤單的處境,卻細膩而準確。
電影描述四個青少年,在蘇花公路浪遊時不期而遇:不想被調職的年輕警員,背負沈重的過去,夢魘縈繞不去…充滿憤怒的青少年,胸中帶著無名火,燒了無法溝通的小店…偷單車的少女,為了找尋夢想的聖地…患有氣喘的外國女孩,要在25歲以前,騎單車環遊半個世界…
他們內心各有困頓,不被理解,卻不想被侷限,所以離開熟悉的環境,單車上路,走自己的旅程。單純的山壁,寧靜的海,蘇花公路美麗的景致,交織出青少年心靈的渴望。
青少年的心事,只有青少年能「了」。在路上,彼此揭露內在,吐露過去與害怕,禁錮的心靈,找到了共通的語言,去尋找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瀕臨絕種的清水圓柏棲地,傳說中的桃花源。
然而旅途並不只有美麗,一如我們的世界,充滿不確定的干擾:不想摸黑騎車,卻必須通過幽深的隧道;想脫離世界的嘈雜,卻遭遇不斷呼嘯的卡車、砂石車;旅程中,甚至陷入一場謀殺疑雲,而夢想彷彿接近了,卻又如此遙遠…
你曾經不被瞭解嗎?曾是孤單的青少年嗎?是否也想出走,想望一段自我追尋的旅程?青少年單騎走天涯的場景,就是我們腳下的土地,意喻著自我追尋與實踐,並非遙不可及。
我很好奇,看過電影的觀眾,對劇中的青少年,會有什麼樣的看法?是感到憤怒?還是批判?或者很想給他們一頓教訓,比如:為什麼要放火?為什麼要偷竊?為何吃飽沒事幹,騎單車進行「單調」的旅程?如果你有上述感受,正反映了片中青少年的困境。他們孤單的內在心靈,都蓄積著一把熊熊烈火,不止得不到社會的認同,也關係這些青少年的自我認同,不得不單車上路,找一個出口。
初執導演筒的李志薔,顯然不像一個生手,很老練又不著痕跡的鏡頭,將絕美的景致融入青少年困頓的心靈,一段單車旅程演繹得豐富無比,充分詮釋了公路電影的漂流之美。
李志薔長期關注社會底層的弱勢群眾,這一次,他將鏡頭轉向青少年,似乎鼓勵青少年自我追尋,去尋找自我實踐與成長的可能性,因為客觀環境沒有出路,只有勇敢追尋,才能找到了真正想要的東西,不會在大環境中迷失。
片中,他更藉由實踐夢想的少女Julia之口說:「夢想一次就走完,人生還有什麼意思?」說明世界應有為夢想而嘗錯的空間,生命只會豐富,而不是侷限。因為,人生就是一條值得追尋的旅程。
刊載於 2006年10月號《劇作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