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得獎名單公布,導演張作驥獲得殊榮

繼侯孝賢後、《當愛來的時候》導演張作驥昨獲「國家文藝獎」
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得獎名單,昨日(6/27)正式公佈,由電影導演張作驥與戲曲導演李小平、小說家陳若曦、攝影家莊靈、歌劇藝術家曾道雄等五人榮獲。該獎預定於九月二十七日於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頒發,每位得獎者均獲頒由楊英風設計的獎座乙座,以及獎金一百萬元。張作驥得知獲獎時謙虛表示:「我得這個獎年紀太年輕了啦,這個獎應該是給侯孝賢(第九屆得主)、廖慶松(第十屆得主)這樣德高望重的電影前輩得的。」不過他還是很開心,最關心的還是市場環境,「希望電影的票房能夠再好一點。」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表示,張作驥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他的整個藝術學習和成長的背景,都是來自整體的台灣電影和文化環境。張作驥學生時代目睹當時臺灣新電影的興起,由理工科插班考進了文化大學戲劇系,一心想追隨那些心儀的導演共創台灣電影的輝煌歷史。他從場記、助導、副導一路做到了導演,歷經14年穩紮穩打的基層工作,追隨過許多不同的名導演,如虞戡平、徐克、侯孝賢。特別的是,當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遇到許多困難,工作人員一再更換的動盪時刻,張作驥始終不離不棄,這也造就了他日後在電影創作上的深厚涵養與能量。國藝會也表示,在台灣電影工業一片低迷的1996年,35歲的張作驥終於完成了第1部電影長片《忠仔》,立刻轟動台灣電影界和文化評論界。這部曾經獲得亞太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的電影,可說是90年代台灣重要電影之一,影響力持續到現在。
導演生涯如「穿過黑暗的火花」張作驥擔心媽媽以為他幹壞事
特別的是,90年代之後台灣電影工業處於瓦解的黑暗時光,張作驥等電影工作者幾乎是抱著如同宗教信仰般的虔誠和熱血,前仆後繼地尋找有限的資金完成電影作品,讓台灣電影能在黑暗中繼續發光發熱。但與多數導演不同的是,張作驥擅於啟用新人,並從自己的電影中培養「明星」。張作驥作品產量並不多,2008年的《蝴蝶》是他睽違6年的作品,2009年《爸,你好嗎?》賺人熱淚;去年《當愛來的時候》入圍第47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14個獎項,是當年入圍大熱門,最終也獲得最佳劇情片等4項獎。該片兩週前也剛在澳門「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中力搏兩岸三地大片,最後勇奪最佳影片、劇本和新人獎等3項大獎。
張作驥現正忙於今年金馬獎5分鐘短片《穿過黑暗的火花》後製工作,作品將於今年十月金馬影展播映,這也是張作驥首度嘗試拍戰爭片,記錄古寧頭大戰這場攸關台灣命運的戰爭,影片雖然只有短短五分鐘,張作驥卻十分投入。至於獲獎後最想和誰分享這項榮譽?張作驥笑說,媽媽如果知道,「一定又以為我幹了什麼壞事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