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趙氏孤兒:一段傳唱千年卻被質疑的歷史】

本文摘自《文史參考》雜志第23期 ( 版權屬原著作權人所有 )
原文出處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10-12/09/c_12862509.htm (新華網)

“夜讀程嬰存趙事,一回惆悵一沾巾。”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深陷囫圇時曾發出這樣的感嘆。程嬰救孤,這個曾經感染整個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故事,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趙氏孤兒》。12月4日,由陳凱歌執導,葛優、王學圻等眾多實力明星加盟的同名電影,歷時三年,終於與觀眾見面。
電影講述了春秋時,晉國的大將軍屠岸賈陷害忠臣趙盾一族,晉國國君下令抄斬趙氏滿門。一夜之間,趙盾全家上下共計三百余口被屠殺。趙盾之子趙朔的夫人莊姬公主是國君的胞妹,被送回內宮居住,此時她已懷有身孕。幾個月以後,莊姬生下一個男嬰,取名趙武。屠岸賈下令封鎖內宮欲殺趙武以除根。莊姬以看病為名,宣召趙家的摯友程嬰,程嬰把趙武放進藥箱帶出宮外。

搜索趙氏孤兒未果,屠岸賈宣佈將把全國半歲以內的嬰兒全部殺光。為了保全趙武和晉國所有無辜的嬰兒,程嬰被迫獻出自己親生兒子代替趙氏孤兒,公孫杵臼頂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由程嬰去向屠岸賈告發。此後,程嬰承擔著賣友求榮的罪名和喪子之痛,將趙武培養成文武全才,待他成年後告知真相,趙武殺死屠岸賈,得以報仇。
趙氏孤兒故事的輪廓最早源自《史記‧趙世家》的記載,後被搬上舞臺並多次改編,甚至傳至歐洲,可謂家喻戶曉。陳凱歌表示,電影會“盡量忠實于歷史記載”,基本架構與《史記》中內容保持不變。
電影版《趙氏孤兒》為了照顧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在這個傳統故事中融入了動作、愛情、夢幻等元素力求推陳出新。《史記》中,多位義士前仆後繼,誓死保衛孤兒,演繹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忠義大戲,而電影此次則將程嬰升格為男一號,身份也由趙盾的門客變成一個平民醫生,在機緣巧合中捲入了趙氏的滅門事件。這個傳統意義上的高大英雄,被轉化成了一位草根平民,就像導演陳凱歌說的:“程嬰這個人物不必偉大,但必須真實。”
陳凱歌電影一直以場景宏大且不乏細致而著稱。十幾年前的《荊軻刺秦王》就曾在橫店搭建了一座秦王宮,如今,他再次在浙江象山搭建“趙氏孤兒城”。這座佔地152畝的“孤兒城”,總投資接近4000萬元,城池內有桃園行宮、鐵匠鋪、學堂、公孫府、市場、軍營、屠岸賈府等眾多場景建築。事實上,春秋時代的建築,歷史上也沒有確切的記載,這座奢華唯美的春秋戰國城,更多是參考日式建築,更準確地說是偏秦漢風骨。
除卻這座亦真亦幻的“孤兒城”,這部重金打造的歷史劇究竟還原了多少歷史?我們從中能夠看到多少春秋風貌?其實,歷史本身就很撲朔迷離。
時至今日,這個忠肝義膽,蕩氣回腸的故事,還在不斷被改編,被呈現,人們從中挖掘出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批評它愚忠也好,讚揚它忠烈也好,如此動人的故事縱使超越了真實的歷史,人們依然願意銘記它的每一個犧牲。正如影片主演葛優所說,演完了程嬰,他整個人都被“洗禮”了。
撲朔迷離的孤兒故事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變革、大動亂的時代,當時的政治舞臺上主要有三大勢力,即以周天子為首的周王室,各國諸侯為首的公室和各國內部的卿大夫。在晉國,卿大夫同晉公室之間的矛盾鬥爭尤為明顯。趙氏族誅,是晉國內部卿大夫各集團之間矛盾的一次公開衝突,也是晉國政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趙氏族誅故事的蛛絲馬跡最早出現在《左傳》,然而其中所呈現的這段歷史,與《史記》中的記載有著較大不同。根據《左傳》記載,晉襄公時,趙氏家族的掌門人趙盾,驅逐了狐氏勢力,提拔了自己的親信韓厥,開始獨攬晉國朝綱。晉襄公之子晉靈公繼位後幾次設計,欲置趙盾於死地,趙盾被迫逃亡,其弟趙穿一怒之下竟殺死靈公。歸來後的趙盾擁立襄公的弟弟黑臀為君,史稱晉成公。自此趙盾如執傀儡,玩君王于股掌之中,成為晉國第一位權臣。
晉成公吸取了晉靈公的失敗教訓,不敢再與趙盾明火執仗地對峙,但暗鬥仍在繼續。西元前600年,不可一世的老趙盾終於死去,他的兒子趙朔接班,趙氏依然掌控著晉國的軍政大權,趙朔還娶了成公女兒莊姬為妻。晉景公繼位後,不動聲色地提拔欒武子為正卿、中軍將,試圖借助欒氏家族勢力,排擠趙氏。
趙氏族誅就發生在這一時期。趙盾死後,趙朔與叔叔趙括(與戰國時趙國戰將“紙上談兵”,陣亡于長平之戰的趙括同名),趙同之間的嫡庶爭執,使趙氏家族的內部矛盾日益凸現,加劇了其頹勢的蔓延。一個偶然因素促成了整個事件的爆發,趙朔英年早逝,莊姬公主耐不住青春寂寞,紅杏出墻,與丈夫的叔叔趙嬰勾搭成姦。作為家族掌門人的趙同、趙括,不能容忍這種辱沒門庭亂倫之風,行使起掌門權力,把趙嬰流放到齊地,致使趙嬰客死他鄉。史載,趙嬰被放逐時曾向趙括告饒:“有我在,欒氏不敢輕舉妄動;我不在了,兩位兄長就有性命之憂了!”可惜二人沒有聽進去。
為了報復,莊姬憑借其公主的身份,向晉景公告狀,誣陷趙同、趙括要犯上作亂。早已磨刀霍霍的趙氏政敵欒氏和郤氏,趁機落井下石。西元前583年,以景公為首的各方勢力同時撲向趙括、趙同,於下宮誅殺了趙氏一族,史稱“下宮之難”。
《左傳》中記載,這次行動主要針對趙括、趙同兩家,隨母莊姬生活在宮中時年八歲的趙武毫發未損。晉景公殺死趙同兄弟後,想把趙氏的土地賞給祁氏家族。而此時,受到趙盾生前提拔的晉國執政大夫韓厥獻言:“趙氏家族的趙衰、趙盾、趙朔都對國家有大功,如果沒有了後代,也失去了土地,會讓後來的人會怎麼想?誰還願意為國家盡忠?”這一席話,挽救了趙氏家族血脈,趙氏封地也得以保存。
雖然趙武成年後,在晉國也曾有過一番作為,但趙家此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再也無力與君權爭鋒,趙氏家族專權晉國政壇長達四十年的歷史戛然而止。晉國從此陷入卿大夫無休止的爭權奪勢鬥爭中。王室無力左右局面,最終導致晉國末年的“六卿專權”局面。
以上的記載我們沒有看到八義士前仆後繼的犧牲,沒有看到述說忠義的悲歌,有的只是統治階層爾虞我詐的官場醜聞,那麼電影所展現的這段“孤兒”復仇的歷史又典出何處呢?
《趙氏孤兒》的成型記載主要源自《史記‧ 趙世家》。《趙世家》中,趙武成為趙朔的遺腹子、莊姬與趙嬰私通情節被刪,增添了屠岸賈這一導致趙氏家族被滅族的劊子手。司馬遷還完成了托孤、救孤、撫孤、復仇等主要情節的設置,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歷史浩浩蕩蕩地展開。
古籍專家楊伯駿先生曾評論:“《史記》諸世家(包括《晉世家》),多取《左傳》、《國語》以為文。”《趙世家》卻不同, “《趙世家》記載趙氏被滅與趙武復立,全採戰國傳說,與《左傳》、《國語》不相同,不足為信史。”歷史上,圍繞趙氏孤兒事件的真偽,自漢代王充始,到唐代李翰的《蒙求記》、劉知己的《史通》,宋代的《梁氏史記志疑》,一直到當今的各家學者,從未停止過探究與爭鳴,2500年前的這段歷史撲朔迷離,令世人疑惑。
陰差陽錯法文劇本得以出版
元代,紀君祥的雜劇《趙氏孤兒》進一步發展了由司馬遷奠定的故事情節,增加程嬰獻子的情節,彰顯了以程嬰為代表的節義精神。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各個朝代都被改編,京劇,潮劇,秦腔、豫劇、越劇,在多個劇種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電影《趙氏孤兒》只是這改編大軍中的一名新兵。這個鐫刻著忠義與良心的故事,不僅成為中國歷代舞臺上的寵兒,清代時,還曾漂洋過海遠赴歐洲。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法國傳教士馬約瑟來到中國,在傳教的同時他開始學習漢語。馬約瑟認為讓中國人皈依天主教最有效的辦法是向他們解釋中國經典的真正含義。羅馬教廷和耶穌會上層把這種索隱派觀點視為異端,嚴禁發表。
雍正三年(1725年),已經59歲的馬約瑟,在《特雷武論叢》上見到法國人傅爾蒙關于中文的論文摘錄,如同看見一根救命稻草,他認為傅爾蒙是他認識的唯一有能力幫他傳播他的理論的人。在與傅爾蒙的通信中,馬約瑟希望能通過對方在法國發表他的著作。由於自己的作品被耶穌會禁止出版,他表示傅爾蒙可以把收到的著作作為自己的東西發表。
這一時期,馬約瑟除了寫出五卷《漢語劄記》手稿,還有一個重要成就,那就是翻譯了紀君祥的元雜劇《趙氏孤兒》,但那只是作為自己手稿可以順利出版的“小禮物”。
1731年底,馬約瑟幾經周轉終於將手稿和法文版《趙氏孤兒》交予傅爾蒙手中,可惜馬約瑟所托非人,這位被稱為漢語權威的傅爾蒙人品卻不怎麼樣,他把馬約瑟的文稿說成是粗糙之作,將其束之高閣。所幸的是,轉交包裹的中間人耶穌會的杜阿爾德,意外發現了《趙氏孤兒》的譯文。1735年,杜阿爾德把它編入《中華帝國志》一書中,《趙氏孤兒》法文版正式亮相歐洲。
杜阿爾德發表馬約瑟的譯作時,正值法國文壇掀起有關戲劇教化功能的論爭。耶穌會一直把戲劇當做教育學生的重要方法,《趙氏孤兒》這部悲劇的巨大感染力,成為耶穌會在爭論中一個有力的佐證。
事實上,馬約瑟在譯介過程中,將佔全劇一半篇幅的詩歌唱段全部刪去,僅以“他唱”二字代之,他認為:“這種唱詞不易理解,對歐人來說更是晦澀難懂。”他所提供的譯本,僅是保留原作故事梗概的節譯本,中國原劇藝術形式上的特點已蕩然無存。
盡管如此,《趙氏孤兒》在法國一經發表,還是贏得了眾多讀者,甚至在整個歐洲不脛而走。幾十年間,先後被譯成了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種版本。
各國譯本都帶有本國特色
1755年,法國文豪伏爾泰在讀了馬約瑟的法譯本《趙氏孤兒》之後,以此為藍本創作了一部名為《中國孤兒》的悲劇,並在同年被搬上舞臺。
劇本為了符合三一律的要求,僅寫了搜孤和救孤的情節,別具匠心的添加了一段愛情故事:成吉思汗年輕時愛慕的漢族姑娘伊達梅拒絕了他的愛情,嫁給了宋朝官員尚德,為此成吉思汗便發誓要徵服全世界。成吉思汗入京,欲追索前朝遺孤,以斬草除根。尚德為救孤而以子代之,伊達梅不忍讓親子去死,便向成吉思汗求情。成吉思汗以娶伊達梅為妻的條件答應赦免,但伊達梅寧死不從。成吉思汗深為尚德夫婦的忠義行為所感動,最後決定一律免於追究,善待前朝遺孤和尚德一家。
伏爾泰的《中國孤兒》在主題上與《趙氏孤兒》復仇的主題截然不同,他提倡從人性的角度諒解過去的冤仇。
1756年4月,英國劇作家謀飛讀到了伏爾泰的《中國孤兒》,決定重新改編。這一版劇本特別突出了民族矛盾。前朝遺孤報了國恨家仇,忠心愛國的臧蒂夫婦赴義就死,徵服者鐵木真也得到應有的下場。
當時正值英法七年戰爭的緊張狀態,英國人迫切需要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謀飛的改編正迎合了當時英國政治潮流與民眾心理。該劇1759年4月底起在倫敦的德魯裏蘭劇院連續公演九場,劇院為它的演出特別製作了名貴的中國佈景和服裝,舞臺上的中國色彩令英國觀眾大開眼界,賞心悅目的同時精神也大受鼓舞。作者因此紅極一時,被尊為愛國主義大師。
1748年,義大利著名詩人梅達斯塔蘇根據《趙氏孤兒》創作了歌劇《中國英雄》。1752年,該劇在奧地利維也納皇宮演出,獲得巨大成功。《趙氏孤兒》是第一部被翻譯為外國文字的中國戲劇作品。正是通過這個被稱為東方哈姆雷特的孤兒復仇的故事,中國文化開始在歐洲備受追捧。時至今日,這個忠肝義膽,蕩氣回腸的故事,還在不斷被改編,被呈現,人們從中挖掘出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批評它愚忠也好,讚揚它忠烈也好,如此動人的故事縱使超越了真實的歷史,人們依然願意銘記它的每一個犧牲。正如影片主演葛優所說,演完了程嬰,他整個人都被“洗禮”了。
鏈接:
歷史偏差之 1
屠岸賈人物或為虛構
除了《史記‧趙世家》,在《左傳》和《史記‧晉世家》中都沒有關于屠岸賈的任何記載。
歷史偏差之 2
趙氏滿門被誅或源于莊姬通姦
《左傳》中記載,景公要誅趙氏,與趙氏的專橫以及趙氏與其他各卿之間的矛盾是分不開的,但直接導火線還是莊姬關於趙氏作亂的讒言。莊姬或許不是《趙世家》中所說的賢婦人,而是一心報復禍及趙家的罪魁,是她直接導致了趙氏的滅亡。
歷史偏差之 3
孤兒趙武並非趙氏遺腹子
《左傳》和《晉世家》均未提到趙武是趙朔的遺腹子。 “下宮之難”的時間是西元前583 年,而趙朔是死在西元前589年齊晉鞍之戰以前。
歷史偏差之 4
孤兒成為屠岸賈義子
《史記》中孤兒被藏匿在山中長大,電影則改為由屠岸賈和程嬰共同撫養,成為屠岸賈的義子。
歷史偏差之 5
程嬰主動“獻子”或為杜撰
《左傳》中並沒有記載“程嬰獻子”的情節。《史記》中程嬰和公孫杵臼“謀取”“他人嬰兒”慷慨交給了屠岸賈。而在後來的各個版本以及電影《趙氏孤兒》中,程嬰獻子是一個重要的情節,電影中“獻子”被演繹為“被迫”更符合人性的訴求。(佳音)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