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展

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結果揭曉!《憂鬱之島》觀照香港命運奪獎


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今(12)晚間舉行頒獎典禮,由亞洲視野競賽、國際競賽、台灣競賽共43部入圍作品,與跨單元「再見真實獎」18部入選作品,共同角逐11項大獎。

本屆競賽徵件共收到1,896件來自全球125個國家與地區的作品,體現TIDF強大的國際聲望!頒獎典禮現場包括文化部部長李永得、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藍祖蔚與執行長王君琦、TIDF策展人林木材,及本屆競賽與觀摩導演及評審等貴賓蒞臨盛會,無法親臨的獲獎國際影人及評審,則事先預錄影片播放,場面熱鬧溫馨。

文化部部長李永得致詞時指出,紀錄片的存在為我們留下很多珍貴的回憶與文化資產,而在如此嚴峻的疫情之下,舉辦大型紀錄片影展實屬不易,他由衷感謝評審與影展團隊的辛勤工作,以及觀眾的參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藍祖蔚亦表示,很多人說拍紀錄片是傻子,辦影展是瘋子,但傻子和瘋子對他而言都是漢子。他強調本屆影展動員上百位志工與同仁,甚至頒獎典禮的此刻,仍有很多夥伴在不同的戲院忙碌,就是因為每個人的熱情與付出,才能面對沉重的疫情順利完成影展。

策展人林木材坦言每屆影展都有不同挑戰,但今年異常艱難,除了疫情,還有四個放映場地的協調與折衝。他特別感性地說,每一份創作者的投件都是對於影展的信任,雖然紀錄片難拍也難推廣,但越是在艱難的時刻,越需要去觀看,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在TIDF找到慰藉的力量。

中國導演胡三壽的《地洞》(The Burrows)以嶄新的觀點看待疫情、封城、死亡,以及政治和家庭關係,勇奪亞洲視野競賽首獎,評審讚賞該片一場比一場奇特,片中隱喻交織,十足展現出紀錄片的魔力。胡三壽除了感謝影展與評審的青睞,亦感謝創作讓他有機會反觀變化、拍攝讓他展開不安於現狀的行動。

優等獎頒發給來自印度的《我們一無所知的夜晚》(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評審表示該片從對愛情的失落開始,逐漸把格局拉高到身份政治、學生運動、社會抗爭、與國族史觀的爭奪,揭露年輕生命對人生的疑惑與追求理想的思辨。評審團特別獎頒予導演陳梓桓以不同形式回顧香港命運的《憂鬱之島》(Blue Island),肯定其成功混用不同形式來反應時局,透過當今社運者重演歷史事件,讓不同世代的社運者產生對話。

本屆亞洲視野競賽競爭激烈,評審為鼓勵更多佳片,加碼頒發特別提及給黃信堯拍攝12年的新作《北將七》(A Silent Gaze),讚賞其拍出小鎮獨特的時間感,僅僅是好好觀看這看似重複的日常,就蘊含十足的政治性。黃信堯致詞時將本片獻給父親,更激動表示「我不會放棄紀錄片的創作,紀錄片的純粹和直接是我的最愛!」

藉由尋根的過程貫穿中國近百年動盪,《維也納——家庭故事》(Weiyena – The Long March Home)以充滿溫度又不失普世價值的質問獲得評審青睞,勇奪國際競賽首獎,評審肯定其藉由家族歷史的探索,層層剝開共產黨統治下的政治、派系鬥爭,以及人民苦難的歷史。導演趙維納(Weina ZHAO)與朱迪思.本尼迪克(Judith BENEDIKT)除了希望透過影片,啟發其他人用攝影機講自己的家庭故事,更強調從歷史中學習是迎接美好未來的最佳方式。

泰國作品《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榮膺優等獎,評審團表示本片運用多種視聽媒材來重建泰國動盪的歷史,同時不斷改變敘事手法,創作出暗黑恐怖的泰版《一千零一夜》,導演敦斯卡.彭西迪佛拉高(Thunska PANSITTIVORAKUL)與帕薩拉溫.庫松邦(Phassarawin KULSOMBOON)感謝評審與製作團隊之餘,更期待泰國如願地越來越進步,自己再也不必拍攝這樣子的電影。

評審團亦頒發特別提及給李永超導演《二○二○年的一場雨》(Rain in 2020),讚許該片刻劃出一幅深刻的家庭肖像,並從中窺見窺見緬甸面對的轉變和困境。李永超直呼這個獎讓他感到真實又有點不真實,更說「無論有沒有得獎,我愛電影,會繼續拍電影!」

本屆台灣競賽首獎,由廖克發執導的《野番茄》(Taste of Wild Tomato)拿下,評審稱許其跳脫傳統的悲情基調及統獨意識形態格局,以二戰及國共內戰的戰爭記憶為起點,重新審視由殖民地鬼島到民主台灣的獨特歷史軌跡。廖克發上台時首先分享香港許寶強老師的一段話:「希望,並非是一種靜止的完美狀態,而是不斷成長的過程,在生命中持續累積存在的意義。」亦強調我們都必須努力維持對於人性的希望,每部紀錄片都是這份力量的一部份,他也會努力做好自己的部分。

優等獎頒發給許哲瑜的《事件現場製造》(The Making of Crime Scenes),評審肯定影片對台灣戒嚴時期最重大的謀殺案所帶來的反思,並採用多種記錄和重建技術還原事件,且敏銳的檢視所有素材的歷史,以及素材作為調查和虛構手法帶來的感官效應。

台灣競賽特別提及頒發給《K 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K’s Room – The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World),評審團指出這部貌似是關於英文課的作品,融合檔案影像、不同語法和表演藝術,呈現戒嚴時期下,台灣人受監禁的心理狀態,以及當時的政治異化,十足展現紀錄短片豐沛潛力。導演洪瑋伶領獎時表示,這部片的創作形式是她和夥伴經由多年嘗試理解白色恐怖,逐漸累積發展出來的,除了感謝創作過程中的夥伴,更感謝本片取材的柯旗化與他的家人們。

本屆再見真實獎首獎頒發給陳梓桓《憂鬱之島》,肯定其運用紀實與電影交織的手法,呈現香港不同歷史階段的對照,讓觀眾可以穿透不同時空、不同世代、不同政治觀點,體會到香港對於自身命運的難以掌控。2016年首部紀錄長片《亂世備忘》就入選TIDF,陳梓桓這次以新作獲獎,特別感謝過往兩次參與影展對他的啟發,片中真實人物對自己的信任,以及製作團隊五年來的付出,更期待未來有更多人看到這部電影。

中國導演李維的《塵默呼吸》與胡三壽的《地洞》分獲評審團特別獎與評審團特別提及,評審指出《塵默呼吸》極具悲憫情懷,更對生命、愛、受苦、死亡、童年提出難解之問,絕對是當代重要的紀錄片作品;《地洞》從個人生活場域的提問出發,逐漸擴及社會、政治、精神層面,為觀眾開啟多重體驗,令人驚豔!而李維也感性地表示,「當下的變動並不能阻隔我們對於這個世界,對於遠方悲鳴的關切,我們依然拿起手中的攝影機,去記錄我們在當下的痛苦與反思,把這些留存在影像中。」

《事件現場製造》繼台灣競賽優等獎,又獲頒台灣影評人協會推薦獎,得獎理由指出該片在極富創意的實驗技法下,指出歷史記憶如何被反覆建構,同時辯證重現影像的虛實。對於各種類型的影像創作,以及面臨轉型正義難題的台灣社會,本片皆是既挑釁、卻必要的提醒。

今年由TIDF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邀請22名青少年評審團評選出代表新世代觀點的「青少年評審團獎」,頒發給《迷霧中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Mist),並指出該片聚焦在主角面對苗族赫蒙搶婚習俗的應對,藉由細膩的畫面安排與長時間的貼身拍攝,讓身在台灣的我們看見截然不同的文化,並深思女性與傳統議題。而反映今年觀眾愛好的觀眾票選獎,再度由《憂鬱之島》奪下,連同亞洲視野競賽評審團特別與再見真實獎首獎在內,《憂鬱之島》一口氣拿下三個獎項,擄獲評審與觀眾的心!得獎影片將於5月9日加映 詳細資訊請參閱TIDF官網。

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完整得獎名單

亞洲視野競賽
首獎:《地洞》The Burrows
優等獎:《我們一無所知的夜晚》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
評審團特別獎:《憂鬱之島》Blue Island
評審團特別提及:《北將七》A Silent Gaze

國際競賽
首獎:《維也納——家庭故事》Weiyena – The Long March Home
優等獎:《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
評審團特別提及:《二○二○年的一場雨》Rain in 2020

台灣競賽
首獎:《野番茄》Taste of Wild Tomato
優等獎:《事件現場製造》The Making of Crime Scenes
評審團特別提及:《K 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K’s Room – The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World

再見真實獎
首獎:《憂鬱之島》Blue Island

評審團特別獎:《塵默呼吸》Silence in the Dust

評審團特別提及:《地洞》The Burrows

青少年評審團獎
《迷霧中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Mist

觀眾票選獎
《憂鬱之島》Blue Island

傑出貢獻獎
李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