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李雅容:【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節錄–西螺大橋通車了


西螺大橋通車了
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三。
一大早睜開眼睛,就看到漂亮的母親。她總是在丈夫和孩子們醒來之前就起床,把自己打理得美美的。今天尤其亮麗,一襲深藍色洋裝,閃著浮雕似的絲絨圖案,配著一條圓潤光輝的珍珠項鍊,優雅高貴。愛美而且一向衣著考究的父親還在他的房間裡,用丹頂髮蠟小心翼翼地梳理頭髮。
今天是西螺鎮有史以來最重要、最風光的一天—大橋要通車了!西螺大橋是遠東最長,也是世界第二長的公路大橋,僅次於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因此通車典禮不只是西螺的大事,也是全臺灣的盛事。中央政府邀請了四百多位中外嘉賓參加典禮,除兩架專機載送外,鐵路局並加開一列專車。可是地主西螺鎮卻只分到二十張邀請函。
人口只有三萬七千多人的西螺鎮,鎮公所代印了二萬八千張請柬,歡迎鎮民的親朋好友來參觀大橋通車。昨天延平路上,已經聚集了很多遠道而來的親友。晚間家家燈火輝煌,大宴賓客。官方估計今天會有八萬以上的遊客湧進大橋區。
母親說她和父親應邀參加通車典禮,今天西螺萬人空巷,叫我乖乖留在家裡,不可以開門出去,免得被人群擠丟了。
果真一大早我們家門前延平路上,人潮洶湧,寸步難行。九點不到,父親就挽著母親從後門出去,走到修文路上的雲林縣立西螺初中。留學日本,受過「大正浪漫」與「昭和摩登」和洋混合文化洗禮的父親,雖在男女授受不親的社會,平時就習慣自然地牽著母親。日後他常笑著回憶說:
彼日若毋是兩人牽牢牢,早就乎人擠散去矣!
上午十時二十分在西螺初中禮堂舉行西螺大橋通車慶祝大會,由臺灣省政府主席吳國楨主持。禮堂正中掛著一個藍白紅三色的「中美合作」牌子—就是鑲在大橋上的標誌,左右分別是中、美兩國國旗。與會貴賓除了中、美的高級長官,還有日本建設省道路局長富樫凱一、建設省審議室主任片平信貴,以及臺灣省政府各級官員、臨時省議會議員和各縣市長、正副議長等等,冠蓋雲集,盛況空前。
行政院長陳誠、省主席吳國楨、美國駐華代辦藍欽公使(Ambassador Karl L. Rankin)、美國安全救濟總署中國分署署長施幹克(Hubert G. Schenck)、美國軍援顧問團團長蔡斯(William C. Chase)和臨時省議會議長黃朝琴相繼發表演說,盛讚工程的偉大,技術的精良和工程人員的努力,並強調西螺大橋在交通、經濟以及軍事上無比的重要性。
大會結束,全體中外貴賓,在四十人組成的軍樂隊前導下,步行至大橋南端。施幹克為西螺大橋橋名揭幕。橋頭上方閃閃發亮的紅緞,隨著雄壯的音樂徐徐拉開,露出了陳誠所題的西螺大橋四個刷金大字。頓時萬眾歡騰,歡聲雷動。
接著軍樂隊引導眾人走到大橋第四孔2前端舉行剪綵。橋孔鋼梁上端掛著藍白紅三色的「中美合作」標誌,兩邊則是中、美兩國國旗交相輝映。鮮紅色的緞帶隨著陳誠的剪刀落下,鑼鼓喧天,爆竹響徹雲霄,臺灣南北交通從此暢通!西螺人不必再涉水過溪,搭汽車、火車,只消四、五分鐘3,就可渡過兩公里寬的濁水溪。喜悅、興奮、驕傲、感動,湧上心頭。父親眼看和大家奮鬥多年,歷盡千辛萬苦才爭取而來的大橋,順利完工,圓滿通車,感動莫名,喜極而泣。此時此刻,沒有人比他更欣慰的了。
通車典禮後,接著是南北貫通初體驗:陳院長、吳主席和藍欽公使共乘第一輛車,緩緩地穿過大橋。其餘貴賓分乘十八輛轎車,四十輛美援公路客車,魚貫向北行。藍底白條的臺糖小火車(五分仔車),車頭兩面交叉的大國旗,迎風飄揚,載著西樂隊和擠爆了三節車廂的來賓,也在橋面上的鐵道昂揚而出。在汽笛與樂聲中,開啟了臺灣交通史上的新紀元。
延平路上豎有一座慶祝牌樓,上聯是「中美日菲益臻合作」,下聯是「西東南北於今暢通」,橫批則是「遠東最長公路大橋通車典禮」。背面是中英對照「中美合作良好表現 THE BEST EXAMPLE OF SINO-AMERICAN COOPERATION」。原來西螺大橋有四個國家參與建設:日本人建的橋墩、美國人援助的資金與技術、臺灣的工程人員,還有美國從菲律賓帶來的技工,無疑地這是一座聯合四國人力完成的大橋。
西螺大橋的落成,可說是雲林、彰化兩縣二十幾萬居民宿願得償。西螺鎮的遊客超乎預期甚多,有坐汽車來的、坐牛車來的、騎腳踏車來的,也有走路來的,整個小鎮擠得水泄不通。街上所有的食堂、市場裡的小吃攤以及臨時攤販的食物,都被搶購一空,有錢買不到吃的東西、喝的飲料。
大橋通車了,在汽車、小火車通過之後,開放民眾通行。綠色的長橋4,紅色的綵帶,鮮豔奪目的中、美國旗和密密麻麻的人群,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遊客扶老攜幼緩緩而行,騎腳踏車的人,只能牽著走。大橋上的人,摩肩接踵,過了橋就擠不回來了,許多人乾脆到濁水溪北岸的溪州鄉吃中飯。溪州鄉水尾村雖然預期會有不少遊客,村民多所準備,食物還是不夠,也是一下子就賣光了。於是有些人,尤其是騎腳踏車的人,繼續北行,到北斗吃肉圓!西螺、溪州、北斗三鄉鎮都是熱鬧滾滾,生意興隆。父親開心地說:
這是臺灣南北暢通,經濟效益的第一砲!
西螺大橋通車距今已逾一甲子,曾經扮演貫通臺灣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但是滄海桑田,風華褪盡,橋下濁水溪不再湍急,南北交通也不必仰賴它。大橋雖仍屹立,卻只變成後人觀光的景點。而大橋續建5的推手—我的父親李應鏜,則早在一九五九年去世。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為了替畢生熱愛家鄉,竭力奔走,促成西螺大橋續建完工通車的父親,留下歷史的一些紀錄,特出此書,以供後人參考。
1. 位於福興宮後面,現已拆除,原址為今之西螺大橋運動公園。
2. 西螺大橋一共三十一座橋孔。從西螺往北第四孔,也就是從溪州向南第二十八孔。
3. 當時速率限制為每小時二十五公里。
4. 西螺大橋落成時橋身是綠色。
5. 西螺大橋在日治時期已開始興建,完成三十二座橋墩,尚缺橋面,無法通車。終戰後,李應鏜等人極力爭取繼續建造鋼架橋孔及橋面,以利通車,故稱為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