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珍惜的對象嗎?你有為了珍惜的對象奮不顧身的經驗嗎?
改編自吉田修一同名小說的電影《惡人》,除了挪移文本「罪與罰」的中心意旨,妥善調度場景,盡可能平均龐雜的腳色戲份之外,更將原著述及對兒女無私的親情、對情人堅定的愛情等感性動人的元素聚縮成「為了想要珍惜的對象而奮不顧身」的中心命題,帶給觀者「忠於原味」之外不小的驚喜。
因為太喜歡這部小說,所以去看電影。因為小說太精采,我甚至覺得要拍壞它比拍好它來得難。因為這怎麼樣都是一個棒透了的故事,即使照本宣科都使人期待萬分。在《惡人》裡,吉田修一說的是一個孤獨寡言、沉迷網路交友的工人(祐一)殺害年輕女孩(佳乃)的故事,卻在有限的篇幅內突破犯罪類型小說的限制,透過多重視角呈現一般人對階級、網路交友次文化的刻板印象,大幅增加了這個故事的深度。
吉田修一刻劃凶手和被害少女的形象尤其是引人入勝之處,他透過外婆與叔叔眼中的祐一來讓讀者認識這個殺人兇手:一頭金髮、引人注目,行事卻極其低調。喜歡開快車,卻按時接送爺爺(甚至街坊鄰居)到醫院看病。在祐一所生長的小村落裡,他也許沒什麼成就,但稱之為「好孩子」也絕對不過分的。反觀佳乃,即使離家出社會,在父母心中仍是永遠的女孩。爸爸即使無法理解佳乃為何離家工作,仍然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試圖減輕女兒工作的負擔。而媽媽則扮演女兒好友的角色,極盡所能的傾聽、討好、站在同一陣線。此時只有作者和讀者站在全知的觀點,我們知道佳乃的父母被蒙在鼓裡,她其實是個有點隨便、喋喋不休,甚至不太討人喜歡的女孩。
年輕女業務被金髮工人所殺害是不容抹殺的事實,絕大多數人對這件事的詮釋會是「無辜女子遇上狠心惡人,斷送美好青春」。然而吉田修一卻極其細膩地用不斷變幻的情緒、場景來形塑配角,讓讀者透過配角的雙眼來認識凶手和被害人的各種面貌。故事的末了,所謂的「真相」已不再重要,你發現他們不好也不壞,殺人犯在愛人眼中是寂寞並且值得守護的;被害人有令人忍無可忍的「該死」之處,然而卻也有人即使犧牲生命也想保護她的尊嚴。
電影版的《惡人》,祐一、光代、祐一的奶奶、佳乃的父親等幾個核心腳色恰如其份的演出自是一大賣點。我特別難忘光代在結束那場亡命之旅、重回服飾店上班,在一個不經意的時刻凝視鏡中自己的畫面,毫不猶疑地確信自我的存在。那是一場不論結局的戀愛,也是光代無可抹滅的生命成長歷程。祐一奶奶的花絲巾原本就是小說裡讓人眼睛一亮的隱喻物件,在電影裡,奶奶重新戴上孫子送的花絲巾,是戴上信任,也戴上勇氣。樹木希林不著痕跡地展現肉身抵擋殘酷真相的勇氣,與兇手家屬無論如何仍要繼續生活下去的生命韌度。
當光代回想起最美好的情景,那是在黃昏時分的燈塔,與祐一兩人並肩站在橘紅大海,所有對未來的期待、對自由的想像就這麼在眼前鋪張開來,他們終於無言,而兩人眼際的淚光也映現了一點希望的預感。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