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翁佳音:【南投法治村:地名的野生思考(一七七)】20200314


長鎮兄回應老番上一篇臉書,問原住民「社」名問題;今晨又有親友來談地名,老番說如果研究團隊讓能讓老番跟班實地勘查,最佳。因老番的野生思考,理論較濃,亟待現場驗證。可惜,長久以來研究經費親疏有別、大小目,所以老番只好繼續走資源匱乏的文獻考訂作業。
今天講南投仁愛鄉的原住民「社」:法治村。迄今的解釋大體兩種:
一,日本時代叫「武界」,用來標誌原住民「以武犯界」的暴力性格。戰後國民黨政府希望原住民遵守法治,改成「法治村」。
二,「武界vokai」為布農族語,意為「翻山越嶺」。老番先問布農族親朋,第二解釋,當真?有此布農語??
第一解釋,老番覺得是主流解釋的一面之見:臺灣史主旋律是番害、民變與械鬥,然後外來政府進行近、現代化,殖民恩威並施,臺灣人民於是變乖。老番認為不妨往多旋律來編寫臺灣之歌,想想有無可能日本時代的文字誤解?
至少,從地圖研判,「武界Bú-kài」有可能是臺灣常用語「埔界Pou-kài ≒vokai」轉變而來。回到歷史現場,武界法治村西方,是舊「埔里社堡」,以埔里社番民來看,東或南邊,真的是埔界啊,傳統地契文書是可以見到如此詞彙。
老番的野生第三條路解釋,也許沒好好回答長鎮兄的社名遷徙問題,但至少提供比較「和平」不是每天冤家的考察。這種立場在當前似乎有必要,今晨又看到妄妄報有「…白痴…祭X兀:想獨立就要準備戰爭」的胡扯歷史。歷史老是解釋成打打殺殺與歸順而莫名其妙被「法治村」,不好啦。
原文出處 Kaim 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