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嘉瑩
原文出處 關鍵評論(所有圖文版權皆屬原著作權人所有)
台灣將在這周末同時舉行總統與國會改選,中國也正密切關注台灣的選舉,台灣大選的任何結果,都將對中國產生深遠的影響。
令人莞爾之處,中國在播報台灣總統大選相關新聞時,台灣官方的「中華民國」國旗、口號,會遇到如同台灣獨立標誌的待遇,在中國媒體的任何新聞中,一律都會遭到馬賽克遮蔽、消音。乃至台灣官方公職職稱,例如蔡英文「總統」等皆毫無例外的會被先行處理,避免對中國內部民眾傳達出一個多年的事實,「台灣是一個有自主權且能民主選舉的國家」。
近一個月,歐洲德語區國家的媒體相繼來台採訪。對台灣而言,總是有聲音認為德國是歐洲的傾中國家。實情上,無論德國因為經貿問題靠攏中國,或礙於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身分等政治因素,德國對台灣國際地位的認知確實不脫「一個中國」政策的框架;但德語媒體眼中的台灣大選,仍有許多值得身處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藉由他者的旁觀視角,看見我們所忽略的盲點。
德國公共電視一台於1月3日周三專題報導〈Mittagsmagazin〉播出來台採訪的新聞。新聞中點出台灣在中國因素下,這場選舉並非單純一個民主國家的政黨間相互競爭的大選,而是牽涉背後中國勢力介入台灣大選,期望由代理人達成中國在政治上對台灣統戰的最終目的。
採訪中,台中基進黨候選人陳柏惟提到,這場選舉就是一個對抗親中勢力在台的大選,台灣沒有選錯的機會。更提到對手藉由過去他曾在中國工作的經歷,反過來用錯誤訊息打擊選情的荒謬。
蔡英文總統新年談話也提到,台灣正面臨著中國不斷施加的統戰壓力,這都將影響著台灣這塊土地習以為常的民主與自由,使台灣成為對抗威權的第一線,也是捍衛自身所信仰的民主自由。
當前中國面對台灣內部的狀況,處於一種「動態政策」修正的模式。對中國來說,當然最不樂見現任民進黨的蔡英文總統連任,同時該黨在國會亦取得優勢席次,若是這樣的結果,將代表中國對台灣動用龐大政治與經濟資源的攏絡政策,是不切實際也是失敗的。
中國最佳選擇是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以及該政黨的國會參選人雙雙贏得此回大選,並取得國會優勢的席次。中國期待中國國民黨所認同的「九二共識」,能藉著大選推向台灣各界。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研究台灣的專家包承柯(Bao Chengke)博士在訪談中提到,沒有任何國家會希望領土遭到分裂,中國自然也不例外。包承柯認為,若蔡英文認為她可以走向獨立,那將給台灣與中國雙邊關係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中國人無法接受這一點。中國浙江大學台灣研究專家孔小輝(Kong Xiaohui)亦表示,若蔡英文再執政四年,將令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
台灣中國因素的臨界點?
德國公共廣播電台的採訪,則提到台灣於2014年太陽花學運中,抗議政府與中國簽署不透明的貿易協定,以及一廂情願相信與中國往來,就可順勢解決台灣內部經濟上諸多的結構性問題。
這場學運也引爆出台灣在民主化後,其經濟發展在結構調整上的困境與緩慢。於1990年代起,台灣廠商多數都只是藉由搬遷到生產成本相對低的中國,解決當時所遇到的人力成本高漲、環境意識抬頭等問題。
同時間,中國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為了吸引來自台灣的企業投資與資本,以及中國自身對台統戰目的的需求,因而給予台商諸多其他國家所無法給予的高額補貼優惠,這對90年代到千禧年後的台灣來說,形成了強大的磁吸效果。
這無疑導致台灣內部產業空洞化的現象,使得台灣產業發展出現仰賴特定產業,以及並未全面產業升級的困境。更因台灣內部長期政經資源分配不公,形成一個內部分配不均的相對剝奪感。這亦成為此次大選中,幾組候選人不斷強調靠向中國,打造更緊密產業鏈的政策呼籲,並認為這也能同時解決政治上的與中國間的僵局。
台灣產業近年可說單靠特定產業的成長在維持,尤其是半導體業。瑞士新蘇黎士報(Neue Zürcher Zeitung)1月7號的報導提到,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全球下一代科技發展的希望,無非是台灣半導體業掌控了龐大的關鍵技術,以及其高靈活性,成功打造出一個獨一無二,也難以取代的產業鏈。
報導指出,以台灣2千3百萬人口來說,台灣控制了全球65%晶圓生產、50%的半導體封裝測試,同時在IC設計與光學零組件上,也都有著高比重的市場占有率,使台灣成為一個無法忽略的產業巨人,以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上的關鍵者。
然而,台灣與中國高度產業密切連結,在中美貿易戰的局面中,台灣勢必得思考自身在國際產業鏈的地位。近年中國不斷扶持自身企業,透過龐大補貼去模仿、學習諸多產業,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也不例外。這不但是貿易戰中的價值選擇,對台灣來說更是一個「生命線」的價值。而這都還未考量中國長期以來藉由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進而形成以經逼政的態勢。
這都深遠的影響著台灣,也對此回大選帶來深遠的影響。隨著貿易的時間、戰線拉長,台灣正站在十字路口中,必須得選擇自身下一個定位何在?以及是否藉由貿易戰吸引台灣回流投資之餘,促進內部產業轉型的可能。
被中斷的對話,對外拓展的機會窗
近年,北京因民進黨政府的執政,片面中斷與台灣之間的溝通管道,以及緊縮中國旅客訪台的名額限制。中國冀望藉由經濟面上的施壓,希望民進黨能承認「92共識」,並擴大與台灣在野黨的訪問、交往,多管齊下希望能威迫民進黨政府妥協、改變民進黨潛在的「台灣優先」價值。
蔡英文總統則在上台後,不斷呼籲中國應理性、冷靜且不帶條件的與台灣對話。而在2019年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談話上,中國也顯露出並無所謂「92共識」,而僅有中國所認定的「一個中國」,以此加大力道對台灣施加壓力,企求能「質變、量變」的改變台灣民情。
然而,隨著2019年夏天香港情勢的發展,台灣許多人逐漸意識到中國所承諾的保證,不必然是可被信守的。這在台灣與中國間複雜的歷史問題糾葛上,出現一個難以「釐清」、「認清」的機會之窗,使台灣內部意識到習以為常的民主、自由,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經濟上,近年台灣執政當局很清楚內部需要經濟結構的轉型,台灣極度仰賴對外貿易,更需擺脫當前近50%的對中貿易依賴問題。台灣開始鼓勵廠商前進各個新興市場,以及投資未來的技術開發。隨著貿易戰的發酵,許多台灣廠商也選擇回到台灣,重新打造自身產業的高價值產業鏈。
固然這些政策有所效果,但在民眾渴求快速達成效果的期望心理,以及自2018年地方大選以來,中國藉由台灣內部的各類不實訊息,不斷發動打擊台灣經濟、政治(尤其是同婚合法議題)的資訊戰,使得蔡英文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且在政治、經濟上都難以迴避、回擊。
資訊戰背後的台灣,面臨選後撕裂的麻煩
身為樂手,同時也是知名樂團出身的立委林昶佐受訪時說到,台灣必須為自己甩脫中國因素,找到一個獨立自主的方法。然而,包括他自身所屬的樂團,以及開明與台灣獨立意識的價值,卻都嚴重威脅著自身選情,而這也是其他類似立場候選人遭遇的同樣問題。在資訊戰下,支持台灣人權、綠能議題的國會議員,無不飽受不實資訊的困擾,以及自身選區選情遭受嚴重打擊的事實。
《經濟學人》近期所刊出的台灣大選報導,以及2019年12月德國世界報的報導。台灣這場大選不僅僅是價值性的選擇,更突顯出台灣內部在野黨,透過資訊戰的威力,撕裂台灣內部長期以來所困擾的地域認同、人權價值。
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在近月台灣內部所舉辦的總統大選辯論會上,依照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所統計、考據的結果,其錯誤資訊比例高達50%,而這卻無損於其受到民眾歡迎的事實。
在蔡英文近年內政大刀闊斧下,台灣內部許多人卻相對緬懷過往的生活。包括年金改革、同性婚姻法案的通過、擴大台灣基礎建設的完善等。諸多的不實資訊,成功的煽動被改革者,或相對較不關心人權議題、以及既得利益者的支持。無論選後哪一組總統候選人贏得大選,都將嚴重改變台灣內部的平和,產生難以撫平的對立性。
固然蔡英文近來不斷強調中國對台灣民主、自由的生活與價值所帶來的威脅,同時在近半年香港情勢的狀態下,台灣越來越多人認清到對中國的想像,其實並非是如此的美好;人們也越趨擔憂中國對台灣的威嚇與影響力。
另一方面,中國則不斷加大對台資訊攏絡的影響力,並透過台灣地方組織推進中國自身話語權的影響範圍,企盼藉著中國國民黨等政黨,達成影響台灣選舉的實質效果。台灣則於近日通過了《反滲透法》,加大對抗中國資訊戰的武器。
台灣研究資訊戰專家沈伯洋受訪談到,許多帶有錯誤訊息的資訊,藉由境外網路進入台灣,並影響著社群網路上的言論、分享,而追查後都會發現這些訊息多跟中國有所關係,也間接證實中國的確藉由各種管道,乃至新興社群媒體,試圖影響、操控台灣選舉,並希望達成中國所期望的結果。
而台灣在這樣的選戰氛圍下,也的確受到資訊戰的影響,使得包括國會大選與總統大選,都成為一個極可能成敗皆在此的狀態。
資訊、新聞來源
2020/01/02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Taiwan’s China-sceptic president, Tsai Ing-wen, may win again〉
2020/01/03 德國公視一台 週三專題報導〈Die Sendung vom 3. Januar 2020〉
2020/01/06 德國公共廣播(Deutschlandradio)〈Wahlen in Taiwan-Hongkong als Schreckgespenst〉
2020/01/07 瑞士蘇黎世日報(Neue Zürcher Zeitung)〈Taiwan vor den Präsidentschaftswahlen〉
2020/01/08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Ein Kämpfer für die Freiheit Taiwans〉
2020/01/08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Ein heikles Spiel: Der Handelsstreit bedroht die Trendwende von Acer〉
2020/01/08 德國時代 (Die Zeit)〈Fünf vor acht / Wahlen in Taiwan :Taiwan stimmt auch über Hongkong ab〉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