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TAIWAN

薛化元 : 我所認識的張炎憲教授與台灣史研究 2014-10-18


張炎憲兄是我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的學長,他研究所畢業後,赴東京大學留學,在1983年3月以「1920年代台灣的抗日民族運動」獲得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我和他初次見面,則是他取得學位返國後,拜訪鄭欽仁教授時,不期而遇的。那時只知道他是一位關心台灣前途的學長。以後在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歷史學會、二二八基金會有了更多的共事、互動而熟悉。
我認識的炎憲兄對台灣史研究的態度,和吳三連基金會強調民間的、史料的、生活的自我定位很接近。他長期以來從事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和台灣獨立運動的口述歷史和史料蒐集工作,舉行標舉台灣主體性的學術研討會,是最為人所稱道的。這些工作往往需要不少經費,但是對於申請政府經費,特別是國民黨執政下的經費,推動台灣史活動,他不僅不積極,而且有一定的排斥,這在2000年以前更為明顯。
1990年李登輝總統準備推動組成專家小組,調查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由於對官方的不信任,張炎憲擔任董事的現代學術基金會,在鄭欽仁董事長主持下,也決定推動民間的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準備透過開研討會、出書的方式,推廣民間的觀點。當時董事中的台灣史研究者炎憲兄和李筱峰兄便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炎憲兄選擇從「戰後初期臺獨主張產生」的角度切入,衝擊政治禁忌,開啟了研究廖文奎、廖文毅以降台獨運動發展的歷程,開了國內學術界研究台獨運動的先河。
1991年,吳三連史料基金會成立,張炎憲應聘擔任董事,這個基金會以民間的、史料的、生活的自我定位,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張炎憲對他自己從事歷史研究的基本立場。積極參與吳三連基金會的工作,使炎憲兄透過民間力量推廣台灣史研究、活動,有了理想的舞台和空間。
如同一般常被引用的炎憲兄的自白:「我懷疑統治者的文獻資料,雖然它們可以解開政策制定過程,與統治者心態的謎底,卻無法刻劃表達被統治者的心聲。因此,我投入二二八事件與五0年代白色恐怖時代的口述歷史訪查工作,希望從民間的角度,找回那個世代台灣人的歷史感情。」因此,炎憲兄在吳三連基金會負責推動、主編的口述訪談和研討會,超過10本的228口述歷史,包括廖文毅的台灣共和國在內,已經出版了8本的台獨運動口述歷史,有關民進黨執政期間的口述歷史,也已經出版了5本,至於主編的包括梅心怡文件集和8本的研討會論文集,推動的台灣史學術營隊至少也有20多次,更長期投入《台灣史料研究》的編務工作。活動力之強,意志力之延續,在台灣史研究領域實屬罕見。
除了吳三連基金會之外,炎憲兄長期得到林本源基金會董事會的信任,主編《台灣風物》多年,直到最後出發去美國前,還完成了今年雜誌刊登論文內容的安排工作。
但是,炎憲兄並非只在民間台灣史研究上耕耘,在公部門也有相當的表現。當中央研究院開始推動台灣史研究之初,炎憲兄在三民所任職,便參與台灣史田野工作室的學術工作,也曾經主編出版《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後來中央研究院好不容易成立了台灣史研究所,炎憲兄則仍然繼續在原單位服務。不過,他在保有主體性的狀況下,也曾積極參與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和台北縣、新竹市政府支持的白色恐怖口述、研究和史料彙編工作。至於他在宜蘭縣縣史館的投入,更是持續有年。
2000年擔任國史館館長,雖然是擔任政務官,卻也是炎憲兄台灣史學術工作的重要里程碑。雖然他認為依靠官方資料文獻進行研究是不足的,卻不代表他忽視官方檔案的重要性,有了國史館長的位置,他不僅讓國史館和台灣史產生密切的結合,更積極推動官方檔案的編輯、出版工作,這也是他在民間團體過去無法著力的。他除了推動《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台灣主權論述》、《二二八事件史料彙編》、《雷震案史料彙編》、《二二八事件辭典》、《台灣勞工運動史料彙編》、《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民主崛起—198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訪談錄》之外,也主持國家卸任元首與副元首相關史料之紀錄與整理,包括蔣介石的大溪檔案、陳誠的石叟叢書及蔣經國照片的出版、李登輝的口述歷史訪談:《見證臺灣:蔣經國總統與我》、《李登輝總統照片集》以及《李登輝總統訪談錄》等等。
由於國史館的出版經費相對不足,他便與二二八基金會合作二二八史料和辭典的編輯、出版工作,而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則是和文建會合作,戰後台灣人權史和白色恐怖的訪談則是和台灣人權紀念館籌備處合作,雷震相關檔案及活動則是和公益信託雷震民主基金合作,以擴大產出。
在國史館長任期的最後,炎憲兄原本希望可以進一步結合研究者,對白色恐怖做整體性的研究,由於任期的限制,無法實現。他卸任後,就由吳三連基金會支持,完成此一工作。白色恐怖的歷史檢討,尚未完成,而二二八事件的責任檢討,則有一定成果,他擔任二二八基金會召集人完成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是國內二二八事件研究的進一步突破。換言之,因為國史館的職務而能夠使官方的資源進一步挹注在台灣史研究之外,炎憲兄也始終堅定必須在台灣人民的本位上,推動台灣史的研究。
此外,炎憲兄和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的成立與推動,也有密切的關係。2004年我擔任歷史系主任,並推動台灣史研究所籌備工作,當時設所的所務委員,包括炎憲兄、中研院台史所的許雪姬學姐、李永熾老師和何信全院長。其後,炎憲兄對於台史所的發展相當關心,擔任學生指導教授、博士班入學的口試委員,最後還擔任台灣史研究所的外部課程委員會委員,協助甚多,也深獲學生喜愛。
當然,炎憲兄推動的台灣史研究,除了出自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愛,和對人民的感情之外,也立足在他追求台灣政治主體性的基本理念上。使台灣成為主權獨立國家,是炎憲兄追求的理想。他生前最後決定前往的,是美國費城的自由鐘(獨立鐘),也在再次參訪時病倒不起。在某種意義上,也象徵著炎憲兄的志業尚未完成。做為前輩的炎憲兄走了,請炎憲兄安息。剩下的,就是我們的事了。
(張炎憲老師追思禮拜將於19日在雙連教會舉行,詳細資訊 張炎憲老師紀念專頁)
張炎憲教授追思禮拜
時間:2014年10月19日(日) 下午2:00~3:30
地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雙連教會禮拜堂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11號10樓【錦州街口】)
張炎憲教授追思禮拜籌備會 敬啟
附註:1.懇辭花籃、輓聯等。
2.聯絡方式: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02)2514-0640、2712-2836
原文出處 想想
作者簡介 薛化元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史、中國近代思想史、憲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