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Kaim Ang】(所有圖文版權皆屬原著作權人所有)
臺南女中郭老師與老番討論他蔴豆祖先的手稿,其中寫有「白和蘭」、「美國黃皮」等字,都是「粉間」製造蕃薯粉的「番薯」,這個行業在日本時代以來興旺過,郭家曾從事粉間產品的運輸之業。
有些人一看到「白和蘭種」,大概又一廂情願說是荷蘭人傳來。不是啦!是1906年由沖繩直接交給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臺灣慢慢開始種植,後來又當成與本土在來種交配之用。為何會命名沖繩番薯為「白和蘭」,老番一時不知,但肯定與荷蘭緣淺,荷蘭人還沒來之前的十七世紀之交,琉球群島已有唐芋(番薯)傳入的跡象。
總之啦,記得老番最近講過:不要盲目跟從現代學者或中國傳統文獻,動不動就把外國「番」單純鎖定在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抽空想一下鄰邦日本,他們歷史名詞中,如「唐物karamono」、「阿蘭陀Olanda」,不一定只指中國與荷蘭。大凡異國來的人、物,或有洋味的,都可冠上此名。如此,當你在吃「和蘭羊羹」時,你就不會說是荷蘭人教東亞人宰羊煮羹啦,會笑破郎的嘴喔。
若「番」今後研究,不要只限定在歸功一、兩個「唬爛」殖民國,那麼臺灣史會更有趣!番薯迄今仍是「本土」象徵,但由「番」薯可知,她是外來番種而在「東番(臺灣)」繁殖,一開始便是雙重番。日本時代之後雖長了草變「蕃」薯,但在總督府、國民黨技術人員蒐羅數十、百種各國番的蕃薯(包括美國「南方女王」種),多次與本土種交配、改良,終而成為今日品種眾多的蕃薯。所以呢,臺灣本土Logo的蕃薯囝(Han-chî-á-kÍann),是N次番(方)。新住民與其文化最後要變成「臺灣的」,是大勢所趨,蕃薯歷史如此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