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陳嘉宏專欄:趙少康的「理想」是誰的「理想」


一周前,陳文茜與趙少康為了蔡英文在電視上公開吵了起來。陳文茜說,在蔡英文主政下,兩岸關係其實是穩定的,蔡英文根本不是許多泛藍支持者口中的激進深綠;若以民進黨籍的總統來看,蔡英文所代表的路線應該是最穩健,也是對台灣最有利,更是最好答案;陳文茜認為,蔡英文根本是個務實主義者,從不冒險,只做她認為對自己與台灣有利的事,絕對不讓兩岸有事。

但趙少康立刻反駁表示,蔡英文不是務實主義者,而是機會主義者,只是嘴巴不講台獨,實際上做的都是往台獨靠攏,看看蔡英文在大法官以及各種委員會用的人,都是非常台獨的人;趙少康越講越氣,還拍桌大罵說,蔡英文根本可以不用這樣(向台獨)傾斜,應該思考如何維持兩岸和平,應該要有理想,「從政的人怎麼可以沒有理想呢?」接著怒而卡掉節目,留下錯愕的陳文茜。事後,趙少康坦承,(節目)效果當然有,但不爽也是真的啦!

陳文茜出身民進黨,她的這番談話可視為該政論節目同情而理解「蔡英文路線」的少數聲音;至於趙少康的談話,則可視為來自深藍陣營對蔡英文的典型批評。蔡英文到底是務實主義者或機會主義者?不同意識形態或立場者可能各有引據,恐怕辯個三天三夜也辯不完;倒是趙少康用「沒有理想」來批評蔡英文,令人印象深刻。趙少康口中的「理想」是什麼?你的「理想」是我的「理想」嗎?如果不是,有沒有可能得到若干的交集?一個屬於多數台灣人的「理想」又該是什麼?

從事政治工作的人不能沒有理想,但政治有其現實的侷限,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中取得平衡,並且以或快或慢速度往理想邁進,就成為外界檢驗政治人物的重要標準。李登輝在極其艱苦的環境接下總統與國民黨主席職務,他匐匍前進,漸次地完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解構獨大的威權國民黨,還權於民等等極不容易達成的任務,所以在他死後得到這麼多人的眷顧與懷念。但李登輝下台後兩岸關係遽變,台灣政治隨之激化,更多人以「獨立」或「統一」這兩岸關係的最終歸屬,認為這才是他們的「政治理想」。

趙少康的批評就是屬於這個典型,他不是用民主、憲政、人權等等普世價值來衡量蔡英文有沒有「理想」,而是以「用這麼多台獨的人」、「沒有維持兩岸和平」來批評蔡失去「理想」。姑且不論趙少康所謂的「台獨」怎麼定義,「這麼多台獨的人」又怎麼衡量;他所謂「蔡英文沒有維持兩岸和平」其實又與馬英九先前說的「(兩岸)首戰即終戰」系出同門。在這個論述裡,他們對中共的武嚇威脅未置一詞,卻對被霸凌的台灣被動反應視為挑釁引戰,但他這樣的看法,其實連他的好朋友陳文茜都說服不了。

民主必須有邊界,沒有任何一種民主可以開放給另一群不特定的人;所以,台灣的民主可以垂範中國,可以作為嚮往民主的中國人的燈塔,但台灣的民主不可能與13億的中國人共享。那些主張台灣前途必須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的,不是腦筋短路就是心術不正。台灣(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意義不在於獨立本身,而在透過這樣的主張可以證成民主人權的價值;一如「化獨漸統」不該被當成至高無上的目標,那些以「台獨」為冠冕,卻傷害民主壓制人權的人,也同樣該被口誅筆伐。

統一不會有民主,台獨也未必有民主;蔡英文的「理想性」並不表現在他的內閣重臣、五院人事有多少人主張「台獨」,而在於她保衞民主、悍衛人權的信念有多堅定。與其在統獨意識裡區辨敵我,台灣人還不如從民主、人權與憲政的價值去找到彼此的共識。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原文出處 上報 本文經作者同意刊載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