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魔球 MONEYBALL】(完整版)




片名:【魔球 MONEYBALL】
台灣映期:2011-11-11。
類型:劇情。
片長:133分鐘。
導演:Bennett Miller【柯波帝:冷血告白】
編劇:Aaron Sorkin【社群網戰】。Steve Zaillian 【美國黑幫】。Stan Chervin。
演員:布萊德彼特【史密斯任務】。菲利浦西摩霍夫曼【柯波帝:冷血告白】。
發行:索尼。


劇情簡介:
改編美國著名財經作家路易士著作“魔球”,敘述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的小市場球隊奧克蘭運動家如何以有限預算來對抗財大氣粗的球隊。片中布萊德彼特飾演球隊經理比恩,以統計學的方式分析數字,來評估對球員的投資,聰明分配資源,組合出最能發揮戰力的團隊,成功以小搏大。

關於電影-春訓與棒球場:
春訓

《魔球》的結尾是運動家隊打破大聯盟紀錄,連贏20場球賽。比恩說:「回首看會覺得這個紀錄很不真實,即使到現在都很難相信這是運動家隊的紀錄,我可以保守的說,身為球隊總經理,我不見得有機會再看到這樣的事發生。」為了重現當年精采的第20勝比賽,棒球總召麥可費雪安排球員在洛杉磯幾座校園球場進行魔鬼訓練和彩排。「拍運動電影時,我通常要設計球賽畫面,但拍《魔球》這場關鍵第20勝的賽事卻是參照當年的情況去安排。隨著ESPN這些體育台的普及,觀眾會期待看到運動電影寫實的呈現球場狀況。」費雪說。春訓期間,飾演哈提柏的克里斯普雷特因為沒有棒球底子,特別成為訓練重點。普雷特為此瘦了30磅,還得學習成為左打一壘手。「普雷特進步神速,他花了相當多時間練習,打到手指頭都長了水泡,不過他的辛苦相當值得。」費雪說。「打從國一之後我再也沒玩過棒球,拍攝期間的練習重新燃起我對棒球的熱情。」普雷特說。

棒球場
《魔球》在五個球場拍攝,包括道奇球場、芬威球場、加州州立大學長灘的布萊爾球場及史坦捷爾球場。片中運動家隊在2002年連贏20場的主要畫面,都是在運動家隊的主場,可容納6萬名觀眾的奧克蘭阿拉梅達體育館拍攝。攝影師威利費斯特說:「奧克蘭阿拉梅達體育館本身就是片中的一個角色,這個擁有老靈魂的戰場曾經舉辦過許多場比賽,它是故事的主角。當你踏入場上,走過雷基傑克森和凱費許杭特的足跡,會感覺這裡就像個聖地。」對運動家隊的老手而言,能重回球場是件很興奮的事。比恩說:「看電影會讓我想起當年比賽的盛況和人潮,70年代球迷穿的衣服和舉的加油牌都很有創意,所以看到電影重現這些畫面相當的棒。」
運動家隊棒球場經營部門的資深副總裁大衛雷內堤說:「看到這些演員走入球場讓人相當興奮,劇組選角做得很棒,因為當演員走進來時,我就能認出這是大衛賈斯提斯,這是史考特哈提伯,那是貝瑞席托,他們看起來就像本尊從旁邊經過一樣。」原著作者麥可路易斯到球場探班也深受感動。「現在的球場和當年有些不同,劇組把現場重建回當年 2002年的樣貌實在很神奇。我第一次探班是劇組拍攝哈提伯出全壘打的那一幕,那是書中最教人激動的部分,親眼看到這個畫面被呈現出來有點可怕。」路易斯坦承。就連片中的音樂和當年2002年的比賽也都是一樣的。當時運動家隊請來吉他大師喬沙翠西亞演奏開場賽的國歌,劇組也選用同一款Ibanez電吉他來演奏。片中運動家隊的球迷,則是由奧克蘭灣區當地超過1000名的居民客串演出,他們同時也擔任球員家屬、媒體記者和廠商的臨演。

關於演員-牛棚
導演米勒希望能拍出很自然的一面,所以他找了很多能演戲的球員們來試鏡,看誰適合扮演奧克蘭運動家隊2002年的選手。劇組找來曾參予《攻其不備》拍攝的麥可費雪擔任棒球總召,由他來負責找人、訓練和彩排,試圖重現當年運動家隊的樣貌。因為球員不斷被交易挖角,2002年運動家隊的選手名單並不精采。比恩說:「那一年隊上有一股莫名的士氣,聽聞球隊戰績可能會吊車尾,或根本沒機會打進季後賽讓球員很快的團結一致,特別是史考特哈提伯和大衛賈斯提斯,他們很快進入狀況。」「試鏡的過程很緊湊,共有750個人來試鏡。我們知道要讓演出越真實,最好就要找來最好的選手來演出。片中的球員大多數是打過小聯盟的選手,其中勞斯克萊頓和戴林艾伯特還曾是大聯盟選手,克萊特甚至還擁有世界大賽的冠軍戒指。」
飾演運動家隊選手的演員名單如下:
克里斯普雷特〈飾一壘手 史考特哈提柏〉

普雷特是NBC電視台的演員,在《魔球》裡飾演一位受傷的捕手,卻被比恩找來擔任運動家隊的一壘手。普雷特是片中唯一一個非球員出身的演員。
史提芬畢須普〈飾左外野手 大衛賈斯提斯〉
畢須普是電影、電視明星,以前也打過小聯盟。在小聯盟期間,他結識了大衛賈斯提斯,因此由賈斯提斯本人欽點推薦由他來飾演這個角色。

凱西龐德〈飾投手 查德布拉佛〉
龐德曾是大學校隊的捕手和外野手,曾有機會進入舊金山巨人隊小聯盟單 任中外野手,但卻離開球壇進入演藝圈拍戲。因為和布拉佛長得很像,加上有投手經驗,龐德被選為加入拍攝。
萊斯克萊頓〈飾游擊手 米加爾塔哈達〉
克萊頓是前大聯盟波士頓紅襪隊的游擊手,擁有2007年世界大賽冠軍戒指。現實生活中,克萊頓曾和他飾演的塔哈達在大聯盟球賽裡交手過許多次。塔哈達是助運動家隊在2002年拿下20連勝的關鍵球員,他同時也拿下當年運動家隊最有價值球員。
尼克波拉佐〈飾一壘手 傑瑞米吉昂比〉
波拉佐是小聯盟 1 A加利福尼亞聯盟的游擊手,他在片中飾演從運動家隊被洋基挖角的傑森吉昂比的弟弟,傑瑞米吉昂比。
戴林艾伯特〈飾投手 米奇曼托〉
艾伯特曾是亞特蘭大勇士隊的投手,《魔球》是他第一次參與戲劇演出。

馬文弘恩〈飾中外野手 泰倫斯隆〉
弘恩是前小聯盟芝加哥白襪隊選手。
阿特歐提茲〈飾三壘手 艾瑞克查維茲〉
歐提茲曾在小聯盟待過幾年,現為演員。
布萊恩特道林〈飾二壘手 馬克艾里斯〉
道林曾是大學棒球校隊球員,如今是棒球教練。
米加爾曼杜沙〈飾投手 里卡多林孔〉
前州立大學球員。
劇組同時也找來許多專業球探來演出。比恩很感激劇組追求寫實的態度。「劇組找來許多有棒球經驗的人來演戲,讓演員看起來就像運動員一樣,特別是找來克里斯普雷特來演哈提柏,他不但抓到哈提柏的神韻,還模仿他走路膝內曲的樣子。他每次演戲我都會說,對,那就是哈提柏以前的樣子。」

關於電影-得力助手
比恩改造運動家隊是透過團隊合作,透過數據分析來取代球隊的評斷。為了刻劃出這個改變美國運動的統計人才,編劇創造出彼得布蘭〈喬納西爾 飾〉這個角色。 導演米勒說:「布蘭非棒球人,他是長春藤聯盟耶魯大學畢業、專攻經濟的高材生,他對棒球的認真和定義不是一般棒球圈內人會想到的:球員的價值不只是你看到或預知的,而是潛藏在數字下的可能。當比恩知道他的專長後,就從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挖角並重用他。」喬納西爾以喜劇演出出名,他很高興能有機會挑戰劇情片演出,飾演因為熱愛棒球而意外闖入球壇,並從中獲得成長的特助角色。
「彼得布蘭原本應該到華爾街發展的,但他熱愛棒球。因為他的財經背景,所以他評斷棒球的標準和球壇不一樣,他注重數字,誰多會投球、跑多快或長什麼樣都不是重點,而是上壘率。」喬納希爾說。對布蘭而言,他的出現顛覆了棒球傳統並產生了衝突。「這是很自然的反應,當有 人提出新的方法時,老一輩的人通常都無法接受,特別當你反駁他們的方法是無效的時候,你可以理解他們在想,這個小鬼憑什麼用電腦告訴我如何分析一個球員?」希爾說。比恩和布蘭的個性天差地遠。希爾說:「對這兩個人而言,他們是一體,必須背對背一塊聯手,對抗傳統體制,守衛他們的信念。」
製片哈洛維茲說:「他們彼此是互補的,中間還存著微妙的忌妒。布蘭出身長春藤名校,人生一帆風順,但相反的,布蘭不像比恩一樣有機會加入紐約大都會隊或大聯盟其他隊伍,你會看到這多少是讓他很失望的一部分。」當比恩和布蘭一塊聯手用數字分析來進行決策時,他們立刻被負責安排球員打擊順序、提供對策的球團總教練阿特打槍。阿特是由以《柯波帝:冷血告白》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菲利浦西摩霍夫曼飾演。導演米勒說:「霍夫曼和我是老朋友了,我們常聊到彼此工作的狀況,因為他有戲在身,所以之前談到《魔球》時並沒談到合作的部分。但當他的工作行程往後延,就主動來問我是否找到阿特的人選,因為他想接下這個角色。我說很棒啊,如果霍夫曼想拍《魔球》,怎麼能拒絕呢?」

幕後花絮- 詮釋比恩
打從一開始,布萊德彼特就被奧克蘭運動家隊總經理,也就是比恩的精明、執著、足智多謀和他對成功失敗的觀點給吸引。比恩坦承,得知布萊德彼特將在大銀幕詮釋自己的感覺相當奇怪。「一開始我並不相信布萊德彼特要演我,我的工作環境充滿很多流言蜚語,所以我把這件事當成笑話來看。但當我和小布接觸後,我對他的認真、聰明和敏銳度,以及他刻劃出我們想做的目標印象相當深刻。小布看了原著小說後相當喜歡,對他而言沒把角色演好是很難的,而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學到我的調調。」比恩說。「看到我自己的故事改編成電影是一生只有一次的超現實經驗。
雖然布萊德彼特已經是超級巨星,但他非常隨和、真誠,就像一個來自密蘇里州的普通人。我很榮幸看到他來飾演我的角色,有時候會忘記他是在詮釋我的棒球生涯,我就跟其他觀眾一樣,被他的演技給吸引。」比恩補充說。布萊德彼特研究了比恩的背景,這位海軍軍官之子從小就在棒球和美式足球運動上表現優異,被認為天生是當職業運動員的料。當比恩拒絕了史丹佛獎學金轉而加入紐約大都會隊後,他在棒球場上的表現卻差強人意,當了六季大聯盟儲備外野手後,他決定放棄球員生涯轉向運動管理,事實證明他的確很有遠見。導演米勒解釋說:「想像一下,一個15歲的小孩聽到身邊的大人、球探不斷的說你多有天份、你將是新世代棒球界小天王這樣的話時,你因為這些資訊而決定踏入球壇。10年後卻發現一切卻不是這麼回事,夢想只是夢想,一切都得從頭開始。」

布萊德彼特說:「以現在的標準來看,比恩當初不打球的決定是很瘋狂的。我認為他多少覺得自己困在別人的意見裡,所以他想照著自己的決定去做,即使他處在每個男人夢想的大聯盟裡,但他知道那對他而言是條行不通的路。當比恩轉向擔任球團管理階層後,他決定推翻從小影響他的那些球壇偏見理論。」比恩認為自己在球場上的經歷幫助他和球員的溝通關係。「經歷過球員會面對的問題對我們的溝通很有幫助。我能夠分享過去當球員所犯的錯誤,或是指出哪些是對打球毫無幫助的東西,這都能讓我以自身經驗去告誡球員。」導演米勒指出,讓比恩成為一個優秀的球隊總經理的人格特色,也讓他成為一個吸引人的電影角色。
「比恩相當有特色,也很有魅力,但在這背後卻藏有贏得冠軍的強烈企圖心。在《魔球》電影裡會看到,驅使比恩贏得冠軍的動力讓他重新評估生命中的價值,那不只是棒球的成就而已。比恩想挑戰他自己的信念,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他年輕時也面臨一樣的抉擇,如今他更有想法、遠見和智慧來做出不同的決定。」布萊德彼特相當著迷於於比恩如何用他自己的方法改變命運,後來還翻身成為運動家隊總經理,並在失去明星球員的情況下,帶領球隊贏得20連勝的故事。「比恩明白,運動家隊無法用其他球隊的方式經營和贏球,球隊必須質疑舊有的體制並尋找新方法。運動家隊自問,他們該如何定義球員的價值?之後他們到市場上去找一些能力被低估的球員,並將他們組成一支厲害的隊伍。」布萊德彼特很想呈現出比恩的人格樣貌。「比恩的領導模式其實有缺陷、又愛炫耀,但我喜歡這種複雜的個性。」
對小布而言,比恩的優點就是他的真誠,他企圖去捕捉這個會一直問那又怎樣的人的本質,這會讓觀眾很清楚知道,比恩多想知道答案。作者麥可路易斯指出,他筆下的比恩是個很勤奮,而且遇到困難就更堅強的人。他觀察說:「本質上,比恩是個討厭失敗,很拼的一個人。他知道如果用舊方法來經營球隊,那他穩輸,因此他採用新的方式讓球隊創造贏的機會。但問題同時也接踵而來,到底比恩能承受多少因為創新帶來的失敗?他能面對因為挑戰傳統所造成的衝突嗎?雖然比恩對這一切也感到緊張,但他的無畏幫助他克服這些狀況。」為了詮釋比恩這個角色,布萊德彼特常泡在運動家隊的辦公室,安靜的觀察比恩的舉止以及他和同事間聊天的過程。
運動家隊棒球場經營部門的資深副總裁大衛雷內堤說:「小布對於觀察比恩的為人和了解球隊的情況展現很大的興趣。他問了相當多問題,對於運動圈內同袍的熱情印象相當深刻,同時他對於大家互動的方式也很感興趣。」導演米勒指出,比恩和布萊德彼特其實還蠻類似的。「比恩是個不怕冒險的人,我認為布萊德彼特也是。」布萊德彼特發現比恩有個很怪的規則,就是他不會親自盯著看球賽。比恩解釋說;「比較客觀的說法是,既然已經決定用新策略,那就一季一季來審視檢討就好,不用每場球賽都看。比較情緒化的說法是我自己也很掙扎,我不希望自己因為情緒化而去做出一些決定。」布萊德彼特同時也發現,比恩的人格特性促成他特殊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與總經理特助彼得布蘭〈喬納希爾 飾〉和球團總教練阿特〈菲利浦西摩霍夫曼 飾〉的關係。
「我認為喬納希爾將這角色演得很特別,我們都知道他是個喜劇演員,他在《魔球》的演出讓我們看到勇敢、堅強的一面,幫助觀眾了解比恩和布蘭共生的關係,比恩需要布蘭的腦袋,而布蘭須要比恩幫他打開機會的大門,他們彼此少了一方就沒辦法運作。」關於邀請奧斯卡影帝霍夫曼加入演出,布萊德彼特說:「霍夫曼實在太優秀了,我們很幸運能邀請他加入。片中他的角色是很爭議的,當比恩提出一個新的觀念後,就產生了衝突 無法達成共識,直到某一方得到他們想要的。」

幕後花絮-如何投出魔球
2003年,前所羅門兄弟證券交易員麥可路易士成功的推出Liar’s Poker and The New New Thing兩本書後,出版了一本以棒球為主題的新書《魔球》。但這本書不只是描述棒球運動而已,它描述大聯盟內窮酸、不被看好的奧克蘭運動家隊,如何在外界一片不看好中打敗財大氣粗的球隊,最後成為大聯盟最有價值球隊的傳奇故事。今年,麥可路易士的小說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魔球》,並由布萊德彼特擔任片中主角,奧克蘭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比恩,若這支小球隊想在大聯盟競爭,他必須用不同的思考模式來研發出新的遊戲規則。
「《魔球》是一個很經典的 C咖球隊翻身故事,這支球隊對抗體制,找到生存和競爭方法。就算奧克蘭運動家隊捧出王牌球員,這些人也可能被有錢的球隊挖角,因此奧克蘭運動家隊認為,如果硬和有錢的球隊對抗鐵定沒得比,他們必須重新審視尋找新的知識,找出生存正義法則。」身兼男主角和製片人的布萊德彼特說。「當書改編成電影版後,就有兩種可能:一是拍攝團隊忠於原著,要不就是他們自己搞出一個新故事。以《魔球》為例,老實說我不知道電影會怎麼拍,因為我寫的書裡並不會看到電影裡會出現的旁白或戲劇成分,所以很難將它拍成電影,更別說把它拍好。我很驚訝導演班奈特米勒和編劇完成了這不可能的任務,我不只很喜歡這部電影,同時對於電影完整的呈現書中情節感到很震撼,電影寫實的呈現運動家隊總經理比恩和球隊所遭遇的故事,以及他們的成就和紀錄。」
麥可路易士說。比恩的故事和布萊德彼特很類似,布萊德彼特曾接演過不同類型的角色,拍過許多讓人驚豔的作品。不過布萊德彼特卻沒演過像比恩這樣的角色,一個已婚充滿衝勁的中年男子、為了贏球拼了老命,最重要的是挑戰重新創造一個新的自己。為了將小說搬上大銀幕,身兼男主角和製片的他花費相當多精力籌拍,並找來處女作《柯波帝:冷血告白》就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導演班奈特米勒加入拍攝團隊。「導演米勒解除了難題,因為《魔球》原著並不是個普通的故事,為了終於原著,米勒不希望拍出一部普通的電影。」布萊德彼特說。「在拍片的過程中,證明了布萊德彼特不只是個好演員,他同時也是個好的協調者和製片。我們視《魔球》是一部經典的尋找智慧的故事,看到有人放棄遵循老舊傳統與信念相當震撼,特別是這是根據真人真事拍攝的電影,表面上是看到比恩試著要以小搏大,但實際上他想突破挑戰體制。」
導演米勒說。「比恩在很多方面都想挑戰傳統,但當你開始質疑時,你就會被視為是怪胎或是笨蛋。《魔球》的重點是我們如何去定義價值,我們如何定義彼此和自己的價值,以及我們如何用這些價值來定義誰是贏家。這部片質疑我們定義成功的觀念,電影歌頌低調、個人式的成功,而這些成功不是透過登上頭版或贏得獎杯來證明,對比恩而言,那是挑戰自己人生高峰的過程。每天我們都會希望自己所做得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事,而這就是比恩想追求的。」布萊德彼特說。「我沒興趣拍一部純運動電影,我不希望片尾出現有人被球員舉起來歡呼,場上觀眾尖叫、香檳瓶蓋亂飛、放煙火這些場面,我傾向拍低調的勝利,雖然平淡但卻持久深層,這時你會看到勝利者內心的掙扎,接著會看到他們的改變。」導演米勒說。「身為導演,米勒希望拍出故事較深層的主題和面向,運動電影可以對生命有很大的啟發,而米勒用當代的觀點來帶出運動家隊的影響和意義。」
製片麥可迪路卡說。本身就是棒球迷,導演米勒除了想透過不同的鏡頭拍出運動世界外,他同時也被比恩故事的深層含意給吸引。「我喜歡看到一個角色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理解自己才冒風險,不管比恩知不知道,他要的其實不只是想要贏球而已,他是想嘗試去做更有意義的事。」米勒說。比恩面對的問題,其實是最終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你如何去比較每件事的價值?如何去比較每一個人,還有你生命中的決定?居住在紐約的製片瑞秋哈洛維茲很早就看了《魔球》這本書,她被比恩的經歷給吸引,並看出這本書有拍成電影的潛力。哈洛維茲說:「比恩是個很棒的角色,他以自己做為挑戰,充滿勇氣去挑戰重新來過。」哈洛維茲和麥可迪路卡及布萊德彼特聯手組成製片團隊,迪路卡說:「這故事吸引我的是比恩在當時,是如何勇敢的挑戰傳統棒球體制。」
之後,史丹雀爾文找到故事的主軸,他將重點圍繞在比恩和他女兒、彼得布蘭和運動家隊三方面,故事高潮就結束在運動家隊締造20連勝的紀錄。電影編劇由艾倫索金和史提芬柴里恩負責操刀,柴里恩說:「試著要改變神聖的傳統都會產生猜疑、恐懼、害怕、唾棄、譴責的聲音,接著就會產生衝突,而這就是《魔球》電影的主題,這是任何世代、任何領域都會碰到的,當某個人提出一個新的想法,不論是在藝術、科學、工業、政治或運動領域,都得面對。」艾倫索金補充說:「我不認為《魔球》只是一部講棒球統計學的電影,就好像《社群網戰》講的也不只是網站而已。
比恩厭煩一直輸球和面臨缺乏資源的狀況,所以他利用創新的策略來尋找新機會。」比恩和特助彼得布蘭並不是第一個利用分析數字來做棒球決策的人。球迷、分析家和數學家多年來早就想證明數字到底管不管用。棒球統計學的概念可追溯到棒球利史學家比爾詹姆斯,他創造出“棒球統計學”這個名詞,來分析預測棒球選手的未來價值。麥可路易斯補充說:「棒球統計學不是新名詞,它已經存在20年了,它特別的是比恩利用統計數字來做決策,他推翻了舊有的體制。現在的棒壇反應了他提出的改變,而這不只影響了棒球,還包括其他運動管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