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游永福 :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台灣線性文化遺產】獨特的短上衣與被仔圍──原住民大武壠平埔族群服裝探討


原文出處 日照甲仙埔(所有圖文版權皆屬原著作權人所有)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台灣線性文化遺產】
獨特的短上衣與被仔圍──原住民大武壠平埔族群服裝探討
                                                                    游永福
於清康、乾年間從玉井盆地陸續遷移來甲仙埔、山杉林、荖濃等十餘聚落(除了南化的溪東,都屬今高雄市)的原住民大武壠平埔族群,其服裝的文字記錄,最早出現於清光緒二十(1894)年間撰編,日本時代初期才得完成的《安平縣雜記》,相關報導如下:

「四社番衣服,當未化熟之時,一切與生番無異。迨化熟後,凡屬番民所穿之衣,與臺之閩人一律。惟縫作裁剪,多是仿照粵人體式;而何不仿閩人,反照粵人?因彼處居之地,輒近粵莊者多,所以從俗,多類粵人也……所穿衣服,猶同粵婦。閒時,衣服極形短窄,只遮胸前兩乳而已。」[1]

報導裡的「四社番」,指述的即是今原住民大武壠平埔族群。而這一「衣服極形短窄,只遮胸前兩乳而已」的短上衣,在比報導早了二十幾年的1871年4月,竟然出現了影像,影像是由世界級的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拍攝──這一影像,讓島嶼的服裝之美,雍容浮現,浮現在盈滿濃醇感情的鏡頭之上。

必須先探討的,是《安平縣雜記》「因彼處居之地,輒近粵莊者多……所穿衣服,猶同粵婦」的說法,到底,大武壠平埔族群原來的衣服與粵婦衣服有何不同呢?

且來檢視湯姆生的南臺灣旅行地圖,在Twa-ba-kang(亦即「大目降」,今臺南市新化區)之南,湯姆生標示了「Hak-kas」字樣,意即此區乃客家生活區是也,在這一客家移居聚落,湯姆生拍攝了一張「客家服飾與鐮刀,L0056417」[2]立體影像,影像中三位女性,都是穿著盤扣式漢式上衣;而湯姆生來到西拉雅族新港社群的木柵之後,則有「婦女的裝扮展現了較多的獨立性,她們堅持穿著傳統服裝」的報導;木柵女性衣服的影像,總計出現了十四張之多,其中十三張十九位女性都是穿著綁帶式上衣,只有一張為盤扣式上衣,可見湯姆生當時指述的「傳統服裝」,顯然是指綁帶式上衣。就荖濃來說,這也是一樣的,總計出現了四張影像,穿著傳統綁帶式上衣的女性十四位,粵婦盤扣式漢式上衣的女性有四位──今謹以照片1,來呈現當時概況。而以此觀之,比湯姆生影像慢了二十幾年的《安平縣雜記》「因彼處居之地,輒近粵莊者多……所穿衣服,猶同粵婦」的記載,顯然是有落差的,亦即大武壠平埔族群仍以傳統服裝為主。

綁帶式上衣與盤扣式上衣-威英.png

照片1  (左)湯姆生,〈(另一張)荖濃附近的捕魚團體〉截取影像,兩位女士都穿著綁帶式上衣  (右)湯姆生,〈荖濃Goon-a和妹妹〉(Goon-a and his sister, Lau-long, 1871)影像,左、右女孩都是盤扣式漢式上衣,中間女孩則是綁帶式上衣

從湯姆生影像裡的短上衣談起

在湯姆生的「(另一張)荖濃附近的捕魚團體(A fishing party near Lau-long, 1871),L0056407」[3]擷取影像裡(照片1,左),站立前方雙手合抱腰部的女性,明確穿著了一件「短窄」右衽上衣,而且是綁帶式傳統服裝;而畫面上兩位女性的綁帶式上衣衣領,其領緣,都出現明顯的白色布邊裝飾,但是畫面中人物影像較小,放大之後,仍無法看清衣領是否有挑繡花紋?

湯姆生這一短上衣影像,雖然無法讓我們看到衣領上頭的挑繡紋路,但是大武壠族群服裝,已經有胡家瑜進行調查研究,且編著了《針線下的繽紛  大武壠平埔衣飾與刺繡藏品圖錄》[4]專書,專書有〈女子短上衣─「籠仔」〉專章,再加上專書未收錄的甲仙田寮陳瑞菊與甲仙薑黃埔潘玉蓮兩位阿嬤,典藏了先人挑繡的精采短上衣各一件,讓族群偏好的繡線用色與特有的挑繡紋路浮上了檯面。

要談論兩位甲仙阿嬤的挑繡短上衣之前,得先談談居住於南仔仙溪與荖濃溪的大武壠平埔族群背景,依據道光十七(1837)年官派內攸社通事四安邦與官府核可舉用的大武壠頭社通事金國安、蕭厘社通事蕭公理、芒子芒社通事目京、加茇社通事潘昆玉等人共同簽署的「道光十七年內攸社通事四安邦同立合約」[5]所示,當時以「四社番」來稱呼的大武壠平埔族群屬臺灣縣管轄,但合約文裡的「楠仔仙公館界內抽收租息、社產、雜餉等項,以及安撫四社生番應備番貨等物,係歸內攸社通事支理」與「六科里等處界內四社番民人等,如有口角細故,以及被人欺凌者,應聽公館之人出首秉公設法議處,其社番亦宜投明公館敘理聽處,賞罰分明,不得偏袒」兩段內容,卻明白告訴我們大武壠平埔族群雖屬臺灣縣管轄,但不是由清朝官方直接統治,是由內攸社通事與駐居於楠仔仙公館的四位官府核可舉用通事,亦即「公館之人」,來處理繳交官方的稅捐與「安撫四社生番應備番貨等物(其後學者是以『撫番租』稱之)的支理」,以及「番民人等」的排難解紛等相關事宜;而依據完稿於清同治初(1862~)年的《臺灣府輿圖纂要》記載,當時大武壠平埔族群的聚落屬「臺灣府臺灣縣善化里西保內中股大武壠」管轄。[6]

清朝官方未能直接統治大武壠平埔族群生活區,其原因,或可從1865年11月必麒麟與馬雅各來到南仔仙溪右岸的「芎蕉腳」時,有「芎蕉腳不時遭受到芒仔社和萬斗籠社的攻擊。收割時節,這兩社原住民常常潛伏在稻田邊的叢林中,伺機襲擊芎蕉腳人,幾個星期之前,芒仔社人還殺害幾名芎蕉腳婦女」[7]的報導,以及1871年4月馬雅各與湯姆生一行人來到南仔仙溪左岸,從甲仙埔欲前往荖濃時,有「老Atuan給我們安排一個帶槍的嚮導,名叫「Teng-Tsai」,是個好看的年輕人。我們要走的這條路線不太安全,因為途中會經過山地生番部落的獵場」[8]的報導而見出端倪,亦即當時的大武壠平埔族群生活區與高山原住民獵區實際上是有交疊的;或由於高山原住民認為權益受損,所以時有出草與掠奪的情形出現。也難怪湯姆生在臺灣府城要晉見道臺,與接待人員交談時,有「我想到島上內地去看看原住民。他不明白我為什麼要大費周章長途跋涉,穿越一個連像樣道路都沒有的地區,更何況還要冒著生命危險,而這一切竟只是為了要看看這地方。『無庸置疑的,』他向我打包票,『您永遠不可能接近這些生番,您只會被他們的毒箭射中,或是在山間迷路』」[9]的記錄出現。

如此說來,南仔仙溪與荖濃溪的大武壠平埔族群生活區,清朝官方是避之惟恐不及的,更不必奢談關注、瞭解或治理事宜了;所以在此一較為封閉山區生活的大武壠平埔族群,乃有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得保有自己的服裝特色了。

那麼,就來談談筆者的挑繡服裝深度訪談,時間點是民國一○六(2017)年11月20日,潘玉蓮說挑繡服裝是婆婆金月金留下來的,但民國四十四(1955)年嫁入金家之後,從未看過婆婆從事挑繡工作,在八八風災前日,因為怕已經沒人居住的老家受不了強颱侵襲而進行整理,在婆婆原來使用房間的檜木衣櫃裡,發現了挑繡服裝與挑繡半成品布塊。筆者追問婆婆的出生年份時,潘玉蓮說婆婆過世於民國八十二(1993)年,享壽八十八歲,生肖屬馬──依此資料推算,金月金是出生於1906年;繼續追問,婆婆原來是小林人,與世居薑黃埔同樣出生於1906年的公公金德儒,是招贅婚姻。金德儒是在十九歲,亦即1925年時結婚入戶,婚後一起前往達卡努瓦(今那瑪夏區達卡努瓦里)的一溪與二溪擔當隘勇工作;金月金除了操持家務與雜務,還另外幫日本人洗衣服賺取工資,相當勤勞!直至光復後兩人才返回薑黃埔長住。關於金姓,依據地緣關係與《安平縣雜記》頁五十七「考其實在,若是番族脈絡,只潘、金、劉三姓為正派;此外別姓之番,概非四社番之血脈,均閩、粵人入籍變番者」的報導,確實是大武壠平埔族群所屬大姓。

挑繡半成品(照片2)的出現,讓潘玉蓮判定挑繡服裝的確是出自婆婆的手藝;而依據娘家母親保留的錢袋是在出嫁前挑繡的,潘玉蓮也判定婆婆的挑繡服裝也屬出嫁前的作品。「的確是出嫁前繡的!」正在討論時,過來打招呼的九十歲鍾緣阿嬤,也附和了這樣的認定。「何以見得?」筆者不禁提問。「出嫁前有時間,出嫁後要持家、要田園種作,接著還得養兒育女的,越來越忙,哪有機會繡!」鍾緣,是依據自己那一代人的人生經歷來回答──這一理由,的確可以解釋為何潘玉蓮嫁入金家之後,從未看過婆婆從事挑繡工作了。「而且,是在工作之餘,在晚上就著油燈一針一線來挑繡的。」潘玉蓮,也接著補充說明。這麼說來,潘玉蓮典藏的婆婆的挑繡服裝,距今(2017年)最起碼也有九十餘年歷史了。

至於陳瑞菊的典藏,則是先生潘金福的祖母「白毛祖」留下來的;依據《安平縣雜記》記載,這「潘」姓,確實也是大武壠平埔族群所屬大姓,但白毛祖是從何處嫁過來潘家?亦即是否同為大武壠平埔族群所屬?則仍待追查;而依據上一「出嫁前繡的」之論述,陳瑞菊典藏夫家祖母「白毛祖」的挑繡服裝,距今(2017年)最起碼也有百餘年的歷史。

IMG_6666潘玉蓮典藏挑繡半成品-標示-簽名.jpg

照片2:2012年9月11日,甲仙薑黃埔潘玉蓮阿嬤典藏的婆婆挑繡半成品。繡片1,得見從外側繡好白色之後再秀紅色。繡片2,紅色繡好,繡白色,再繡紅色;接著,繡內部的紅色菱形花朵紋(已經完成一個)。繡片3,得見整面紅色紋路繡好之後再繡白色山形紋,惟尚待完成。攝影:游永福。

多年來,筆者一直期望能為大武壠平埔族群文化的復振,提供些許助力,這一早期「閒時」都得穿著的綁帶式傳統服裝,無疑相當重要,所以筆者在檢視了《針線下的繽紛》專書照片與說明之後,略微補充了作者遺漏記錄的顏色與統整了挑繡紋路的名稱,再加上陳瑞菊與潘玉蓮兩家的典藏,一起進行了統計與分析,希望能讓關心傳統衣服的族親有參考應用的方便。

得說明的,是陳瑞菊與潘玉蓮所典藏的短上衣,袖口都沒有縫上挑繡繡片,無法進行全面比對,所以筆者只就短上衣的領圈繡花來進行探討。那麼,請見下列成果:

五件短上衣之美

表一、博物館等單位典藏三件大武壠平埔族群短上衣領圈繡花用色與紋路統計表

名稱與典藏

繡線用色

挑繡紋路

暖色系列

中間色系列

冷色系列

明色系列

山形紋系列

條狀紋系列

流蘇紋系列

特殊紋系列

祈福紋系列

方塊紋系列

001綁帶式繡花短衣-1932-11-28入藏-臺大人類學博物館         細條曲折紋     小V形紋 小三角紋      
002綁帶式繡花短衣-荖濃-1930-06入藏-臺大人類學博物館       紫紅 淺紫   細條曲折紋   流蘇紋       空十字紋 小方塊紋
003綁帶式繡花短衣-1970年代入藏-南方俗民物質文化資料館         細條曲折紋 交叉線條紋 流蘇紋     S形紋 空十字紋 小方塊紋
弓形紋
典藏品用色與紋路統計 2     紫紅1 1   3 細條曲折紋

3

交叉線條紋

1

流蘇紋2 V形紋

1

小三角紋1 S形紋1 空十字紋

2

小方塊紋

2

        淺紫1               弓形紋1    
        1                    

表二、民間典藏兩件大武壠平埔族群短上衣領圈繡花用色與紋路統計表

名稱與典藏

繡線用色

挑繡紋路

暖色系列

中間色系列

冷色系列

明色系列

山形紋系列

條狀紋系列

流蘇紋系列

特殊紋系列

祈福紋系列

方塊紋系列

綁帶式繡花短衣-甲仙田寮-陳瑞菊   粉紅   細條曲折紋   流蘇紋       卐字紋 小方塊紋
綁帶式繡花短衣-甲仙薑黃埔-潘玉蓮   淡卡其     細條曲折紋 交叉線條紋 流蘇紋       空十字紋 小方塊紋
典藏品用色與紋路統計 2 1 淡卡其

1

粉紅1 1 1 2 細條曲折紋

2

交叉線條紋

1

流蘇紋2       空十字紋

1

小方塊紋

2

                          卐字紋

1

 

在「表一、博物館等單位典藏三件大武壠平埔族群短上衣領圈繡花用色與紋路統計表」裡,三件典藏品中,標示地點的,只有荖濃的002。而就001來說,長條繡片,其橫向面,挑繡範圍為八目(目,即織品經線與緯線的交叉點,也就是一個十字繡的繡點);002與003,挑繡範圍都是九目。在「表二、民間典藏兩件大武壠平埔族群短上衣領圈繡花用色與紋路統計表」裡,筆者訪查時曾經檢視了兩件典藏品,陳瑞菊的,外觀仍然良好;底布材質,看起來屬麻織品。潘玉蓮的,藏品狀況也是良好,底布,看起來也屬麻織品。兩件典藏品的長條繡片,其橫向面,挑繡範圍都是九目。

五件典藏品,衣領的領緣,都有縫上了白色布邊裝飾的特點。而博物館等單位典藏的002與003,外框都是一目十字繡;且框內都出現小方塊紋,依跨佔的高比例來說,屬主要紋路了。而小方塊紋,兩件典藏品都繡了四目,排列方式是兩個不同顏色小方塊紋左右間隔一目並排,002由上而下有六列並排,003有八列並排;上下兩列間,還以一目細條曲折紋連結。002與003典藏品的小方塊紋上下兩端,都銜接了流蘇紋;003則在流蘇紋之外再加上一條橫式交叉線條紋──這樣,即是一組完整圖紋了。兩組圖紋中間,002與003都繡上了空十字紋,屬中規中矩作品。

陳瑞菊與潘玉蓮的兩件民間典藏品,樣式、挑繡紋路都與博物館等單位典藏的002、003接近,亦即長條繡片,其橫向面,挑繡範圍都是九目;且小方塊紋由上而下,陳瑞菊為五列並排,潘玉蓮則六列並排;上下兩列間,也有一目細條曲折紋連結。陳瑞菊與潘玉蓮的小方塊紋上下兩端,也都銜接了流蘇紋;潘玉蓮的流蘇紋之外,則再加上三條橫式交叉線條紋,而構成一組完整圖紋。兩組圖紋中間,陳瑞菊的繡上了卐字紋,潘玉蓮的則繡上空十字紋。

陳瑞菊阿嬤短上衣-直-簽名.png

照片3:(左)2005年6月26日,甲仙田寮陳瑞菊阿嬤典藏的短上衣,下襬極短!模特兒:洪秀花;攝影:游秀葉。(右)2005年6月26日,短上衣繡花特寫;攝影:游秀葉。

三件博物館等單位的典藏品,繡線用色使用頻率,依序為:白色3、紅色2、紫紅1、紫色1、淺紫1、青1。兩件民間典藏品,繡線用色使用頻率,依序為:白色2、紅色2、黃色1、淡卡其1、粉紅1、紫色1、藍1。

就色彩屬性來說,有志一同的,是五件典藏品都使用了明色系的白色;暖色系部分:001、003、陳瑞菊與潘玉蓮,都使用了紅色;陳瑞菊還使用了黃色(照片3)。中間色部分:001使用了青色,002使用了紫紅與淺紫,003使用了紫色,陳瑞菊使用了粉紅,潘玉蓮使用了淡卡其與紫色(照片4)。冷色系部分:陳瑞菊使用了藍色。依據色彩使用的頻率來看,白色與紅色,可是大武壠平埔族群的最愛了。而就大武壠平埔族群的短上衣繡花用色來看,荖濃的002典藏品,有清涼鮮明的特色,因此胡家瑜推論:「根據原始採集記錄,這件短衣是在荖濃社採集,紫色和紫紅色系的繡飾,可能反映出區域的顏色偏好。」而001、003、陳瑞菊與潘玉蓮四件典藏品,則是充滿了溫暖明亮的風格,讓大武壠族群的挑繡用色出現多元的風貌。

潘玉蓮阿嬤短上衣-直英.png

照片4:(左)2012年9月11日,甲仙薑黃埔潘玉蓮阿嬤典藏的短上衣,下襬長了些;模特兒:潘玉蓮;攝影:游永福。(右)2014年12月24日,短上衣繡花特寫;攝影:游永福。

而在003、陳瑞菊與潘玉蓮三件典藏品裡,紅色繡線使用的比例跨佔了一半以上,充滿溫暖與熱情的特色。惟較為可惜的,是《針線下的繽紛》專書的短上衣圖片特寫,為了讓袖口一起入鏡,拍攝範圍寬了些,無法充分與細膩檢視相關用色的佔比,相當可惜!

接著,該談挑繡紋路了,筆者是將胡家瑜的「細條曲折紋」,歸類為「山形紋系列」。交叉線條紋,看起來成條狀形式,所以歸類為「條狀紋系列」。流蘇紋,歸類為「流蘇紋系列」。小V形紋、小三角紋、S形紋、弓形紋,歸類為「特殊紋系列」。空十字紋與卐字紋,歸類為「祈福紋系列」。小方塊紋,則歸類為「方塊紋系列」──希望這樣的歸類,能讓大家更容易瞭解挑繡紋路內涵。

五件典藏品,都有同一顏色繡線挑繡一目構成的細條曲折紋,所以挑繡紋路使用的頻率依序為:細條曲折紋5、流蘇紋4、小方塊紋4、空十字紋3、條狀紋2、小V形紋1、小三角紋1、S形紋1、弓形紋1、卐字紋1。屬山形紋同一類型,使用頻率5的細條曲折紋,看來頗受族親們喜愛。

而002、003、陳瑞菊與潘玉蓮四件典藏品,都繡有四目小方塊紋的共同特色,且依據002由上而下有六列並排,003有八列並排,陳瑞菊五列並排,潘玉蓮為六列並排來看,要繡幾列小方塊紋來並排,是可以自由發揮的。

至於兩組小方塊紋中間的空間,002、003、陳瑞菊與潘玉蓮,雖都配置了流蘇紋,但流蘇紋各自不同,顯然沒有定式。兩個流蘇紋中間,003上下各出現一條橫向五目條狀紋,潘玉蓮則各出現三條橫向五目條狀紋。而條狀紋中間,沒標示聚落的003與甲仙薑黃埔的潘玉蓮,都繡上了空十字紋;荖濃002的兩組流蘇紋中間,也是繡上了空十字紋;甲仙田寮仔的陳瑞菊則繡上卐字紋。顯示兩組圖紋中間的位置,是一處難得的「開放空間」,也是可隨己意來自由發揮的。而卐字紋與空十字紋,民間皆認為有祈福與安心的作用;會否當時受到佛教與基督長老教會的影響呢?

湯姆生影像裡的被仔圍

在本文開頭第二段,曾提到《安平縣雜記》有「閒時,衣服極形短窄,只遮胸前兩乳而已」的報導,而此一報導還有下文,即「又另用藍布一幅,方圍約長三尺餘,四圍則用紗線挑繡不斷紋之花,布角縫帶兩條,佩於身上左肩膀,名曰『被仔圍』,蓋用於遮蔽腹背之處」──會出現被仔圍,乃因大武壠族群短上衣「衣服極形短窄,只遮胸前兩乳而已」,所以需要以被仔圍來「遮蔽腹背之處」以免走光。

而大武壠的被仔圍,也是在比報導早了二十幾年的1871年4月就出現影像,影像同樣是由世界級的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拍攝。

在湯姆生拍攝的「荖濃附近的捕魚團體(A fishing party near Lau-long. 1871),L0056483」擷取影像(照片5,左)裡,右側站立婦女左腋下,得見一件遮蔽著腹背的被仔圍,布角的兩條帶子是佩綁於右肩膀──佩綁的位置,與《安平縣雜記》的報導左右相反,會有這樣的落差,推測應是族人並沒有硬性規定該佩綁於左肩膀或是右肩膀。而關於「被仔圍」,大武壠耆老是以「被仔」來簡稱,胡家瑜則以「披肩」來稱呼;然而,依據1871年影像與今日所見,被仔圍都是佩綁於腋下而不是披在肩膀,所以「披肩」的用法顯然不周全。

1871被仔圍合併-威英.png

照片5:(左)湯姆生的「荖濃附近的捕魚團體」截取影像。(右)湯姆生的「荖濃的平埔老婦們」截取像影。

接著,我們來檢視湯姆生的「荖濃的平埔老婦們(Old pepohoan women Lau-long, Formosa. 1871),L0056409」截取影像(照片5,右),左側站立老婦竟然是將被仔圍紮綁於腰部,然後下垂至膝下──此一紮綁於腰部的用途,《安平縣雜記》並未提及。雖未提及,但湯姆生影像的出現,卻讓我們知道:被仔圍另有「一片裙」(或稱「腰裙」)的功能。而「荖濃的平埔老婦們」截取影像中的這件被仔圍,外圍與中間,都得見挑繡痕跡,與今日所見典藏品格式一樣,只是畫面中人物影像較小,所以放大之後仍無法看到繡花紋路。

筆者在檢視了《針線下的繽紛》專書之〈女子繡花披肩與腰裙─「被仔」〉專章,總計十六件典藏品(一件為民間王林喜美典藏)的照片與說明之後,也略微統整了挑繡紋路的名稱,再加上也是專書未收錄的陳瑞菊與潘玉蓮兩家典藏,一起進行了統計與分析,現在,請見下列成果:

大武壠的被仔圍之麗

、博物館等單位典藏十五件大武壠平埔族群被仔圍挑繡用色與紋路統計表

 

名稱與典藏

繡線用色

挑繡紋路

 

暖色系列

中間色系列

冷色系列 明色系列 山形紋系列 條狀紋系列 花葉紋系列 特殊紋系列 幾何紋系列 菱形紋系列 方塊紋系列
005繡花腰裙或披肩-阿里關-1930-06入藏-臺大人類學博物館     粉紅             三角形幾何紋   方塊菱形紋
006繡花披肩-1945以前入藏-國立臺灣博物館 淺黃 淺綠 紫紅 米白 連續山形紋     花葉紋       方塊紋
淺粉 淺紫
007繡花披肩-陳秋連2010-04-20入藏-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 淺灰 桃紅 淺紫       交叉線條紋       小菱形紋 方塊菱形十字紋
009繡花披肩-1970年代入藏-南方俗民物質文化資料館     紫紅   連續山形紋     花葉紋 干形紋 方帽幾何紋   方塊菱形紋
淺紫
010繡花披肩-1986-06入藏-國立臺灣博物館 淺綠   米白   山形曲折紋 條狀紋     多角幾何紋 菱形紋  
淺灰   淺紫
011繡花披肩-1986-06入藏-國立臺灣博物館 淺灰       山形曲折紋   多角花葉紋     菱形紋  
深藍
012繡花披肩-甲仙-2006-06入藏-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淺綠 粉紅       條狀紋 幾何花葉紋     菱形紋 方塊菱形十字紋
軍綠
013繡花披肩-1992入藏-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淺灰   淺紫       交叉線條紋       小菱形紋 方塊菱形十字紋  
014繡花披肩-1992入藏-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紫紅       交叉線條紋 方塊花葉紋     菱形暗花十字紋 方塊十字紋
淺褐
菱形暗花四角紋
015繡花披肩-甲仙-1993入藏-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淺綠 紫紅   淺藍   山形曲折紋 交叉線條紋   T字紋     方塊紋
淺褐 山形曲折幾何紋
016繡花披肩-1993-06入藏-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葫蘆墩文化中心 粉紅     條狀紋 幾何花葉紋     菱形紋 方塊菱形十字紋
017繡花披肩-2003入藏-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淺灰 桃紅         交叉線條紋 幾何花葉紋       方塊菱形十字紋
018繡花披肩-2004入藏-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淺灰 桃紅         交叉線條紋 幾何花葉紋       方塊菱形十字紋
019繡花披肩-甲仙-2013入藏-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淺灰 桃紅         條狀紋 幾何花葉紋       方塊菱形十字紋
020繡花披肩-埔里-2005入藏-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菱形花葉紋 T字紋   菱形十字紋  
十五件典藏品用色與紋路統計 13 10 3 粉紅3 6 7 12 連續山形紋

2

山形曲折紋

3

交叉線條紋

6

花葉紋2 干形紋

1

三角形幾何紋

1

菱形紋4 方塊紋

2

  淺黃1 淺綠4 淺粉1 淺紫6 淺藍1 米白2   山形曲折幾何紋

1

條狀紋4 多角花葉紋

1

T

字紋2

方帽幾何紋

1

小菱形紋

2

方塊菱形紋

2

  5 軍綠1 紫紅4 深紫1 深藍1         幾何花葉紋

5

  多角幾何紋

1

菱形暗花十字紋

1

方塊菱形十字紋

7

    淺褐2 桃紅4 亮紫1           方塊花葉紋

1

    菱形暗花四角紋

1

方塊十字紋

1

    淺灰7   1           菱形花葉紋

1

    菱形十字紋

1

 

 

、民間典藏三件大武壠平埔族群被仔圍挑繡用色與紋路統計表

 

名稱與典藏

繡線用色

挑繡紋路

 

暖色系列

中間色系列

冷色系列 明色系列 山形紋系列 條狀紋系列 花葉紋系列 特殊紋系列 幾何紋系列 菱形紋系列 方塊紋系列
008繡花披肩-荖濃潘王月春→王林喜美 淺綠 桃紅 淺紫   山形曲折紋 交叉線條紋     幾何交叉紋    
繡花被仔圍-甲仙田寮-陳瑞菊   米黃     亮紫 連續山形紋     花葉紋        
繡花被仔圍-甲仙薑黃埔-潘玉蓮   粉紅     交叉線條紋 幾何花葉紋        
米黃
菱形花葉紋
件典藏品用色與紋路統計 2 2 淺綠1 桃紅1 淺紫1 3 3 連續山形紋

1

山形曲折紋

1

交叉線條紋

2

花葉紋1   幾何交叉紋

1

   
  2   粉紅1 亮紫1   1       幾何花葉紋

1

       
  米黃2     1           菱形花葉紋

1

       

我們從「表三、博物館等單位典藏十五件大武壠平埔族群被仔圍挑繡用色與紋路統計表」來看,標示地點的有:阿里關的005、小林陳秋連的007(照片6,左)、甲仙的012與015、埔里的20,總計五件典藏品。再從「表四、民間典藏三件大武壠平埔族群被仔圍挑繡用色與紋路統計表」來看,標示地點的有:荖濃王林喜美的008、田寮仔的陳瑞菊與薑黃埔的潘玉蓮(照片6,右),總計三件典藏品。

陳秋連與潘玉蓮阿嬤被仔圍-標示-簽名.png

照片6:(1)2005年7月9日,甲仙小林陳秋連阿嬤典藏的被仔圍繡花特寫。攝影:游秀葉。(2)2012年9月11日,甲仙薑黃埔潘玉蓮阿嬤典藏的被仔圍繡花特寫。攝影:游永福。

陳秋連的被仔圍是祖母劉三娘所繡,後來留給她保存的,2010年4月20日,已經入藏於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藏品狀況良好;依據《安平縣雜記》記載,這「劉」姓,確實是大武壠平埔族群所屬大姓。王林喜美典藏的,原本為潘王月春所有,是潘王月春的媽媽所繡,狀況也良好;這「潘」姓,也確實是大武壠平埔族群所屬大姓。筆者曾經依據《臺灣人口之姓氏分布》第一冊與《臺灣平埔族史》兩書重新製作「民國四十五(1956)年高雄縣六龜鄉平埔族群人數推估表」,[10]其中「山胞」、「福建」與「廣東」為《臺灣人口之姓氏分布》第一冊之統計分類;平埔族群人數,則為潘英據前書統計所推估。在推估表裡「王」姓,是大武壠平埔族群六龜地區潘姓之後的第二大姓,惟潘王月春的媽媽是何姓氏?亦即是否也是大武壠平埔族群所屬?則有待進一步追查。陳瑞菊的典藏,也是先生潘金福的祖母「白毛祖」留下來的,外觀仍然良好;底布材質,看起來屬麻織品;潘玉蓮的是來自小林的婆婆留下來的,藏品狀況良好,底布看起來也屬麻織品。

而博物館等單位的十五件典藏品,繡線用色使用頻率依序為:紅色13、白色12、黃色10、藍7、淺灰7、紫色6、淺紫6、橘5、淺綠4、紫紅4、桃紅4、綠3、粉紅3、淺褐2、米白2、淺黃1、軍綠1、淺粉1、淺紫1、亮紫1、青1、淺藍1、深藍1。民間的三件典藏品,繡線用色使用頻率依序為:藍3、白色3、紅色2、黃色2、橘2、米黃2、淺綠1、桃紅1、粉紅1、淺紫1、亮紫1、紫色1、黑1。不管博物館或民間典藏,紅、白、黃、藍四個顏色都排序前四名──這與阿里關公廨供擺在「向神座」上的四色布,顏色都一樣,或可見出大武壠平埔族群的用色取向與偏好。

在暖色系部分:005、006、陳秋連的007、008、010、011、012、013、015、016、017、018、019、020與潘玉蓮,總計共十五件典藏品都使用了紅色;而在005、007、010、013、016、017、018、019、020與潘玉蓮(照片6,右)共十件典藏品裡,紅色繡線的比例,還跨佔了一半以上;還有006、007、008、009、010、011、012、013、014、015、016、020與潘玉蓮,有的還使用了黃色,有的使用了淺黃,有的則使用了橘色。

中間色部分:005使用了粉紅與青色,006使用了淺綠、紫紅、淺粉、紫與淺紫,007使用了淺灰、桃紅與淺紫,008使用了淺綠、桃紅、紫紅與淺紫,009使用了紫紅、紫與淺紫,010使用了淺綠、淺灰、紫與淺紫,011使用了淺灰,012使用了淺綠、軍綠、粉紅與紫,013使用了淺灰與淺紫,014使用了綠、淺褐與紫紅,015使用了淺綠、淺褐與紫紅,016使用了綠、粉紅與紫,017使用了淺灰與桃紅,018使用了淺灰與桃紅,019使用了淺灰與桃紅,020使用了綠,陳瑞菊使用了亮紫,潘玉蓮使用了粉紅與紫色。

冷色系部分:006、008、010、012、014、016、020、陳瑞菊與潘玉蓮都使用了藍色;010還使用了深藍,015則使用了淺藍。

明色系部分:005、007、008、009、011、013、014、015、016、017、018、019、020、陳瑞菊與潘玉蓮,都使用了白色(照片7之4與照片6,右);006、009與010,則使用了米白色。

就大武壠平埔族群的被仔圍繡線用色來看,暖色系的紅、黃、橘比重蠻高,又加上白色的偏好,讓多數作品充滿了溫暖明亮的風格。

王林喜美與陳瑞菊阿嬤的被仔圍特寫-簽名.png

照片7:(1)(2)(3)2014年9月20日,荖濃王林喜美阿嬤典藏的被仔圍(長×寬=79.5cm×73cm)之繡花特寫,繡片寬度2.3cm,攝影:游永福。(4)2005年6月26日,甲仙田寮仔陳瑞菊阿嬤典藏的被仔圍之繡花特寫,攝影:游秀葉。

至於被仔圍的挑繡紋路,筆者是將胡家瑜的「山形曲折紋」挑繡二目以上的紋路拆開,以「連續山形紋」來命名(如照片7之1與2),並歸類為「山形紋系列」。交叉線條紋,看起來成條狀形式,所以與條狀紋一起歸類為「條狀紋系列」。花葉紋、多角花葉紋、幾何花葉紋、方塊花葉紋與菱形花葉紋,則歸類為「花葉紋系列」。015有山形曲折夾T字紋,020也有菱形十字紋夾T字紋等紋路,筆者特別將其中的T字紋析出,與干形紋一起歸類為「特殊紋系列」。三角幾何紋、幾何交叉紋、方帽幾何紋與多角幾何紋,筆者將之歸類為「幾何紋系列」。菱形紋、小菱形紋、菱形十字紋、菱形暗花十字紋與菱形暗花四角紋,筆者將之歸類為「菱形紋系列」。方塊紋、方塊菱形紋、方塊菱形十字紋與方塊十字紋,筆者將之歸類為「方塊紋系列」。

合計十八件典藏品,挑繡紋路使用頻率為:花葉紋系列(含花葉紋3、多角花葉紋1、幾何花葉紋6、方塊花葉紋1與菱形花葉紋2)以13居冠,條狀紋系列(含交叉線條紋8與條狀紋4)與方塊紋系列(含方塊紋2、方塊菱形紋2、方塊菱形十字紋7與方塊十字紋1)同以12居次,菱形紋系列(含菱形紋4、小菱形紋2、菱形十字紋1、菱形暗花十字紋1與菱形暗花四角紋1)以9排第三,山形紋系列(含連續山形紋3與山形曲折紋4)以8排第四,幾何紋系列(含三角幾何紋1、幾何交叉紋1、方帽幾何紋1與多角幾何紋1)以4排第五,特殊紋系列(含T字紋1與干形紋2)以3殿後。

胡家瑜說:「(013)繡紋中的菱形十字紋,與小林部落陳秋連祖母劉三娘的披肩頗類似。」這「頗類似」,是指挑繡紋路完全一樣,但繡線用色分佈位置有異;其實不止菱形十字紋,兩件典藏品都有同樣紋路的交叉線條紋與小菱形紋,差別,只是繡線用色分布位置的差異而已(附註:陳秋連的繡線,多了桃紅色)──能相似到這種程度,會不會是兩件作品在挑繡的時候,有紋路與用色的版樣可供參考呢?

若就挑繡紋路的細項來說,這十八件典藏品是以交叉線條紋、方塊菱形十字紋、幾何花葉紋、山形曲折紋、條狀紋與菱形紋,為主要元素,且一組紋路銜接一組紋路,樣式中規中矩;或者,是另以連續紋路方式來呈現,可說展現了原住民大武壠平埔族群的挑繡偏好。

結論與展望

「只見,年輕男女清理出場地,交臂牽手,直到排成了新月隊形;接著,哀怨的本地歌謠便唱開啦,優美輕快的舞步,也隨著強烈的拍子與明確節奏律動。」

「節奏逐漸快了起來,舞者敏捷的腳步也隨著加快;而節拍,仍然維持一貫的精準。在神奇的火光中,這優美且繁複的舞步,將舞者美好的身影襯托得更加迷人……節奏越來越快了,在揚起的亮晃塵煙中,只能約略看出舞者輕妙的身影,就像狂野的幽靈在空中盤繞。」[11]

此一湯姆生記錄的甲仙埔迎賓晚會場景,無疑的是最適合穿著繡花短上衣了,因為在敏捷與快捷奏的舞蹈中,過長的服裝是無法展現靈活與輕妙的;且穿著這樣的繡花短上衣,會露出小蠻腰與肚臍,十足洋溢青春與俏皮,最能呼應族群熱忱待客的禮儀。

而就博物館等單位與民間的五件短上衣來看,002、003、陳瑞菊與潘玉蓮等高達四件典藏品,都有橫向面挑繡範圍都是九目的長條繡片出現;更有四目小方塊紋與一目細條曲折紋連結,還搭配了流蘇紋;且目前已有明確地點為:荖濃、田寮仔與薑黃埔(來自小林),範圍涵蓋了整個大武壠平埔族群生活區的荖濃溪與南仔仙溪兩流域,若以之做為族群共同的短上衣,亦不為過,且相當出色!而短上衣兩組圖紋之間的卐字紋或空十字紋編排,可說呈現了族群各聚落自有的特色了;當然將來為了社區與聚落區隔,族人也可挖掘其他有意義,或者屬於聚落特有的的圖紋來進行編排。至於短上衣挑繡用色,有偏暖色紅與明亮白的傾向,加上中間色與冷色藍的搭配,讓人有溫暖、鮮明與純潔的感受──這些特色,在族群復振傳統挑繡服裝時,都可用為參考。

還有陳瑞菊的被仔圍典藏品,繡線用色有米黃、亮紫、藍、白與黑等五色,是以平針繡在橘色底布上挑繡出連續山形紋,山形紋的曲折處則繡上花葉紋,但由於單一色塊的橫向面用色高度沒有固定,亦即是隨興變化,形成了錯落有致的美感(照片7之4),在眾多中規中矩的典藏品中別樹一格,真是不可多得!且令人驚艷!依現代的說法,即是「文創」作品了!實可做為族群將來創新的典範。

至於短上衣或被仔圍,同一紋路作品,不同顏色繡線所佔比例若有異,絕對會彰顯出作品不同的氛圍──這,也是將來族群各聚落或各社區可以多所發揮的地方了。

回顧民國九十六(2007)年,大田社區已經以陳瑞菊的典藏為藍本,請廠商電繡出社區的族群服裝;阿里關的葉志禮也以個人之力,在民國一○一(2012)年,以潘玉蓮的短上衣與被仔圍為藍本,請廠商電繡了一批上衣與被仔圍,在農曆九月十五日的阿里關公廨夜祭活動時提供族親穿著;民國一○二(2013)年,荖濃平埔文化永續發展協會也以王林喜美的被仔圍為藍本,製作了族群服裝在夜祭與重要活動時著裝;日光小林社區與小林社區,則以陳秋連被仔圍的挑繡紋路與用色為藍本,製作出男上衣、女上衣與被仔圍來廣泛應用──如此各自為政的發展,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各社區與聚落,顯然都重視傳統服裝的復振;憂的,則是無法見到整個大武壠族群服裝,到底呈現哪些共同特色?

那麼,如何從《針線下的繽紛》專書與拙文的探討中有所啟發,勇敢傳承,並開展出新風貌與新格局,則有待好眼力與有耐性的大武壠族群各聚落年輕族人持續思考、持續研究,並一起討論了。期望,一直想讓族群有法定身份而持續努力的原住民大武壠平埔族親,能持續努力,進一步分析比對日本,甚至美國的大武壠族挑繡典藏品,慎重統合挑選出族群挑繡藝術的共同紋路與共同用色,而讓作品擁有鮮明的族群識別風格──這是族人必須重視,也是無法迴避的課題了。

參考書目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57-58。

〈甲仙埔迎賓晚會〉節錄,翻譯:游蕙嘉。原文:John Thomson, The Straits of Malacca, Indo-China and China or, Ten years’ Travels, 1875 頁331。網址:https://books.google.ch/books?id=p0BmAAAAcAAJ(2017 年12 月10 日點閱)。

必麒麟(W. A. Pickering)原著,陳逸君譯述(1999),《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市: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26。

胡家瑜主編(2014),《針線下的繽紛─大武壠平埔衣飾與刺繡藏品圖錄》,高雄市: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著,魏延年主編,黃詩涵翻譯、顏湘如校稿,《從地面到天空 臺灣在飛躍之中》(臺北市:信鴿法國書店,2006年),頁42、66。

游永福(2014),〈照見臺灣的容顏〉(上),《高雄文獻》4(3),頁166-182。

游永福(2015)〈照見臺灣的容顏〉(下),《高雄文獻》5(1),頁140-161。

游永福(2015),〈湯姆生的1871 年「荖濃Hong-Kos 的房屋」取景點追查〉,《臺灣文獻》,66(4),頁125-14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輯(2001),《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9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63),《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100。

陳紹馨、傅瑞德合著,《臺灣人口之姓氏分布》第一冊。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1970,頁800-805。

潘英編著,《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6,頁397-399。


[1]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頁57-58。

[2] 湯姆生的臺灣檔案,游永福在十餘年的踏查研究之後,已經於民國一○三(2014)年12月與民國一○四(2015)年4月在《高雄文獻》第4卷第3期與第5卷第1期發表〈照見臺灣的容顏〉上、下篇專文,裡面有「1871年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南臺灣照片目錄」表格,影像英文名稱,原則上取自湯姆生在玻璃底片上的題字,中文名稱為游永福翻譯;沒題字的,則依照影像內涵來命名。照片號碼,為倫敦威爾康圖書館典藏編號;有了號碼,利於追蹤研究──這是目前湯姆生臺灣照片最完整的編目資料了。而依據威爾康圖書館的免責聲明,任何人都可以下載該館典藏的湯姆生影像應用, 惟引用時請加註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London幾個字,以表感謝。

[3] 會以〈(另一張)荖濃附近的捕魚團體〉來標示,乃因湯姆生有兩張玻璃底片,題字同為 ” A fishing party near Lau-long, 1871 “,所以其中一張只好加註「另一張」以為區隔。

[4] 胡家瑜主編與撰稿,《針線下的繽紛  大武壠平埔衣飾與刺繡藏品圖錄》(高雄市:高雄市歷史博物館。2014年7月)。

[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輯,《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3月出版),頁190。

[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出版),頁:100。

[7] 必麒麟(W. A. Pickering)原著,陳逸君譯述,《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市: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月出版),頁126。

[8]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著,魏延年主編,黃詩涵翻譯、顏湘如校稿,《從地面到天空 臺灣在飛躍之中》(臺北市:信鴿法國書店,2006年),頁66。

[9] 約翰˙湯姆生著,魏延年主編,黃詩涵翻譯,《從地面到天空 臺灣在飛躍之中》,頁42。

[10] 游永福著,〈湯姆生的1871年「荖濃Hong-Kos的房屋」取景點追查〉,《臺灣文獻》第66卷第4期(南投縣:臺灣文獻館,2015年12月31日出版),頁125-146。

[11] 〈甲仙埔迎賓晚會〉節錄,翻譯:游蕙嘉。原文:John Thomson, The Straits of Malacca, Indo-China and China or, Ten years’ Travels, 1875 頁331。網址:https://books.google.ch/books?id=p0BmAAAAcAAJ(2017 年12 月10 日點閱)。

民國一○七(2018)年4月,與《高雄文獻》第8卷第1期同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