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曹銘宗 : 〈佛手瓜.香櫞瓜〉 20200803


夏季瓜類大出,佛手瓜兩粒30元,削皮有耐心,清炒後再燜,清甜滋味,腰瘦好吃。

佛手瓜的台語又叫「香櫞瓜」( hiunn-înn-kue/hiunn-iân-kue),也簡稱「香瓜仔」。「香櫞」之名從何而來?

依中文辭書,「櫞」(ㄩㄢˊ)似橘,出交趾,結實大而香,亦名香櫞、枸櫞。以此來看,柑橘屬的「櫞」可能源自出自越南語,東漢《說文解字》無此字。

佛手柑是香櫞的變種,以形如人之指、拳得名,後來兩者常被混用。在台灣清代文獻,香櫞、佛手柑指不同的植物。

葫蘆科的佛手瓜原產中南美洲,二十世紀以後才傳來東亞,長橢圓形的果實上有淺縱溝,以形似佛手得名。

在台語,可能因香櫞、佛手柑混用,日本時代的《臺日大辭典》指佛手瓜也稱香櫞(圓)瓜。

龍鬚菜是佛手瓜的嫩莖,台語稱之「香瓜仔鬚」、「香瓜仔心」。

原文出處 曹銘宗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