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ART

臺藝復興特有種─劇服設計師 李育昇

繞進霞海城隍廟對過的大稻埕巷內,市聲收斂,往舊公寓的樓道走去,等在門口的是穿戴著傳統戲服指揮交通的電動旗手,戟指的方向,便是李育昇剛遷駐的工作室。

李育昇生於洋裁家族,作品涉獵廣泛,現代寫實、形式風格、傳統戲曲皆專精擅長,目前活躍於台灣劇場,其擅長將高級訂製服裝概念與工法,編織進劇場戲服。手藝見諸如《服妖之鑑》、《仲夏夜汁夢》等演員服飾,以寶特瓶編造成的類生化人服裝、光怪陸離的化蟲型態服飾。

織進社會議題的神將服裝
踏入劇服界已20年的李育昇,回望過去軌跡,發軔於90年代的他,適逢日本文化進入台灣的鼎盛時期。因此,受日本影響,借日本傳統文化編進新編戲曲的服飾中,2006年製作出一頂以「花魁」盤頭為基底的日本白素貞之頭飾,用台式「不求人」取代玳瑁簪,演繹人因執念成妖的故事。然而,浸淫日久,他突然領悟:「為什麼我會做日本的服裝,而不做台灣的服裝呢?才發現自己對台灣文化沒有很了解。

當時並沒有信心將屬於台灣性的視覺提煉出來,因而開始正視自己作品跟土地的連結。」踏入劇場是80年代尾聲,劇場正值解嚴後的台灣對父權與體制的衝撞時期,他承接在田啟元、鴻鴻等人的路子,踏上議題多元、百花齊放的時刻,巔峰時期曾1年接獲20個案子。然而,如此不捨晝夜地全身心投入,感到過度消耗,直到2018至2019年期間,他因緣巧合,接觸「大溪大禧」祭典,發展出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服裝風格與契機,因而確鑿其致力「民俗現代化」的軌跡,「當時做的是兒童的遶境服裝『給孩子的遶境學:小將軍聯盟』,將傳統民俗的將軍文化運用許多複合材質,加上劇場經驗的變通,創造出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也穿得動的神將服裝。」

有了前期的摸索跟積累,李育昇站穩個人風格,作品更趨成熟,無論是甫登上美國《魯保羅變裝皇后秀》(RuPaul’s Drag Race)變裝皇后「蕉佛」妮妃雅.瘋(Nymphia Wind)所穿的水袖戲服,或是去年與士林慈諴宮合作,登上戲曲中心神童派對節目《狩》,飾演林默娘的舞者、演員與電氣千順將軍的表演服裝,繁複的細節藏著各式酷異符碼,宣示著「傳統民間信仰在台灣的現代化」的鮮明立場,鍛造他人無法襲奪的風格,他稱之為「臺藝復興」。「開始想要更深刻地認識台灣,其實啟蒙於太陽花學運,加上我喜歡裝飾性厚重的服裝風格,得以埋進許多視覺線索。因此我創造代表性標誌『臺字紋』,取代傳統戲曲服常見的『壽』字,強調個人對台灣產生的主體意識。」

劇服是演員第2層皮膚
李育昇更在繁複的編裁之中,放進他關注的社會議題,「台灣有很多特殊的當代議題,我得以借力使力,神明系列與台灣主體意識綁得很緊。譬如我可以在判官盔上的4個帽翅上,布局『轉、型、正、義』4個字,甚至安排演員穿戴服裝,結合民間信仰,與近代歷史事件的科儀,踩進不義遺址。而媽祖的兩位輔佐將軍:千里眼與順風耳,也是企圖讓神能現代化,我重新塑造祂們的背後意涵,我希望千里眼可以照顧言論自由、順風耳則免於人民被監聽。」

他且舉另一個案子說明:「每年青⼭王遶境暗訪時,被義安社勾肩搭背、同手同腳走過西門町彩虹斑馬線的謝范將軍震撼,因而促使我手工製作一對屬於我的電氣神將謝范將軍。再回到謝范的故事脈絡,他們曾經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為了守信而不惜被大水淹沒,這樣的信約讓我企圖連結祂們守護『多元成家』議題。台灣也是亞洲第一個承認多元成家的地方,以此讓祂們的神能與現代社會產生關聯性。」又或者,李育昇以台灣原生的特有種生物,如五色鳥、座頭鯨、藍腹鷴做為創作,打造頭盔,「我認為,台灣是鯤鯓(座頭鯨)的傳人,因此將封建時代的玉如意,以鯤鯓取代,做成『鯤鯓寶冠』。」

服裝,是一種語言,亦可承載各種能指與所指。除了神明系列的服飾,李育昇也為「說故事」的魅力吸引,不斷推出新編戲曲或是當代劇的劇服。「表現」二字之外,李育昇更認為劇服是演員的第2層皮膚,「劇服也是高級訂製服的一種,專為單一角色、性格特製,我想翻轉大家對劇場服裝或是傳統戲曲服裝的既定印象。劇場是重新表現人生,儘管上演假戲,但必須說服觀眾為真,尤其角色的第一印象特別重要,因此,需要了解角色性格,以及設定,在造型跟服飾上詮釋,其次才是台詞。」他不諱言,無論是劇服、神裝、旒冕,從點綢到金工,是手工藝的綜合體,更是一種新形態的工藝。「以往的『點翠』其實是直接拔除翠鳥的羽毛製作,殘忍傷生。當保育觀念進步,演變到近代發展出『點綢』,雖然色澤與光彩不能與翠相題,但也因此考驗服裝設計師的功力,剪絲綢上所需的顏色黏貼,讓服裝能在不同光照下產生不同效果。」

減法也是李育昇風格的延伸
接下來,李育昇投入5月戲曲《青姬》劇服設計,以許仙及青蛇故事開展,「不是每次都要把配料炒到那麼豐富,《青姬》的服裝,會是我的極簡風格代表,但也是一個挑戰,當人物身上能藏的線索降到最低,依然有辦法透過服裝辨識角色,那也是一種功力。青蛇服裝雖素,但透過頭上蛇形的點綢片,帶出妖嬈線條;許仙頭上戴的是『鴨尾巾』而非小生的方巾,還原在文本裡面他其實是有經營小生意的生意人。另一個虛構的新角色『極光』,則會是以歌仔戲的方式融進京崑劇本,以大地色系打造角色,設計跨度稍大,相對其他兩名寫意的角色,他則更加寫實,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存在。」相較傳統民俗與神明系列,服裝設計較為典雅與清淡,卻也是李育昇風格的延伸。

金工工藝與寶冠服飾
李育昇說:「傳統的粧佛⼯藝是先以漆泥牽引出線條後刷上金箔,呈現金邊輪廓的效果,而我使用在戲曲或神明冠盔頭飾上的材質需要更輕盈,盡可能降低戲曲演員穿戴的重量負擔與不傷害到神明塑像頭部。」因此他開發的技法是使用鋁合金,依照自己設計的版型與古典紋草,以掐或凹技法呈現,再一針一線地縫在絲綢上。鋁合金與絲綢兩者的物理性質極端,要穩定住這兩項材質需要再刷上一至兩層油畫的保護漆,油畫保護漆松油成分很高,能以最不傷害材質表面的方式加強絲織品的強度,而能傳世百年的油畫作品也都是有賴這層保護漆料的助力。「我製作的冠盔作品若保護得宜,是能禁得起時間考驗的。」

手藝技術投入,也是希望作品能在時間的淘洗下,有朝一日能成為「文物」:劇場與戲曲藝術的文物、當代台灣傳統民間信仰的文物。李育昇表示,服裝創作上的材質運用,早期一方面受限於劇場的製作預算,另一方面受限於傳統工藝作坊的凋零,例如繡莊。所以他在這20年來最大的心得是在複合媒材的服裝應用,需要有一個本事──將生活中的廢棄物,以及傳統工藝難以想像的塑化工業材料,也成為人體動作與舒適度上能適應的創作素材。

李育昇小檔案
◆1983年生
◆私立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畢業
◆2008年作品《劉三妹》獲第43屆電視金鐘獎最佳美術設計
◆2014年作品《曹七巧》由國際劇場組織OISTAT收錄於《世界劇場設計年鑑1990-2005》
◆2017年作品《狂起》獲邀參演國際曼谷藝術節;同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評人協會(IATC)最佳藝術指導個人獎
◆2023漁光島藝術節作品《鯤島神舟》,納入台南市文化局典藏計畫殊榮
◆多次獲選《Shopping Design》台灣年度百大Best 100

原文出處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