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去日本度假的人,回台灣後應該都有發現:過了個年,日幣匯率又更低了,沒用完的日圓能換回來的台幣變少了。除了日圓創新低,最近還有個大新聞:日本GDP(名目)正式被德國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三,日本則掉到了第四。
事實上在1970左右德國GDP曾短暫超越日本,不過這更多的是因為馬克匯率的相對強勢。同樣的,這次被德國超越的短期原因其實是日圓的弱勢。以日圓計價的話,其實日本的GDP多年來一直是緩步上升的。當然,如果考量到兩國人口總數的差異,那麼德國的人均GDP是遠超日本的。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什麼觀點呢?
其實是有的,那就是,也許日本在控制通貨膨脹上,要比美、德等西方國家更加成功。
GDP計算的標準之一是「消費產品的價格」,也就是說,如果物價越高,GDP也就越高。舉例來說,農民生產一公斤米,如果市價是100元,那麼GDP就是100元,如果米價漲到200元,那麼GDP就是200元了。
德國和整個歐洲,自從俄烏戰爭導致能源價格飆漲引起通膨,這幾年一直在頭痛物價問題(義大利旅遊價格可以當作參考),物價上漲的側面效應就是名目GDP跟著膨脹。
剛去過日本的人應該都有感覺日本的物價和以前差不多沒什麼變化,或者說沒有感覺到日本物價上漲了。這也許也是日本和德國GDP此消彼長的原因之一。
另外必須注意的是,GDP不等於GNP,前者指的是「國內」的生產總額,但是像日本這樣有著大量技術輸出、海外投資的國家,除了國內的生產所得,還有在國外賺的錢,這些離岸收入也是會算進GNP裡面的。所以說,日本人創造的財富總額其實是高於國內生產總額的。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日本已經有了「去成長資本主義」的初步型態,GDP只有緩慢成長,但非常穩定,財富不會突然增加,但穩步前進沒有衰退。
生活在日本你不會發大財,日本社會也不追求發大財,但物價穩定,就業穩定,房價穩定,人民生活穩定,企業競爭力也穩定,樣樣穩定,領先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這件事也持續穩定地保持著。
日本經濟沒有蹦蹦跳跳一飛沖天的「活力」,但也絕不是一蹶不振躺著等死。
很多人以為,日本在9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之後,GDP一定也跟著大跌了吧?但事實上扣除了匯率對名目GDP的影響之後,三十年來日本的實質GDP雖然有起有落,長期來看都還算是緩步上升的,消停的是股市、房市等金錢遊戲的市場。製造業生產業方面,日本是一直維持著的。
———-
補充:我發現很多台灣人長期被那些鼓吹經濟數字等成長神話的(通常也傾中的)媒體洗腦,都不太認識真正的日本。
例如說,跟著中媒調侃Sony,說什麼遙想當年,橫掃全世界的Walkman、特麗霓虹電視、音響、手機、、如今安在?講得好像Sony(和其他日本知名企業)已經一隻腳踏進棺材,檣櫓灰飛煙滅。
事實上Sony 一直都在成長,最近連續多年獲利破兆日圓,年年創新高。
Sony已經華麗轉身,現在是娛樂服務供應商,賣ps5(的遊戲)賣到翻掉,賣電影賣到翻掉(像是蜘蛛人),賣相機和cmos(包括iPhone)賣到翻掉。音響家電手機這些成熟甚至過時產業的紅海市場,Sony早就獲利了結退出市場讓別人去玩了。
還有人說,現在去日本,街上商店裡全是中國製造,日本廠商都消失了。我就問:台積電有門市嗎?觀光客能買到聯發科什麼產品?台灣有幾萬家廠商都「看不見」,透明到了極點,那又怎樣呢?「愛用國貨、抵制X貨」這種民族主義經濟觀,應該可以算是十九世紀的思想了吧?
原文出處 Hao C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