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司以許許多多硬梆梆的數字來評量我們的工作價值時,我們會有何反應呢?是該告訴老闆,這數字並不代表任何意義,因為數字的背後有著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影響數字的高低呢?還是欣然接受數字,努力讓冷默的數字變成熱情的血汗呢?
天底下所有的競爭,沒有真正的公平,而有錢有勢、資源豐富只是在起跑點上稍微占了點優勢而已,真正決定最後成敗的是,決心以及那永不服輸的精神。
《魔球》述說的是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故事。初看到這個「魔」字時,以為是哪位球員有著「魔」一般的能力,例如:投魔球、打擊力超魔的……等,發跡的過程。其實不然,這個「魔」字,代表著「錢」,代表著化不能為可能,代表著小蝦米仍可變成大鯨魚,代表著創新的魔力。也許說到「錢」是市儈了點,但如何打破那市儈「錢」的魔力,卻是看本片最大的享受。
在奧克蘭運動家隊差點獲得世界冠軍之際,隊中幾員大將竟相繼被其他隊伍高價挖走,這是現實問題,不能說這些球員忘恩負義,運動員的生命並不長,如能趁自己身價非凡時,多撈幾何錢,何樂而不為呢?!但是,這對球隊來說,可是偌大的損失,該如何找人來遞補這些空缺,還真讓人傷腦筋。
當比恩(布萊德彼特飾)這位球隊經理與球隊管理階層開過無數場選秀會議而得不出任何結論後,他找來了一位耶魯大學專攻經濟學畢業的高材生彼得布蘭〈喬納西爾飾〉當他的助理,這位不懂大聯盟生態,只知統計分析的助理,如何利用數字在遴選球員上提供破天荒的意見呢?
當比恩接受了布蘭的數字,花了少少的錢,找來了幾位早已被球探唾棄的C咖球員時,不僅棒球界等著看笑話,甚至打了一場又一場的敗仗,毫無勝算可言,球隊更是沮喪到極點,因此四面八方傳來了很多質疑與謾罵聲。連敗的原因是什麼呢?是該歸咎於隊中無明星球員嗎?是球隊本就像一盤散沙嗎?是教練(菲利浦西摩霍夫曼飾)完全不理比恩的安排嗎?還是比恩那破除傳統的作法錯了呢?
對布蘭而言,他的出現顛覆了棒球傳統並產生了衝突。「這是很自然的反應,當有人提出新的方法時,老一輩的人通常都無法接受,特別當你反駁他們的方法是無效的時候,你可以理解他們在想,這個小鬼憑什麼用電腦告訴我如何分析一個球員?」希爾說。
比恩問布蘭:「當年我應該選擇進入職棒界,還是拿獎學金讀大學呢?」布蘭回答:「拿獎學金讀大學!」
人生無時無刻不在選擇,有的無關痛癢,有的卻是影響自己一輩子。當初每個人都盛讚比恩是個不可多得的棒球人才、更是少數上天賦與全才型能力的球員時,為了錢,為了那莫名的自我膨脹意識,進入了命運多舛的職棒界,但當他發展不如預期的發光發熱時,能說他的選擇錯了嗎?
時光並不能倒流,我們不能預想如果當初比恩念的是大學,今天的成就會是如何?但是我們看到了,今天比恩之所以能成為稱職又成就非凡的棒球經理,是因為他歷練過職棒的經驗,是因為他為自己開創了另一條人生道路。
終於,「魔」球來了,統計數字戰勝了傳統,連敗之後的連勝,才真的是讓人血脈噴張,當大家以為那只是巧合後,終於相信了統計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才相信一、二名的明星球並不能帶領球隊贏球,團隊合作才是獲勝的最大關鍵。
所以,在運動家隊打破紀錄連勝二十場之後,是不是獲得世界冠軍並不是那麼重要了,而是運動家為自己創造了無限可能。
長江後浪推前浪,創新並不是為了讓前浪死在沙灘上,只是希望前浪不要忽視後浪的潛力及價值,如果前浪與後浪能合作無間融合成一大浪,不是可創造出無限的力量嗎?!
最後與大家分享比恩說的話:「我不再為了錢,來左右我的人生!」這句話最是說入我心啊!你以為呢?
註:本片改編自美國著名作家麥可路易士同名真實事件小說 「魔球」,《柯波帝:冷血告白》班奈特米勒執導,布萊德彼特、菲利浦西摩霍夫曼主演。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