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李俊宏 醫師 : 「妄想」是「精神疾病」嗎 ? 20231004

其實,「妄想」本身在一般人是相當常見的現象。過去也做過好幾波的大型精神病理研究調查。

若是以教科書上提及「妄想是堅信不移的錯誤信念」,此一定義,約有1-3%的一般人具有符合與精神疾病發作等同嚴重(the same level)的妄想,而約有5-6%左右的一般人具有符合精神病理定義的妄想。

但,這不是「精神疾病」,要符合疾病的定義,還必須達到社會心理功能的減退或臨床上的顯著痛苦。而,這邊談的臨床上的顯著痛苦,則是臨床情境所具有的,自我調適機轉無法代償的。

而,這則牽涉到自我功能的評估。早期在談的妄想是否怪異(bizarre),不是做為閒暇之餘的談資,而是因為要評估其人我界線解組的狀態,要去評估其內在整合的能力。

以腦科學來講,這就牽涉到腦部自我檢測(self-monitoring)的連結是否完整,是否有病理變化,而導致這個個案在有妄想的情形下,無法透過這個機制來做調整,讓自我的思維世界與外在現實,不至於因為這個「堅信不移的錯誤信念」而受影響。

另外,在精神疾病的判斷上,還會有所謂的病程。

不然,現在政論節目這麼多,應該也有不少人有「堅信不移的錯誤信念」,豈不是每一位都得要來治療一下?

「信念」本來就是人生而為人,活下去很重要的動力。「謊言」,亦是如此,自我欺騙到了某個程度,就成了妄想。

我們經常需要一些假象來說服自己,讓自己繼續走下去,一點都不罕見。

至於,是否需要「治療」。

教學場域裡面,我常講,要弄清楚「治療的核心」是什麼?

「妄想」不是治療的核心,是「妄想造成的社會心理功能減損或顯著痛苦」,反而為了緩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需嘗試去理解妄想的內容與對其內在的意義,對於具有精神疾病的個案,藥物可以降低妄想的強度,但也必需注意藥物副作用是否影響到治療核心的復元;其他的精神病理相關症狀亦是如此。

至於「妄想的力量」,倒是作者為了吸睛的書名,與其說是「妄想」,不如說是「信念」的力量。

人的「信念」,事後甚至事前,看起來完全不理性或顯然有問題,但卻具有無比力量的例子比比皆是啊。

原文出處 李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