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米哈伊爾·馬爾科維奇·鮑羅廷 Михаи́л Ма́ркович Бороди́н

米哈伊爾·馬爾科維奇·鮑羅廷(俄語:Михаи́л Ма́ркович Бороди́н,1884年7月9日—1951年5月29日),俄羅斯猶太人,原名米哈伊爾·格魯申貝格(Михаил Грузенберг),黨內化名:Kirill,1923年至1927年期間的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及蘇聯駐中國廣州政府代表。是協助孫中山聯俄容共(「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人物。

生平簡表
1884年7月9日,鮑羅廷生於俄國拉脫維亞猶太人家庭。年輕時曾當碼頭工人,1903年加入俄國布爾什維克黨。1904年隨列寧到瑞士進行革命。1906年4月參加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後在英國倫敦活動。1907年春赴美國僑居波士頓並結婚,曾在芝加哥加入美國社會黨。

十月革命後1918年回俄國,在蘇俄外交人民委員會工作。1919年3月出席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之後以蘇俄紅十字會的名義到美國、墨西哥、英國、西班牙等地從事地下工作。在墨西哥期間化名為:Brantwein ,協助當地建立共產黨。並與印度共產黨羅易有來往。1920年,來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參加會議。1921年,赴土耳其,協助凱末爾抗英。1922年,遭英國緝捕歸案,約半年都在監獄裡。

1923年7月來華,先到奉天與張作霖會晤,繼到北京見加拉罕。後奉派到廣州,任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及蘇聯駐廣州政府全權代表。鮑羅廷獲孫中山任命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提出按蘇聯共產黨的模式改組國民黨的計劃。之後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顧問,為孫中山的得力助手。他的翻譯先後有張太雷、瞿秋白、傅大慶、楊明齋、李仲武、卜士奇、黃平、李瑞等。鮑羅廷作爲蘇聯代表,負責聯繫蘇聯政府派軍事顧問團及調撥金錢、武器支持黃埔軍校,他還多次到軍校介紹十月革命經驗和蘇聯紅軍的生活和政治工作。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時,鮑羅廷起草了《致蘇聯遺書》。

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鮑羅廷獲任為政治顧問。廖仲愷刺殺事發後,國民政府採鮑羅廷建議,由汪兆銘、許崇智、蔣中正組織特別委員會,宣布戒嚴並總攬軍政權力。1926年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最高顧問。1926年12月隨國民政府遷往武漢。鮑羅廷在武漢大力推動反英運動,指責「農民運動過火」。

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遭到國民黨南京政府通緝。6月17日,陳友仁正式通知鮑羅廷,武漢國民黨中央已解除他的職務。同年7月鮑羅廷離開武漢,10月經蒙古回蘇聯。之後曾任蘇維埃勞動人民委員、英文《莫斯科新聞》主編。1949年受美國記者安娜·路易絲·斯特朗間諜案牽連入獄,被指為蘇維埃政權的敵人,流放到西伯利亞。1951年5月29日,死於雅庫茨克附近的勞改營。生前著作「中國問題」未獲得出版。獲准出版的書籍為「共產黨國際」(英文)、列寧英譯本「左傾幼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