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TAIWAN

彌勒熊摘要:許雪姬【戰後初期臺灣人對未來前途的看法與具體行動】



前言部份:

許老師提到歷來戰後初期到228前臺灣人態度共有:臺灣獨立事件、半山主張回歸祖國、林獻堂聯省自治、臺共共合流四種單獨討論,但沒有將各項因素匯聚,她將利用日記、回憶錄、口述、檔案,並參考過去學者著作,分析臺灣的主張與行動。

四種行動之一:
有獨立企圖但無具體行動,雖然九天即告結束(重點在於被檢舉,才被國府知曉才引發辜等被捕),但此魅影(有想獨立法但無實際領導人)卻一直漂在臺灣天空,到228事件後國民黨對臺灣人的鎮壓,此魅影等於被臺灣人繼承,而使海內外臺獨思想竄生,應可視為此事件的後續影響下的成果。(意外的效過是辜振甫、許丙因在獄中反而倖免於228)

四種行動之二:
要以臺灣為中心提倡日華親善,重點在於日治時期一直高唱的自治要求,這種自治精神應大為發揚,尤其主張的林獻堂(日本貴族院議員)、藍家精(汪政權將領),之後將要面對漢奸的審判,當可藉由日華友好躲過一劫,但自治是非常敏感的字眼,是一種脫離中央控制的宣言,一旦有新合作對象可能立刻轉向,將導致分裂中國,因此並未實現過。

四種行動之三:
臺灣人醉心祖國派者,從反抗日本到民國建立,從不同的管道譬如:擔任通譯、去中國就學、經商、擔任佔領區官吏、加入當地組織…等等,於是在中日一連串戰爭對峙時,自然會以各種方式找到舞臺,以同盟會義勇隊方式貢獻己力,開羅宣言後祖國派人士當然更受鼓勵,投入國民黨中央直屬的臺灣黨部籌備、臺灣黨部,提前為「光復」臺灣做準備,而如此形勢比人強的態勢,更在之後原本的獨立派、高度自治派,也紛紛加入歡迎祖國之隊伍後,達到高潮。

四種行動之四:
而與前三種思想不同的左派人士,原臺共與新中共份子,也在自身實力不強下,行動與組織都有限的情況下,也有委身國民黨組織內,但在228事件前,都還是少數,作用相對不大,人數可能只有70上下,因此,也就不了了之。

結論:
文章最後提到,儘管臺灣人有多種的想法,但若不與盟國、中國相同,幾乎是無法實現的,許老師也感嘆此種百年生死由他人的現實,寫真了臺灣人的命運前途。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