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沒裝cable電視的我,今天才看到…。呵呵!加油啊!蔡導…。
家裡沒裝cable電視的我,今天才看到…。呵呵!加油啊!蔡導…。
原文出處: http://www.taiwan123.com.tw/song/movie/movie23.htm
出品:2000
導演:楊德昌
演員:蕭淑慎、張揚洋 、金燕玲 、李凱莉、吳念真、唐如韞等人
評介:小秋
導演楊德昌是台灣新電影的重要旗手﹐也是屢奪國際大獎的世界知名大導。他的早期作品以冷靜內省的筆觸、寫實的風格﹐展現了現代都市中的生活。在他時而冷靜時而聒噪的風格下﹐他的電影始終流露一種人文的關懷。 1983年創作其第一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以複雜的敘事結構,討論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議題及轉型後的都會空間對人的影響,引起諸多討論。1985年拍攝《青梅竹馬》,探討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男女心理。1986年拍攝《恐怖份子》,以其特殊的敘事風格,及對現代都市中人們深刻的觀察,獲得國際許多獎項的肯定。1991年所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引起廣大的討論,楊德昌更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電影獎的最佳外國導演。
2000年的《一一》,承續以往擅長的多條敘述線、理性思辯的敘述風格,深刻檢視當代的台北都會,更為他奪得至高榮譽的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成為享譽國際的重要導演。《一一》更是一部可以總結他過去作品裡大部分關心的主題,以及在形式手法上最趨成熟的一部傑作。在《一一》中﹐楊德昌貫徹其早期作品的冷靜筆觸與寫實風格﹐揉合了他近年作品的幽默感﹐在藝術成就上大豐收﹐是他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後又一成績非凡的代表作。《一一》的故事在楊德昌腦中醞釀了15年之久才付出諸實現,寫實的台北生活下又不失浪漫的理想主義,很容易獲得在城市生活的人共鳴。電影結構嚴密,情節豐富,又條理分明。父親 NJ 在人生與感情上的猶豫和抉擇,寫得尤其感人。不管是那一國出品,或是誰導演的電影,似乎總會從這樣的文本發現許多偶遇 與巧合。於是,你不會意外,在這麼多生活的不順中,NJ卻能巧遇了他學生時期初戀情人(柯素雲飾)。楊導巧妙的將他們在日本的這段重逢,嵌進NJ女兒在台灣所面臨的初戀,交插敘事的兩條軸線,陰影中是如宿命般註定又甜又苦的 滋味;而追憶似水年華之後其實是深深的無奈。人生很多事都不可能再回頭,就算再回頭,繞了一圈可能還是同樣的結果。
按導演所言﹐「一一」有「每一個」的意思﹐也是「從新開始」的意思﹔從這兩個注腳﹐可推知這部片的意旨﹐是導演從一個現代都市的中產階級庭中「每一個」成員的故事﹐探討都市人一生在不同階段所面對的困惑與危機﹔到最後﹐導演藉著多個劇中人道出了「事情沒那麼復雜」之語﹐暗示一切大可「從新開始」。
但其實《一一》是很復雜的。她的復雜是因為導演要把這一個以家庭作中心﹐把每一個家庭成員各自的一段故事互相穿插和連系起來﹐然後從當中他們所得到的訊息帶給我們。這是一個關係到生活和人生的自我發現與追尋﹐而導演所想說的「一一」﹐就是一個我們原來已經復雜化了的簡單概念。從始至終﹐這几個家庭成員都沒有實際的解決到自己的問題。他們都只能從嘗試解決的過程當中﹐領略到一點一滴的滋味。這是因為我們都知道﹐有些東西是逃避不了的。縱使母親對自己的存在價值產生了疑問﹐縱使她認為上山靜心修養會得到一些啟發﹐然而到最後﹐她始於發現﹐問題依然未能解決﹐上了山和在家裏所遇到的其實沒有兩樣﹐只是角色身份換轉罷了。父親是一家電腦公司的經理﹐而他和初戀情人在日本相遇的那段時間﹐他很想找尋當初戀愛時的滋味﹐重拾那段可愛的時光﹐從頭再過新生活。但那怕只是過眼云煙﹐現實終歸現實﹐回台後問題依然存在。這是定理。只一面想著「如果可以從頭再來」是不能確實的去面對問題。不斷的逃避﹐只會把事情弄得更復雜。人生不斷累積了多年的經歷﹐有時候會被眼前的事物蒙蔽了﹐因為想得到解決﹐而不知不覺找著一些藉口來說服自己﹐然後到最後﹐自己也只不過是逃避﹐把事情復雜化﹐解決不了。
至於婷婷和洋洋﹐他們都是在成長的階段﹐他們的求知欲比起成年人強。他們對人生的經歷尚淺﹐未知道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婷婷很乖很單純﹐會為自己一時間忘了倒垃圾而害婆婆昏迷的事而自責內疚。看到隔鄰的女孩子過著甜蜜的生活﹐令她對戀愛充滿憧憬。然而當她真正去嘗試戀愛的時候﹐發現原來並不是如她所想像的美。原來她要面對朋友和戀人之間的道義掙扎﹐原來她要面對失去了的苦澀﹐原來她要面對的事實是如此預計和控制不了。最後她向婆婆訴苦﹐她不知道為何這個世界會和她所想的完全不一樣。而當她提出了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她或許已經向著長大成人的方向跨進了一步﹐她開始領略到人生一點點應有的味道。
我一直認為洋洋的角色在片中擁有著最「簡單」概念的人。因為他是一個未懂人情世故的小孩﹐而他所提出的是如此費解﹐但卻是成年人未想過的種種疑問。在他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直接和單純。對女孩子和老師的報復﹐對解決「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背面」的執著﹐對游泳的興趣和好奇﹐都是想到就做﹐沒有什麼顧忌。我們從他的經歷中看到的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面對問題的態度。因為洋洋一直都很清楚自己遇到的是什麼問題﹐他會認定自己應要面對的事情﹐繼而直接而單純的用一些令人啞然的方法去處理‥‥‥可是﹐為何我們會覺得啞然﹐而洋洋卻認為是理所當然?當成年人正在為自己的煩惱找尋藉口去解決方法的時候﹐我們忘了當初最基本的態度。這是只有在天真無邪的小孩中才能找到的生氣。還記得末段洋洋向婆婆說的一翻話﹐當中他說了一句「我也老了」。因為年紀大了才會發現身邊有很多煩惱被纏繞著﹐而洋洋也自以為他也像成年人一樣﹐遇到了很多問題﹐對身邊很多東西都有好奇﹐可是他很清楚怎樣去處理。他不會過問婆婆究竟去了哪裏﹐因為他知道將來一定會知道答案﹐因為他知道將來會和婆婆去同一個地方。所以他不打算再問﹐安然面對。
其實,到最後,劇中人都在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方向。我所指的方向並不是什麼積極和希望﹐而是我們不應去把事情復雜化的態度﹐用那種所謂平常的心態﹐去面對生命中的灰塵﹐只因簡單化可能更容易看透當中的問題所在。這是一個原來我們小時候已經擁有的最基本最簡單的生活原則。
導演在片中沒有把所有事情完滿的解決﹐也沒有刻意的悲劇化﹐他只是把這一家人﹐包括他們身邊的親朋和同事﹐所遇到的問題和面對方式描述出來﹐餘下來的就是讓我們各自去理解、體會和感受他們的故事。還記得影片開始時是一個應該喜氣洋洋的婚禮﹐可是大家都好像心事重重﹐醞釀著一些不愉快的家庭糾紛﹔而影片尾段
原文出處:http://www.bighead.cn/?p=65
只是一百七十三分鐘而已,可是在片尾淡淡的曲子和緩緩的字幕慢慢流淌的時候,我卻好像什麼樣的生活,都在這三個小時裡過完了。
這是一部非常柔軟的電影。也許接下來我會因為感動而語無倫次。
這是四年前的電影。但是如果我那時候便看了,注定是看不懂的。而現下,我吃驚而悲傷地看到很多自己在裡面。這種感覺,像極了阿弟看到外甥洋洋為他的后腦勺拍的照片一樣──“你自己看不到,所以我拍給你看”。
一、阻滯
簡南俊在家中翻了半天,突然問自己︰“咦,我回來究竟是要拿什麼?”
他的老同學從電梯上下來,又跟他一起上去,門關上的霎那︰“咦,我下來是要干什麼?”
也許是只有在人生被突然事件阻滯的時候,人們才會停下來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衡量自己最初的目標和現下的處境。
簡南俊的阻滯源自生意上的不順。道統的他與急速膨脹的商業文化格格不入,一次與初戀情人的重逢又使他經歷了艱難的掙扎。當初因為難以委屈自己的追求去符合愛人的期望,他離開了她,而多年以後他卻悲哀地發現,自己現下的生存狀況正是當年的初戀情人所希望的。如果終究是要這樣,如果人生可以有第二次,為什麼還要分開?
可是當他對她說“我從沒有愛過另外一個人”的時候,他已經沒有選擇的可能。
簡妻的阻滯源自對植物人母親的傾訴。她發現,她每天跟母親講的都一模一樣。早上做什麼,下午做什麼,晚上又做什麼,幾分鐘就講完了。“我怎么只有這么少。我覺得我好像白活了。我每天像個傻子一樣,我每天在干什麼啊?”
于是她選擇了入山修佛。可是除了被僧人們要走支票和每天聽同樣的說教,回到家之后的她發現,沒有什麼兩樣。不過她開始覺得,這一大堆,真的是沒有那么複雜。
沒有入山的簡也一樣明白了。他告訴她,“你不在的時候,我有個機會去過了,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本來以為,我再活一次的話,也許會有什麼不一樣。結果……還是差不多,沒什麼不同。只是突然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的沒那個必要,真的沒那個必要。”
二、愛情
婷婷的第一次戀愛是悲劇的。像許多別的失戀一樣,第一封情書,第一次牽手,第一次接吻,直到第一次分手。她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世界不像她想像的公平。
但是背叛她的胖子才是最悲劇的。就連他說那么美的話,聽起來都好像悲劇──
沒有一朵雲,沒有一棵樹,是不美麗的。”
唯一死去的是那個一直說對不起,卻與學生和學生的母親都有染的大提琴老師。他就死在胖子手下。
阿弟的婚姻則自始至終都在兩個女人的打鬧中延續。只是生活在不停掙錢和虧損中的阿弟,竟然會在自己初生孩子犯困的錄像前泣不成聲。
父親和女兒,分別在東京和台北,同時牽起了初戀情人的手。
日本商人對簡南俊的初戀女友說,你是他的Music。
三、老去
簡南俊不到十歲的小兒子洋洋鮮活了一整部電影。
他是一個瘦小寡言的小男生,但是充滿著生命最本真、最新鮮的活力。
他的出場同樣充滿了挫敗──總是有女生無緣無故欺負他、教導主任硬要說他的氣球是安全套。但他總是給人以希望,任何給他以打擊的,他總是能夠予以還擊。他的行動直接、有效、目標明確。當他開始對一個總是欺負他的高個女生產生好感時,因為她的愛游泳,便開始在洗澡間練習憋氣,最後勇敢地跳進我們一度以為已經把他吞沒的游泳池。
但行動是尋找人生意義的辦法嗎?人到中年的簡南俊的困惑不正是來自于他當初率意的行動嗎?
一剎那,洋洋給我們以希望──他爬出了我們都以為淹沒了他的游泳池,濕漉漉地回到家;但是瞬間,他又使我們懷疑──在影片的最後,終于肯對婆婆說話的洋洋,卻是在婆婆的靈前敘說︰“我好想你。尤其是當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覺得……我也老了。”
也許生活不斷製造的困境,最終會悲哀地消耗這股天然的生命力。
四、模式
我在廈門生活了五年,這裡夾雜的閩南話,人們互動的模式,我是熟悉的。然而我沒有想到過,閩南話也可以用這樣的模式表達情感。
另外,此片之中,楊德昌使用的是一種立體的、有好多事情同時發生的敘事架構。為了做到這樣的層次感,他仍舊使用杜篤之錄音。我們可以從聲音裡聽到方向、時間先后、人物遠近等等很細微的關係。雖然我沒有可以與之配合的好的設備,但是竟然也能享受一些。
整個故事是淡淡的陰郁。楊德昌不無憂傷地告訴我們人們的困惑,關於人生,關於愛情,關於道統,關於道德。然而事實上鏡頭背后的他也是困惑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什麼是福祉,怎樣才能得到福祉,得到的真是福祉嗎?
一切都沒有答案,就像 Bob dylan 唱的那般︰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Hwo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my friend,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原文出處:http://hk.geocities.com/dream_italy/film6.htm
楊德昌的電影<一一>的中心思想正如其戲名所言,是讓一切化繁為簡。從片首繁忙熬鬧的婚禮開始故事直至片末樸實簡約的葬禮告終,這樣煞有介事大概已經表明其意。
本片故事是以一個家庭中不同年齡性別身份的幾個人作主角的,但談到當中最與別不同的當然首推年紀最小的洋洋。洋洋在戲中做著各樣其他人難以理解的事情,譬如要把蚊子攝下,穿著衣服跳下游泳池及用相機拍下不同人的背面等等。只是,這些令大多數人難以理解的行徑不就是基於任何人都知道,最純粹易明的理由嗎?反而縱觀這個家庭的各位大人們,做的事情又是否有所謂的意義存在呢?爸爸步入中年重遇初戀情人心中泛起了不小的漣漪,卻從來未足以捲起可以推翻一切的波浪,於是東京之旅只是一段為遺憾添上遺憾的章節。
媽媽一天仿似突然想起什麼事一樣晴天霹靂地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是乏味的重複,然後上山靜修過後又是選擇回到俗世,過回可以預期的舊生活。姊姊看見好友談戀愛自己也想拍起拖來,卻不知道戀愛是有喜有悲更需要有來有往,最後什麼亦只有一個人默默承受。還有那對由相親相愛到共諧連理到大吵大鬧到生離死別的舅父舅母,通過了試練也重拾了舊好……
怎麼一切到最後也只是回復舊觀,只有洋洋好像已經長大了,只有他看清一切世情,見證著大人們沿地踏步,庸人自擾。活在現代化的資本主羲社會(無論臺北抑或香港),我們已經把所有東西複雜化,我們擁有的愈多,便愈難被滿足,都市人的悲哀亦莫過於不明“一一”這個道理。
除了故事本身外,<一一>的敘事技巧及電影語言亦偏向樸實無華。楊導演雖然採取多線式故事,但是時間上是完全順敘的,而且眾多人物的故事也處理得井然有序,有條不紊,較為特別的只是父親東京之旅與女兒的情竇初開並行處理,互相襯托,除此之外,導演只是純粹將這家人的故事娓娓道來而已。在電影語言方面,本片沒有半點賣弄鏡頭的地方,很多時只是以一個個恰到好處的長鏡頭交代劇情,平實卻流麗,讓攝影機充當觀眾的眼睛。
而本片色調及晝面構圖方面亦秉承全片的“一一”格調,但是必須一提的還是總愛望窗的主角們眼中的窗外景色,這些光景似乎都在表達主角們的心情,例如父親眼中五光十色的東京及婆婆眼中的淡雅田園景色,這大概是導演少有的刻意經營。有理由相信本片質樸寫實的敘事技巧及電影語言是有意與本片化繁為簡的 “一一”精神連成一線,但反而更見楊導演的大師風範,難怪他亦在康城影展奪得最佳導演。
本片是筆者認為近年最佳的亞洲電影之一,更加值得一看再看,可惜更是可悲的是,記得以前在戲院欣賞本片時並沒有這次重看般震憾及感觸,雖然不想承涊,但也許像片末的洋洋一樣,我也已經老了。
(版權屬原著作權人所有)謝謝!
導演岩井俊二為《一 一》所剪之日本版預告欣賞:
法國版之《一一》預告欣賞:
導演:楊德昌
演員:吳念真、金燕玲、張洋洋、李凱莉、蕭淑慎、唐如韞…等人。
上映日期:2000
我由日本所買回來之DVD封面與封底及介紹:
《一 一》之獲獎記錄:
第53屆坎城影展 最佳導演獎。
2001年 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2001年 紐約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劇情簡介:
由「楊德昌」所主導的大片「一一」在坎城贏得【最佳導演】的高度殊榮,這是他繼1996年四年前以「麻將」一片獲頒艾佛瑞鮑爾榮譽獎之後的最新代表作!
本片以台北為主題,以他對台北的熟悉,拍出從平淡瑣碎的家庭,轉為注視於一個中年男子所要面臨的事業和家庭的轉變,在一場婚禮上面,妻子的母親突 然的中風,還有初戀情人又再走進他細膩的感情中,使的原本的生活,從平淡無奇,進而濺起一波波浪花,是部充滿著對於現今經濟考量和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冷暖的故事!
導演簡介:楊德昌 Edward Yang。
原文出處:http://movie.cca.gov.tw/PEOPLE/people_inside.asp?rowid=48&id=1
1947年出生於上海,1949年舉家遷至台灣。1967年自交大控制工程學系畢業,1972年赴美佛羅里達州利大學修習電腦碩士,在南加大學習研究電影一年,並在美國擔任電機工程師七年。1981年回到台灣,與詹宏志、余為彥、徐克等人參與獨立製作《一九0五年的冬天》,擔任編劇及演員,此片後來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隨後參加張艾嘉製作的台視節目「十一個女人」系列劇集,導演其中《浮萍》上、下集,頗受好評。1982年,被中影啟用為導演,與柯一正、張毅、陶德辰合拍《光陰的故事》(楊德昌導演其中《指望》一段),由於本片在各方面的創新嘗試,被公認為「台灣新電影」的濫觴,而本片的好成績也使得四位年輕導演有機會繼續拍攝電影。
1983年創作其第一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以複雜的敘事結構,討論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議題及轉型後的都會空間對人的影響,引起諸多討論。1985年拍攝《青梅竹馬》,探討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男女心理。1986年拍攝《恐怖份子》,以其特殊的敘事風格,及對現代都市中人們深刻的觀察,獲得國際許多獎項的肯定。1991年所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引起廣大的討論,楊德昌更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電影獎的最佳外國導演。1994年的《獨立時代》獲得第三十一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1996年拍攝《麻將》,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特別獎。2000年的《一一》,承續以往擅長的多條敘述線、理性思辯的敘述風格,深刻檢視當代的台北都會,更為他奪得至高榮譽的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成為享譽國際的重要導演。2001年偕同夫人彭鎧立進入網路領域,於10月24日成立miluku.com網站,經營網路動畫。
楊德昌與侯孝賢同為八0年代「台灣新電影」時期的主將,兩人風格迥異,但卻一直互相砥礪互相扶持,1985年的《青梅竹馬》就是由侯孝賢資助楊德昌,並擔任片中男主角,兩人惺惺相惜的革命情誼可見一斑。至今,兩人皆以其各自的電影成就,同為受到國際肯定的台灣導演,為「台灣新電影」寫下傳奇的一頁。
◆作品年表-導演作品:
1982-《光陰的故事》第二段『期待』In Our Time。
1983-《海灘的一天》That Day on The Beach。
1985-《青梅竹馬》(與朱天文、侯孝賢合作)Taipei Story。
1986-《恐怖份子》(與小野合作)The Terrorizers。
1991-《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 Summer Day。
1994-《獨立時代》(與閻鴻亞合作)A Confucian Confusion。
1996-《麻將》Mahjong。
2000-《一一》A One and a Two。
《一 一 A One And A Two》之劇照欣賞:
《一 一 A One And A Two》之其它版本海報或DVD封面:
原文出處: 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8380.html
吸引人踏入戲院有諸多誘因,對我來說,對味的音樂是一大動機。
也因此,Half Nelson讓我心甘情願地掏錢買票,不是它壓倒性的Raving Reviews,而是整部電影引用了超過十首Broken Social Scene的歌曲。連Kevin Drew與Brendan Canning合組的前身樂隊K.C. Accidental都在引用之列。使人不禁好奇,Half Nelson到底是怎樣一部作品,讓Broken Social Scene的成員看完試片之後,願意慷慨地出借音樂。
對於導演/編劇夫妻檔Ryan Fleck與Anna Boden來說,Broken Social Scene的音樂看似輕盈律動,卻蘊含了豐富的情緒層次,是搭配影像的最佳選擇。為了說服他們,兩人親往多倫多拜訪。雙方相談甚歡,一拍即合。Broken Social Scene不但決定在表演的攤位上販售電影海報,更在雜誌訪談裡幫忙打片。除了原聲帶收錄的Stars and Sons、Da Da Da Da與Shampoo Suicide,電影中大部分的配樂均來自以演奏曲為主的首張專輯Feel Good Lost。從這一點,我們或能嗅出Half Nelson的劇情況味。
這是一部標準的低成本獨立電影。低成本不意味著品質拙劣,而是在缺乏特效加持與巨星奧援的情況下,藉由優秀的劇本,產出動人的故事。深刻的角色鋪陳與情節刻畫,不與現實社會脫節的發問能力,勇指核心。不避諱政治正確或不正確,演員的表演具高度爆發力。所有好的獨立電影該有的元素,Half Nelson幾乎無一不漏,更別提Broken Social Scene的音樂是如何與影像扣成了緊緊相連的整體。
由樂隊的加拿大同鄉Ryan Gosling飾演的國中老師Dan,在布魯克林的破落社區中教授歷史。他孤獨地住在永遠骯髒的公寓裡,只有常常挨餓的貓陪伴著。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格,老師自不例外。Dan定期吸食著古柯鹼,毒品助他從糟糕的現實生活中暫時逃逸。某個放學日後,他於女廁用藥,卻被班上學生Drey逮個正著,發現老師滿眼紅腫的窘態。
這是一段極不對等的關係,白人老師與黑人學生,權力落差是如此巨大。當觀眾好奇著Drey是否向上提告,毀了Dan的前途時,兩人卻意外發展出一段超乎預期的友誼。原來,兩人各別的人生都面臨了問題。Dan希望Drey遠離毒販,別步上自己後塵,Drey則希望Dan別再沈溺於毒品,將心思放回課堂上。電影利用了老師與學生、父母與小孩、毒販與毒蟲的關係,探討了權力的失序與平衡。跨越了性別、階級、年紀與種族的疆界,Dan與Drey在某種程度上分享了相似的痛苦,他們也同時教導著對方,那些課堂上學不到的事。
利用手持攝影機的搖晃視點,導演精確地捕捉了布魯克林貧窮社區的荒蕪與無助,幾個場景更是我每日搭乘地鐵的必經之處。此外,將六零年代的民權運動帶入隨堂討論,穿插了歷史影像,也讓這部觸碰了種族議題的電影,不會流於形式上的安慰,而是真能激發思考的觸媒。開放式的結局讓人回味再三,坐在沙發上的兩人從此超越了師生關係,成為對方生命中重要的個體。
當然,能在戲院聽到Leslie Feist所唱的Lover’s Spit,對Half Nelson來說,永遠都是另一個加分。
片型:喜劇。
演員:【絕地戰警】馬丁勞倫斯、【玩具總動員】提姆艾倫、【變臉】約翰屈伏塔。
台灣上映日期:2007年4月6日。
劇情介紹:
提姆艾倫、馬丁勞倫斯、約翰屈伏塔飾演一群邁入中年危機的都會熟男,整天被工作、家庭壓的喘不過氣來。為了突破一成不變的生活,因此,四個人決定騎著哈雷展開一場西部探險之旅。沿途他們遇到【熱火黑幫】,更驚險刺激的體驗即將考驗他們的心臟負荷力,而這幾個習慣都市生活,缺乏野外應變能力的男人,在意外不斷的旅途過程中更是引爆一連串的笑料。
英文官方網站: http://wildhogs.movies.go.com/
以下為MSN用之小ICON及劇照(均由官方網站下載,版權為其所有。)
由爾冬陞執導、陳可辛監製的2007年華語鉅片【門徒】,從2月13日在大陸以及香港上映以後,廣受影迷的熱烈好評,而電影票房更是開出亮眼成績,單單是2月13日晚上上映兩個場次,大陸已經累積到400萬人民幣票房,而2月14日單日累積就超過1000萬人民幣票房;香港票房成績也不遑多讓,2月14日情人節當天達到188萬港幣票房,香港兩天票房累積已經超過300萬港幣,榮登香港票房冠軍。
這樣的票房數字讓片商感到很興奮,也預期【門徒】在過年期間會累積到更好的票房,遠高於其他賀歲片。又因為電影內容血淋淋真實披露毒品的一切、帶領影迷一窺毒品世界中不欲人知的真相,所以許多的台灣影迷也很關心【門徒】在台灣上映的時間,都紛紛表示能希望早日看到本片。
【門徒】電影內容所涉及的毒品題材皆是經過爾冬陞導演長時間收集資料所得,他個人想要藉此片描述製毒和販毒的流程和經過以外,也更想表達出人性的脆弱和空虛,當然導演也希望大家都能過著充實的生活,才不致於走到吸毒的深淵。而劉德華在片中飾演心思慎密的大毒梟昆哥,由於身體微恙而萌生引退之意,因此有意由吳彥祖飾演的阿力接替其位,並且向阿力娓娓道出毒品經營的秘密,只是阿力越接近毒品世界的真相,越感到迷失,甚至開始分辨不出真實世界的真與假…。
古天樂和張靜初在劇中則是飾演一對夫妻,本來只有古天樂吸毒,但是張靜初為了跟古天樂證明人是可以用意志力戒毒的,因此自己也開始吸毒,但最後卻戒不掉了。
【門徒】則預定在3月16日在台灣上映,喜愛的影迷們千萬不可錯過!
還記得在二○○二年間,無意間在報紙上讀到一篇關於漸凍人陳宏先生的報導,文中談到這位原本活動力很強的攝影記者,晚年因得此絕症而全身癱瘓,雖然他全身上下只剩下視覺、聽覺與臉部神經,卻依舊努力不懈地以「眨眼皮」的方式來寫作;當他聽到醫生告訴他,得到這種疾病的機率很低時,他竟有「飄飄然的幸運感」,他甚至滿懷感激地寫下:「還擁有半杯水(可喝),怎不讓人心滿意足呢?」像他如此一般對生命滿懷感激與幽默感的人,就算是只剩下最後一口氣,他也會想辦法為周遭的人帶來快樂,想辦法證明:「活著,就應有所做為,而非奄奄待斃!」
每當我看到世界上存在這樣的人時,總是感到欣喜無比,他們的人生是如此精采!不畏一切地「活著」!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出盡興滋味的生命態度,總能使一切障礙迎刃而解。如果心靈真有重量,我相信,他們的心靈輕盈地可以掙脫肉體的束縛、現實的羈絆,自由自在地展翅飛翔!觀賞【39磅的愛】,就帶給我如此美好的感覺!
年僅一歲的阿米被柯醫生判定活不過六歲,只因他羅患了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在母愛的呵護與友人的支持之下,他不但已活過了三十四個年頭,更以他全身上下唯一能動的左手手指,創造了一部生動無比的動畫影片;在這部動畫裡,他化身為一隻笨拙害羞的小鳥,為了贏得佳人的芳心,牠決定攀上喜馬拉雅山的頂峰,為她取下天上的月亮。而現實人生裡,他也為自己立下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從以色列前往美國,尋找當年宣判他死刑的柯大夫,並實踐他畢生的夢想,騎著哈雷機車橫跨美洲大陸!
影片的精采處由此展開。當阿米向所有人宣告他的心願時,長輩立刻跳出來反對他的決定,連一向對他的需求百依百順的母親也斬釘截鐵地拒絕,我們看到阿米面對親人排山倒海的反對聲,他們以愛他為理由,以他的殘疾為理由,否定他也有追求夢想的自由,在那一刻,他失去了笑容,呆滯的眼神如同向觀者尋找答案:「我究竟要過著被這個臭皮囊囚禁的一生,還是丟下一切似是而非的束縛,展翅高飛?」我們以為阿米的冒險故事就此打住,自此以後,他只能在動畫的創作天地裡尋求安慰,然而,一輛在荒蕪的美洲大陸上緩緩前行的旅行掛車,卻告訴我們,阿米已踏上他的夢想之旅。
不過,由動畫裡的幻想世界走入真實世界時,阿米每一個步履都不再是「一個按鍵就搞定一切」那麼簡單!雖然關鍵時刻,或有友人伸出援手,或有家人隨行,他的人生考驗卻才開始!大多數時刻裡,他不但得獨自面對死神的威脅,還得幫垂頭喪志的旅伴們重拾信心,旅行越到盡頭,他的表現越是出色,甚至成為這趟旅行裡唯一不變的堅持者。導演以阿米的動畫與現實人生彼此交錯、卻又互相呼應的方式,娓娓道來阿米的這段旅程,從幻想到真實的過程,不僅真誠、自然,也顯得格外扣人心弦。
人們習慣找尋一大堆藉口,來逃避自己懦弱無能的事實!體重只有39磅的阿米,卻以他的人生故事來告訴世人:我的重量雖然微不足道,但是,一顆真誠無畏的心,卻能化腐朽為神奇!他的認真生活,堅持理想,不但讓自己的生命散發出動人的光彩,也給了我們快樂與堅持信念的勇氣。我誠懇地將本片推薦給所有被狗屎人生與垃圾新聞搞得生活烏煙瘴氣的社會人士與學子,你絕對可以從本片裡感受「活著」,就有希望,就是奇蹟!
終於等到這部期待已久的【心靈印記】了!由我最喜愛的伊朗導演──馬克馬巴夫以印度為背景而拍攝的影像旅遊筆記裡,使我回憶起八年前、隻身前往印度旅遊一個半月的種種遭遇。
這段旅途中所遇到的人事物徹底顛覆了我的生活慣性,我成了一個沒有時間感的素食主義者,在充斥著屎尿骨灰死屍與漱口水的恆河裡沐浴,在月台上癡癡地等待著不知何時抵達的火車,一路扛著二十多公斤孝心石旅行的南韓學生,認定「所有印度男子都是恐怖份子」、以致於三十歲仍小姑獨處的內衣公司女老闆;身為左撇子的我,迫於現實,學會了以右手手指捏出飯團的形狀來進食,並在婚禮儀式上讓印度女子以「漢娜」在我的手掌上描繪出美麗的「曼海蒂」,她們告訴我:「在印度婚禮上沒有『曼海蒂』,就無法舉行婚禮。花朵代表新娘會多子多福,孔雀象徵美麗、荷花代表富貴,而揚起鼻子的大象則代表好運連連闔家興旺。」我穿上訂做的印度紗麗,在有「聖城」之稱的「瓦拉娜西」裡漫步,在恆河河畔目睹了印度式喪禮,熊熊大火燃燒著以白布裹的屍體,濃煙密佈的天空,使得原本就陽光罕見的聖城更加陰暗,印度人卻給這個城市取了個別名,喚它「光之城」。
馬克馬巴夫的【心靈印記】裡,也出現這些我曾經歷過的場景:一對男女苦候始終不到的火車,在黃土飛揚的印度大陸上巧遇遊牧民族,並舉行了一場傳統的印度婚禮,瓦拉娜西的死亡儀式以及恆河畔的生活百態……;這些場景都是似曾相識,然而,除了這些國家地理頻道裡慣見的旅遊報導以外,難能可貴的是,馬克馬巴夫總能以獨特的視點、幽默諷刺的語言,與奇幻的影像風格,為觀者描繪出一個包容萬象、處處令人驚喜,卻也處處充滿矛頓的印度,這使得【心靈印記】跳脫了走馬看花的旅遊報導層次,成為一部妙趣橫生的寓言電影。
在這個印度神祇多如繁星的大陸上,無家可歸的老人被狂熱自私的群眾逼使成施展奇蹟的聖人,為得是延續這塊土地上千古不移的神話,也因他是貧民賴以為生的衣食父母;諸神環繞的印度妓女,為了賺取更多的美金,不惜將自己的身體做為無神論者的桌子;在這個甘地愛窮人的國度裡,連死神都眷顧富人,只因富人有錢買足夠的柴火來進行火葬;為了尋找聖人,千里迢迢來到印度的女子,卻因這趟朝聖之旅而踩死無數隻無辜的螞蟻;為愛走天涯的無神論者,期望在這趟印度之旅中體驗愛與充實,卻只感受到更多的幻滅與虛無;不相信奇蹟的記者,卻得仰賴報導「奇蹟」維生……;如此這般的寓言體敘事風格,在【心靈印記】裡處處皆是。
雖然【心靈印記】充滿了有神論無神論、美與醜、真理與虛幻、精神與肉體等大哉問哲學議題,我卻不曾片刻感到令人昏昏欲睡的枯燥,相反的,一連串經由巧思設計的影像風格與場景調度,使這趟印度之旅中的每段故事,以及接連上場說故事的每位人物,都能在觀者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介紹男女主角上場的那段開場戲裡,女子以手套遮眼,撐著陽傘,靜坐在椅上;男子站著她身後,頭戴耳機聽音樂,孩子們以石頭圈起兩人的影子;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對準備臥軌殉情的情侶,到頭來卻發現這對男女在等候火車,而觀者只聽到風呼嘯而過的聲音,隨之,男女已坐在車上。而不少場景的一開始,我們都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如新聞記者的那段;又或者是,一開始以遠鏡頭約略補捉這段故事的主角,隨之讓他完全以畫外音出現;如此出乎尋常的表現方式,反而讓故事更具魅力,觀者幾乎得集中精力、豎起耳朵來看、來聽完每一段故事,並且鉅細靡遺地補捉每個影像帶來的訊息。
雖然導演說故事的方式,與我們習以為常的好萊塢風格大相逕庭,但是,卻也正因為如此不同,【心靈印記】這部電影才有「被看」的價值,這部電影才得以散發出如此非比尋常的魅力。透過一幕幕光怪陸離的印度眾生像,一段段充滿哲理的激辯,【心靈印記】顯現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印度,一個在永無休止的生死輪迴中受苦受難、卻始終面帶微笑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