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美國怪談:鬼殺人An American Haunting-觀後感2006.08.01

既然電影的內容,標榜是改編自美國司法史上,唯一一件官方承認的鬼殺人事件,聳動的標題,已經夠力量來吸引像我這種恐怖片喜好者進場欣賞了。不過,也因為如此,自然也要能經得起影迷們最高標準的嚴格檢視。尤其,官方宣傳資料中有拍攝影片當時的無名火事件及台灣片商的電腦事件(電腦自動打開網際網路瀏覽器,連結上鬼殺人官方網站,不停重複播放電影預告片,而且關不掉。)更增添電影未觀之前不少的驚悚度。

電影的故事來源是所謂美國人盡皆知的:貝爾女巫殺人事件。敘述在美國田納西州紅河鎮的貝爾一家人於1818年到1821年之間,遭到惡靈糾纏的恐怖過程。而一直到1998年,才由一份從未曝光過的手札,揭開真相。

這邊我無意於事件真實性上,置啄一字,僅以藝術的角度與大家研究電影呈現手法的優劣。 

首先,我非常同意攝影在畫面精緻度與拍攝角度及場景設計上開發新視野的用心與經營(尤其在19世紀時,其整體的色調控制得宜,的確相當傑出,讓其氛圍提煉出一種非常高的說服力),而電影開始進入惡魔入侵貝爾一家之後,第一段的跟拍與環拍的確達成製造相當驚恐氣氛的效果(而且彩色、黑白、負片交互的切換,也讓畫面增加超現實與恐怖感;不過,第二段第三段的過度使用,一方面易使觀眾視覺上疲乏及厭煩,另一方面也自曝內容貧乏的致命傷,並將觀眾推離電影之外)。另外。還有兩段我還特別喜歡,一開始的惡狼攻擊父親與後面老師帶著長女貝茜欲逃離貝爾農場被惡魔阻止的安排,一個是有很驚嚇的娛樂效果,一個是有大場面的震撼效果。 

電影在CG動畫的運用上,我覺得也相當節制與有效,也呈現加分的作用。不過,在剪接上,導演卻犯了很嚴重的錯誤,他有很明顯的自我重覆(前面所說的運鏡技巧的大量過度使用)與反高潮的情結(一些重要的場面應該灑狗血,可以煽情到不行的地方,他卻寧願讓他嘎然而止,使人感到不解)。並且,他有點過度沉溺及玩弄驚嚇效果的製造,而把幾位應該能很稱職,甚至於幫電影增加深度與內涵的好演員(唐納‧蘇德蘭及西西‧史派克飾演貝爾夫婦),白白的給浪費了。 

導演理應在貝爾先生與長女貝茜的關係上,增加讓人信服的篇幅及互動,而且好萊塢最近特愛的大逆轉手法,也不是人人能處理的讓人滿意,更不應該所有的逆轉全部集中在最後五分鐘,真的給人很草率的感覺,導演如果使用平實的手法來累積情緒並且隨著解密的過程,能慢慢的慢慢的透露出一些線索,才不會讓結局顯得如此突兀與草草結束;而且最後最後的字幕說明,本應是在觀眾對整部電影欣賞之後內心的再次撞擊,卻也因為導演美中不足的處理,而使得援引其他案例,想要增加與證明其鬼殺人真實性的用心,再次變成了彰顯他們的自信不足。我想,恐怖片真的拍的好,故事來源是不是真的,好像也不是那麼必要與需要了。

※題外話:其實,我也遇過一個電腦靈異事件,有一天上班時,隔壁同事的電腦,在完全無人於座位操作之下,自動啟動電源,並且完成開機,接著還自動直接列印出一張空白的文件;從頭到尾我跟另一位同事親眼目睹。哇!恐怖喔!

分類
影評

追‧趕‧跑‧跳‧碰-精子的異想世界Semen, A Love Sample觀後感(2006.07.25)


薩拉(
歐尼斯多‧艾戴理歐飾)是一位人工受孕科的醫護人員,艾曼達(拉蒂西亞‧多瑞拉飾)則是在馬戲團裡表演特技的空中飛人。一次上班途中的腳踏車意外,冒冒失失的薩拉撞到了讓他一見鐘情的艾曼達。一陣小混亂後,雙方幸無損傷,最後剩下兩眼迷茫的薩拉坐在地上,手裏拿著艾曼達遺留下的一隻金色道具翅膀,看著美麗的艾曼達向他迴眸一笑,揚長而去。

回到醫院的他,還在想能不能再見到艾曼達;沒想到一轉身,伊人正等著那兒做手術,真是讓他既興奮又尷尬。艾曼達關心人工受孕的結果,進入密閉的實驗室與薩拉獨處,薩拉是高興到手足無措。而一起觀看神奇的卵子與精子的約會,似乎讓他們又有了更多的親密與認識。 

第一次手術的不成功讓艾曼達傷心極了,薩拉在那邊笨拙的猛安慰她,而且還撒謊向她保證第二次絕對會成功。沒想到,他跟同事無厘頭指點兵兵的選樣,被他不小心打破了,眼前艾曼達熱騰騰的寶貝卵子正等著接受萬中選一的精子呢?薩拉怎麼辦啊!於是他只好也自私的貢獻了他的DNA。艾曼達高興的跑來謝謝薩拉讓他懷孕(還真的是他的功勞呢?),而父性堅強的薩拉,看著她在那邊跳啊跳的已經快要崩潰了,但卻也是有口難言。 

事情還沒有這麼簡單結束咧!因緣奇妙的牽引著他們,而薩拉簡直就像瘋狂的精子一樣滿場追‧趕‧跑‧跳‧碰。 

西班牙的編導女子雙人組(黛妮拉‧費傑曼及(依娜絲‧巴赫),以一種輕鬆幽默的筆調來寫這個故事,也很特別的使用了女性獨特的角度來詮釋這個瘋狂的點子。整部電影的用色大膽,節奏明快,處處充滿西班牙人對情愛直接、開放、熱情、包容的態度,她們並無意在道德上來論述檢討,反而是著重在對於現代人家庭的義涵上來補充擴大。 

尤其薩拉陰錯陽差的抱錯小孩,即使他知道以後出現短暫的天人交戰,但最後的結果還是讓人滿意極了。三位演員的四個角色(拉蒂西亞‧多瑞拉分飾艾曼達姐妹雙胞胎二人組,歐尼斯多‧艾戴理歐及他真正的父親艾克多‧艾戴理歐則在戲裡扮演薩拉父子檔)也在他們活潑的表演中,立體了起來。而導演不管對於馬戲團表演場景的設計,或是薩拉幾近歇斯底里的性格設定,都贏得我對他們的喜愛。中間還可愛的取樣穿插了卓別林式的默片型式表現,也是堪稱一絕。而那隻有如他們倆定情之物一般的神奇金色翅膀,也讓整個電影在衝擊力道很強的議題下,染上了一股浪漫的情懷。 

最有趣的,還是在最後執念而膽小的薩拉被艾曼達硬拉上舞台表演的情節,原來在女性的眼中(本片的編導女子雙人組),男性才更是需要女性救贖的角色呢?呵呵! 

非常推薦大家欣賞這部現代都會男女愛情的浪漫小品喔!^ ^

分類
影評

誰殺了艾騰依格言Atom Egoyan?2006.07.25


加拿大導演艾騰依格言,一直以來都受到大眾的欣賞與影評的擁戴,因為他到現在,雖然還是非常年輕,卻早已從年輕時代,即已拍出了幾乎部部擲地有聲的經典了:
(闔家觀賞Family Viewing1987)、(念白部分Speaking Parts 1989)、(售後服務The Adjuster1991)、(色情酒店Exotica1994)、(情伴我心Camilla1995)、(Felicia’s Journey 1999)、(A級控訴Ararat2002),有沒有發現是一些常在各大影展看到的熟悉片名。

我也沒有忘記在看過念白部份、色情酒店之後;心靈被撞擊的震撼與迷思。他真的很擅長把一個看似簡單的謎題講得讓你內心翻騰;但是他之前作品裡的客觀、冰冷、無情;在新作赤裸真相卻呈現出有如一個空洞、慘白、叼念、無力的八點檔連續劇;並讓一切真相的解剖過程及演員們廉價的裸露成為一種浪費。這不是我們認識的艾騰依格言吧!我這樣一直自問著、懷疑著! 

50年代紅透半邊天的主持人搭擋藍尼及文斯,打他們主意的黑道酒店老闆薩利,飯店打工的莫琳,70年代野心記者凱倫,為藍尼打點一切的助理魯賓…等是這部電影的主要角色;事實的真相是藍尼的助理魯賓因為要保護籃尼及文斯,而把發現他們之間曖昧情事的小粉絲莫琳殺死,再製造不再場證明,避免薩利的利益受到牽連;這一切最後是由記者凱倫歷經一些波折而揭露,不過,最後為了保護莫琳可憐的母親(父親已為莫琳之死自責自殺),而必須暫時隱瞞不公怖。是不是夠八點檔呢?

喔!你如果還嫌不夠八點檔,那我再多說點:凱倫還曾經是因為藍尼、文斯慈善募款而得救的小兒痲痺患者,她後來在70年代還跟藍尼有一腿,又被文斯下藥仙人跳被不小心拍下與小女孩作愛的照片,然後文斯還因為她的指控差點失手殺了她,最後文斯因為怕東窗事發畏罪自殺了。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凱倫拿到的文斯自傳回憶錄手稿,其實第二章是藍尼為了保護他而代筆的,而文斯千交代萬交代一定要等到他跟藍尼死後才能公布的莫琳真正死因,是魯賓為了勒索文斯才把它寄給凱倫。哈哈哈! 

……… 

這不是肯德基啊!這不是肯德基啊!這不是肯德基啊!


我強烈的懷疑誰都沒死?

是『艾騰依格言』被殺死了!

嗚嗚嗚……希望你沒真的死了,我還想看你的好電影啊!艾導演!

分類
影評

彌勒熊影評:無限想像的生命交響曲-里歐洛Leolo (2006.06.29)

分類
影評

代貼:王的男人-作者 處之翼

★★★★ 

 

 
《王的男人》在我眼中是一部好看且感人的電影。雖然它以宮廷的明爭暗鬥、霸王的荒淫不羈作為背景,不過,或許是韓國歷史離我們太過於遙遠,或許是電影在這方面無意著墨過多,《王的男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它深入地刻劃了小人物的悲喜。

皇上一聲斬頭,下一秒戲班子的頭顱就不會再親密地依偎著他的脖子,皇上被逗樂了,他們又必須懷著感激的心情去迎接珍寶美饌。在街頭上,兩人拼死拼活地與同業爭奪生存空間,在皇宮,王上卻和王妃縱情淫樂。而進了皇宮後,他們的絕活雖然得到皇上的肯定,卻被王宮大臣們瞧不起,甚至想盡辦法要除去他們;意外被大臣射死,生命卻如草芥,只薄薄地在雨中披上斗篷就被運送走,一點也不被人尊重…… 

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樂趣。無聊的時候,就演起盲人的戲碼來消磨時間。奔跑跳躍在花叢中的身影,是那麼樣的美麗,幾乎就成了最動人的風景畫。值得慶祝的時刻,一群好哥兒們大快朵頤相濡以沫(還真的是相濡以「沫」咧,他們吃飯都互噴口水的說)《王的男人》細膩地刻劃戲班子的生活,並為他們聲援與疾呼。孔吉和長生、以及其他的戲班子,也在電影中將小人物的悲哀與喜樂,活靈活現地詮釋了出來,一直一直地撥動著我的心弦。 

相對於小人物悲哀的,就是高處不勝寒的王的孤獨。燕君王雖然荒淫,雖然暴捩,雖然不管民間疾苦,在我眼中,他卻是一個非常孤獨的小男孩。因為孤獨,所以藉由左擁右抱企圖索取一些溫暖,因為孤獨,所以在沉悶的王宮生活中看到戲班子演出,會像著小男孩一樣跟著又歌又舞,因為孤獨,所以緬懷於失去母后的傷痕當中,傷口一直一直沒有癒合,因為孤獨,所以在孔吉自殺後,他會立刻吃回頭草,在綠水陰柔的懷抱中尋求一絲絲的安慰……在大臣們批評燕君王的荒淫無道時,我雖不否認,卻直視了王強烈的孤獨,直視了他內心深處,那個還未成長就已先失去童年的小男孩。 

在愛情方面,我倒是感受不到三角戀情的掙扎,也不覺得《王的男人》可以比擬《斷背山》中強烈的壓抑,不過,長生對孔吉一次次的無悔犧牲,卻深深打動了我,讓我的淚水又在臉頰上奔流。《王的男人》和《斷背山》相同的,是結局的悲傷、惆悵,與美好。惆悵在於同伴的失散、國家的敗亡,與長生的瞎盲,但美好的,是兩人儘管嚐盡了身為小人物的苦難,卻還是在繩索上互相許諾:『來生還要再當戲班子!不為皇上,不為王宮,不為群眾,為自己,好好地演一場戲吧!』


在此,淚水又不受控制地,竄了出來……
 

不過,看完以後,我總覺得這部電影少了一些些東西,後來細想,發現全片的中心──孔吉,形象卻稍嫌薄弱了一些。他柔弱中帶著堅強與矜持、善良卻又優柔寡斷的性格,或許正是觀眾瘋狂愛上他的原因(他實在是美得太過火了!我在此成為李準基迷!),不過,總覺得他的形象可以再鮮明、立體、豐厚一些,畢竟他是兩個男人爭奪妒忌的目標,也是全片的重心,若是被雕塑得更深刻,想必這部電影的成就會更登峰造極的。

分類
影評

代貼:雕刻詩意 —《非關命運》的魔法時光 作者:Ryan


本文出處:

1.(光點.點點點)

http://www.wretch.cc/blog/spotfilm&article_id=8916777


2.(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71560890/20060715041031/

殿堂級的攝影大師轉任導演,總是一件令影迷欣喜莫名的大事。

柏格曼的御用攝影師史凡奈維斯特,就曾經拍出一部令人深刻的《公牛》;杜可風則獻上片如其人怪得可以的《三條人》;至於鮑德熹的《霧都情仇》及《天脈傳奇》則是失敗案例,證明再華美的光影也比不上把故事說好來得重要。近年來,跟著中國第五代導演發光放熱的幾位著名攝影師也紛紛當起導演,不約而同全相準歷史題材開刀。呂樂的《美人草》與侯詠的《茉莉花開》都鄙俗矯情令人生厭,連他們主兒老謀子的「形」都學不到個邊兒;顧長衛的《孔雀》雖然比較符合老外對東方的想像而在柏林撈了個評審團大獎,裡裡外外卻充滿了姜文、張藝謀、陳凱歌等合作過的大導演代表作的影子,缺乏原創而深刻的力量。看來大師級的畫面就跟名畫一樣,雖然有點底子就臨摹得出來,其實並不是人人臨摹得起的,因為贗品只碰觸到了皮毛,只捕捉到表層神采,卻缺乏內裡的豐厚支持。 

幸好,拉尤斯‧寇泰(Lajos Kotai)的導演處女作《非關命運》(Fateless (Sorstalansag))並不只是一部精緻的贗品而已。已屆耳順之年的拉尤斯‧寇泰為匈牙利國寶級大師伊斯特凡薩寶(Istvan Szabo)的電影掌鏡長達二十年,也曾以《真愛伴我行》(Malena)獲奧斯卡提名,這回首度當導演,就大膽改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因惹‧卡爾特斯(Imre Kertesz)1975年的自傳性小說《非關命運》,因惹‧卡爾特斯本人也承接福克納、史坦貝克、馬奎斯等文學家以諾貝爾得主之尊下海改編自己小說的優良傳統,親自下海(也是首度)擔任本片編劇。猶記《戰地琴人》(The Pianist)摘下坎城金棕櫚時,曾被一幫媒體譏為四平八穩毫無突破。這回同樣重彈二戰猶太人老調的《非關命運》,在柏林影展首映自然也受到嚴厲檢視而被批評「四平八穩、安全保守」,雖然最後鎩羽而歸,幸好在自家匈牙利票房大獲全勝,倒也算揚眉吐氣了。 

儘管拉尤斯‧寇泰並未親自為《非關命運》掌鏡,以《地鐵迷宮》(Kontroll)備受矚目的年輕攝影師葛拉‧帕多(Gyula Pados)卻驚人地雕刻出類似蘇古諾夫(Aleksandr Sokurov)或是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厚重詩意影像。除了十四歲的主人翁卡維進集中營前、出集中營後的畫面暈出一層淡淡的秋日陽光色以外,大多時候銀幕上只剩下黑白與慘灰。片長140分鐘的《非關命運》,經由無數淡出變黑畫面的分割,以及義大利配樂大師顏尼歐‧莫瑞康尼(Ennio Morricone)悠揚的旋律伴奏,卡維的苦痛際遇被凝結成一張張的靜止圖像,那是夢樣而不真實的記憶。配合緩緩平移的鏡頭,集合場上的猶太人虛弱得搖搖欲昏,然而天外的女聲吟唱,卻為這片陰霾射進一道微弱卻聖潔的光線…。我想光是為了感受這個畫面的震撼程度,上戲院膜拜一下絕對是必要的。 

人們總是容易過份懷念著上個階段的美好,當過兵的人更容易有類似的感受。照表操練的時總會貪戀起入伍前的瘋狂與放縱,一旦退伍,天天忙著為五斗米折腰,卻又難免犯賤地回想起當兵時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腦袋放空時光。自卡維莫名其妙被送進集中營後,他稍早前的無憂歲月對照之下竟恍惚得只是一場超現實夢境;一旦戰事結束,那種人事皆非的蕭瑟,卻又把集中營的苦痛經歷折射成彷彿只是一場超現實的夢魘。從集中營到戰後廢墟般的鬼氣氤氳,無論是在集中營勞動時偷得間隙的卑微滿足,還是浩劫過後對當初苦難偶然湧現的奇異鄉愁,都有賴因惹‧卡爾特斯的細心淬選,成功讓原著裡真摯又成熟得超乎想像的優美詞彙,化為主人翁卡維的畫外音悠悠道出。這些字字雋永的獨白,已經不、像是一個少年的自述,而彷彿是一個哲學家的冷眼旁觀了。 

卡維的父親、集中營最照顧卡維的班迪希卓姆,以及重獲自由後偶遇的美軍(新任007丹尼爾克雷格的特別客串)三個角色各自巧妙地象徵了三個階段不同的父親形象,也不斷提點卡維生而為人的尊嚴,與祖國、土地的情感聯繫,更揭露了機會與命運的無常。如果說《戰地琴人》是一段漫長但終究走完了的旅程;那《非關命運》既像馬戲團,讓我們看盡無常命運與百態人生,也像沒有出口的露天迷宮,只能仰起頭用力呼吸以防窒息。那種痛徹心肺與全然無助的絕望,不只存在集中營裡。唯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集中營的歲月並非全然是夢魘,苦澀中其實也短綴著奇異的甜美。唯有親身經歷過,才能體會工廠放工後還沒回營晚點名之前那段休息時間所帶來滿足感。即使事過境遷,卡維偶然還會鄉愁般地懷念起那段魔法時光,與那串苦中作樂的日子。許多人喜歡問卡維關於集中營「可怕」的、「恐怖」的事,但是他心中打算著:「下一次,我應該說說集中營裡快樂的事!要是還有人問起我,而我又還沒忘記的話……」。 因惹‧卡爾特斯最後的一長串獨白文字與拉尤斯‧寇泰精心調度的影像配合得完美無瑕,那種滄桑過後所有的苦痛、歡喜看似歷歷在目卻又無比遙遠的細膩描述,讓《非關命運》閃耀出豐盈動人的情感質地。
 

附記:

《非關命運》原著中譯本: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40642 

《非關命運》原聲帶:
http:
//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04999

《非關命運》中文官網:
http://www.tungfilm.com.tw/fateless/

分類
影評

彌勒熊影評:【關鍵密碼Lucky Number Slevin】

分類
影評

《哥哥我還要The Long Weekend》觀後感2006.07.20

給你GG跟屁屁之後,你還想要什麼?

其實,《哥哥我還要》這部電影在台灣上演(或者,也可以說在美國當地上演後)的後續效應,我覺得大過這部電影在藝術上的成就來得更多;甚至於,也可以說是標示這類大開GG跟屁屁玩笑的電影,測試是否有一定族群市場的試金石。 

不過,昨天映演當中,前方一群聽起來約四、五十歲的幾位觀眾們的恣意笑聲,或是全場像是放鞭炮似的東一句西一句的笑聲、還是像擠豆豆般的噗嗤一笑、不然就是給他突然爆出的滄海一聲笑。哈哈哈!還真是笑果十足呢? 

拼貼幾乎是近來搞笑片類型電影的最大特色,這部片更是玩到極致,片中穿插的Home Video型態的短片數量之多,堪稱影史奇觀;但也變成是對觀眾忍受極限反應的考驗,也許這也正反應了現代人的心神渙散,不易專心,或者是供需之間的惡性循環。 

反正,你愛看各種GG災難大集合,還是屁屁能有多臭;不除毛有多好笑,或是全程看完狗狗的便便儀式;或是OOXX、XXOO(自動消音),我沒意見,也無話可說。(突然覺得它跟SM的A片,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哈哈!) 

晚安,祝你好運……

分類
影評

人生也有罰球的機會嗎?《罰球線上觀後感》2006.07.19


記錄片先天上於真實性是佔盡便宜,後天上於精緻度是較為吃虧;不過,本片導演瓦德‧西瑞爾以手提攝影機,跟拍美國西雅圖羅斯福高中女子球隊七年,共兩百小時長度膠卷的努力來彌補,也為一開始只是為了陪女兒打球,意外擔任起球隊教練,本於華盛頓大學任教的財稅系教授-比爾‧瑞斯勒留下珍貴的生涯記錄。

七年中一個球季接著一個球季,球員們來來去去;教練也由業餘,因球隊的成績漸漸成為專業。觀眾們由大量的球員辛苦練習的畫面中及他們的訪談裡,慢慢了解與認同他們。 

『沒有一種成功是天下掉下來的,即使你是一個天才。』 

球員的汗水與淚水,勝利的歡愉、失敗的痛苦,是放之四海皆準;正面的勵志故事,我們也已看了太多;就在電影氾濫在一股流於新聞報導之時,一位貧窮家庭出身的黑人女球員達娜麗亞‧魯賽爾的加入,意外的將此記錄片賦予批判的價值與見證一個傳奇的誕生。 

如果電影前半段,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善解人意,有愛心的聖誕老公公叔叔教練及他的球員們,後半段則更像是有如替達娜麗亞‧魯賽爾個人量身訂作的自傳電影。 

 

 

 

達娜麗亞從小就展現過人的球技,她是唯一敢跟男生打球跟嗆聲的女孩兒;不過,她並非這麼易於屈服及與他人合作,高一時的達娜麗亞需要學習的東西還真多呢?而且,她最大的問題還不是打球,而是她的學科成績與學習態度,前三球季她都因為學科不佳而被禁賽三場。其它同伴也說:『她其實還不算我們隊上的一員,雖然她真的很厲害,是個天生好手,但那只屬於她自己,而非整個球隊。』終於,在叔叔教練的耐心及其它隊員的包容之下,達娜麗亞慢慢的以她的努力與成績贏得別人的尊敬,也漸漸融入球隊並帶領大家贏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但是,意外的懷孕不僅讓達娜麗亞痛苦的離開球場與學校,並為她自己的人生,投下了一顆轉彎的變化球。後半段她的勇於面對與銳變真是戲劇化十足;也許是一股不服輸的精神,或是意識到自己身上即將背負的責任;達娜麗亞,有如頓悟一般,第一次在學科成績上有如上場打球的突出表現,而現在呢?她更急於在球場上贏回大家對她的誤解與尊敬。 

但是WIAA駁回她重回球場的申請,因為怕她的開先例引發效應。不過,看到這邊我不禁回想起,電影稍早導演插入的老舊記錄片,影片中,女子球隊的先鋒們,穿著可笑的長衣長褲裙,再配以不可思議的對白:「當時對女子球員的限制,如:運球不可以超過多久、在球場上不可以跳幾次……等等」,原來導演在性別議題上早有伏筆。 

還好,她的問題得到教練球隊一致的支持,也得到好心的律師出面幫忙興訟,問題雖未立刻解決;但眼前更棘手的是,她如何在最後一個球季代表美國西雅圖羅斯福高中女子球隊,打贏她們的宿敵同郡的牛頭犬隊-一個非常優秀可敬的對手,來爭取她們隊史上從未達到的成就-全州高中女子籃球比賽總冠軍。 

電影最後的10多分鐘,觀眾進入火熱刺激的最後州冠軍比賽場裡,場上廝殺的好不熱鬧,令人秉息以待。因為在離比賽結束還剩下1.9秒時,沒錯!是1.9秒的時候,上帝似乎在考驗身兼學生、球員與母親三職的達娜麗亞‧魯賽爾,一位即將成為悲劇人物還是傳奇英雄的人呢? 

她站在人生與球場的罰球線上,正準備投出決定一切的一球! 

本片曾參展2005年的多倫多影展,喜愛記錄片貼近對象、真實留影風格的人,蠻值得一看這種不僅勵志,更能讓你反省人生課題的電影喔!

分類
影評

夢幻與現實《觸不到的戀人VS跳越時空的情書》2006.07.18


之前先欣賞了跳越時空的情書,覺得被基努李維跟珊卓布拉克迷的七葷八素的,就趕緊看了他的原型-韓國片:觸不到的戀人(以下簡稱【跳】與【觸】)。在兩部電影都看完後,我覺得他們只有在故事架構上類似,其實在精神上及表現手法上還真是大異其趣啊!

首先,你一定要先相信故事的設定,否則一切純粹只是空談。 

故事裡那一段不可思議的隔空之愛,的確能提供我們生活在現實中,被壓力PUSH到快喘不過氣來的凡夫俗子們,一些馳騁嚮往的想像力;願意進戲院放下所有塵囂,盡情享受那一份的浪漫

選角年齡上的差距,有將近十歲以上,男的一個是學生、一個已是建築師;女的一個是在漫畫店打工的配音員,一位則是醫師;似乎先絕條件上已決定了氛圍,全智賢的初出道表演,少了野蠻女友般的蠻橫,一份清純與羞澀惹人憐愛。珊卓雖也失意,不過,其專業工作上及其表現出的七分自信與一分貴氣,更添其熟女的魅力。最大的差別在於男主角,【跳】中兩人都算得上是專業人士與白領階級,所以在交往的互動上是多一分成熟及世故的,尤其編劇還增添對基努父親母親及弟弟之間關係的著墨,父親現身與基努的互動處(飾演父親的克里斯多夫柏麥表現可圈可點),仍令我動容。【觸】當中男主角星賢與父親繼母的關係,則在劇中成為小屋來源與增添女主角恩澍之間的交談話題,處理上略嫌扁平與匆匆帶過。 

再來,攝影則各有千秋,【觸】是一派唯美夢幻,竭盡所能的經營畫面,雖可看得出他們在資金上的薄弱,不過,倒也雕琢出信手拈來、渾然天成的美感。不過,太強調的結果,也讓電影稍稍染上強烈的童話色彩。所以,我想【觸】會得到年輕影友的喜愛,也不無原因了。而那一棟兩人均曾分別住過的海邊小屋,【觸】有比較多的描述與運用,這方面他是成功的。【跳】則呈現出在攝影上的專業及精準,這一方面,好萊塢有其獨到之處;在色調掌控上,非常用心調製,讓電影有種濃濃的淒美感傷;尤其增加與韓版不同的男女共舞橋段,處理得非常緊扣觀眾的心弦,有獨特西式手法的浪漫情懷。 

另外配樂上,【觸】略嫌陽春,以兩三首主題音樂迴蕩全片為主;【跳】則有較好的配置,個人也較為欣賞。 

兩片的差異性,決定在於東西方文化上對愛情與科學的態度,【觸】是盡情揮灑想像,恰恰補足東方對愛情的含蓄表達及模糊地帶,【跳】則可看出美國人對愛情的直接性,兩人無法接觸的限制,是他們無法想像的吧!所以他們動用了一些更直接的方式,借以提升歐美觀眾的興趣。並且,在韓版中,時空的間隔對東方人來說也許不成問題,可是在講究科學證據的西方人眼中,他們則一再增加與玩弄時空的趣味,剛好表現出他們對這類故事的不適應性;所以,聽說外國觀眾對當中的邏輯,一直有意見(笑)。看在人鬼可以陰陽相戀的中國人眼中,不禁質疑起誰比較浪漫的問題?呵呵! 

最後,我還是要說,不管如何基努跟珊卓的組合對我來說有一種吸引力,珊卓正經的時候更得我心,她有一股古典高貴的氣質是與其他好萊塢女明星不同之處,基努則在本片裡更添熟男的滄桑,他為父親之死一場哭戲,是我少見基努的模樣,也觸動我與他相同的經歷心情。寫到這邊,你們應該看得出我的先入為主(誰叫我年紀大又,先看了改編的-跳越時空的情書),我的心的確是向著美版的。 

原創故事的精神也許走了味,不過,硬要加比較也是自找麻煩,不妨就當成兩個都很美的故事來看吧!我只能說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真的不是普通的大啊!(笑) 

我相當推薦大家一看-跳越時空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