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TAIWAN

◎葉高華/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 「得票率」如何誤導人:從催票率看藍綠政黨版圖重組趨勢

原文出處 菜市場政治學 (所有圖文版權皆屬原著作權人所有)

每到選後,照例會有很多人把兩次選舉的得票率相減,用來討論政治勢力的消長。不過,我先前就一直宣導一個觀念:看得票率的變化很容易被誤導。怎麼說呢?

我們不妨假想一個擁有100個選民的選區,只有甲黨與乙黨競選。第一次選舉時,甲黨獲得35票;乙黨獲得40票。計算得票率時,分母是75。第二次選舉時,甲黨仍然獲得35票;乙黨因為支持者去郊遊,只拿到30票。計算得票率時,分母是65。甲黨的得票沒有增加,但得票率的分母變小了,因此得票率上升了(由46.7%變成53.8%)。如果只看得票率的變化,很容易以為甲黨進步了,甚至解讀成「板塊移動」。事實上,他們的選票並沒有增加。假如第三次選舉時,乙黨支持者歸隊,甲黨就被打回原形了。

分析政治勢力的消長,「催票率」是比得票率更可靠的指標。催票率的分母是「選舉人數」而不是有效票數,反映某黨能夠從所有選民當中獲取選票的能力。我原本把這個指標稱為「支持率」,但最近發現催票率這個稱呼更傳神,因此從善如流。從催票率來看,上面這個例子甲黨的社會基礎並沒有增加(都是35%),第二次是贏在乙黨崩盤(由40%變成30%)。

好的,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催票率這個指標,觀察二十多年來藍綠兩大陣營在總統與縣市長選舉中的消長吧!所謂藍營,包含從國民黨分出來的勢力,例如每四年登場一次的宋楚瑜。綠營則算進與民進黨正式同盟者,包含2014年的柯文哲,但不包含2018年的柯文哲。

藍綠長期催票率變化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長期而言,藍營勢力逐漸萎縮,綠營勢力緩步增加。接著可以看到,過去許多藍營支持者只會出來選總統,但不參與縣市長選舉,因此藍營的催票率呈鋸尺狀起伏。相對而言,綠營的催票率比較平滑,只有三次明顯波動。第一次是1996年總統選舉,似乎有一半綠營支持者跑票給李登輝。第二次是2004年總統選舉,陳水扁一舉囊括大量從未投過綠營的選票(隨後馬上吐還),這也使他的正當性受到質疑。第三次就是2018年的大崩盤了。

那麼,得票率如何誤導人呢?2016年綠營得票率之所以飆高,主因是大量藍營支持者放棄投票。綠營選票固然有所增加,只是隨著長期趨勢緩步增加而已。然而,飆高的得票率使綠營高估自己的民意,得意忘形,甚至說出「不爽不要投」這種話。兩年後,許多支持者果然不爽了,不投。另一方面,2018年藍營選得算不錯,但充其量只是回復過往縣市長選舉的水準而已。藍營的高得票率,主要來自於綠營支持者的不爽不投。這回輪到藍營高估自己的勝利,得意忘形了。結局是大批2018年不爽不投的選民蜂擁而出,投給蔡英文。即使今年藍營再次催出先前大勝的票數,讓支持者以為勝券在握,結果卻是慘敗。

2020年綠營催票率首度打破高懸多年的阿扁障礙,多出3.1%。不過,選票的變化其實遠超過表面上的3.1%。因為有些選民轉向綠營,也有些選民拋棄綠營而去。有得有失,得大於失,加起來才是3.1%的淨變化。實際上,蔡英文支持者與陳水扁支持者的組成已經有所不同了。我認為,此刻臺灣正在發生政黨重組,跡象非常明顯,背後的理由推論如下。

政黨重組背後的因素
90年代以前,最反對國民黨的是由小型公司、行號、店家經營者構成的「小資產階級」。當大都市的商店街區一再選出黨外明星時,廣大鄉村仍牢牢地掌握在國民黨的地方派系與恩庇網絡之中。2000年左右,臺灣迎來第一次政黨重組。陳水扁的民粹作風在鄉村與農工階級中大受歡迎;原本支持黨外的中小企業家則有一部份為了兩岸經貿而離開綠營。雖然小資產階級的支持有所流失,整體來說仍較偏綠營。然而,由高學歷的專業、技術職業者構成的「新中產階級」愈來愈討厭陳水扁領導的民進黨。於是,陳水扁時代的選舉地圖通常具有下列樣貌:都市內層的商業區是綠地,外圍的中產階級住宅區是藍天,更外圍的勞工社區與鄉村又是綠地。當然,這指的是總統與縣市長選舉的情況。在地方民代選舉中,鄉村有另外一套基於選民服務與人際網絡的邏輯。隨著社會轉型,鄉村與農工階級持續萎縮,都會區與新中產階級則不斷擴張。惹毛新中產階級的民進黨不僅在北部都會區愈選愈慘烈,在全國票數上也愈來愈難贏。

蔡英文自2008年領導民進黨之後,情況逐漸有所轉變。蔡英文路線逐漸取得年輕、都市、新中產階級的信賴。然而,年老、鄉村、農工階級也逐漸對民進黨失去熱情。這個過程在2014年以後加速。愈來愈多「老綠」跳出來攻擊蔡英文,而且火力不下於深藍,這當然不是偶然的。政黨重組使「老綠」們有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感覺。然而,既然社會變遷趨勢是都會區與新中產階級不斷擴張,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是得大於失。有了以上的基本認識,再來看看民進黨在各地的催票率變化,就很容易明白發生什麼事。

相較於2004年的陳水扁高峰,蔡英文在北部與都會區大有斬獲,但是中南部鄉村的票源明顯鬆動了。其實不只是蔡英文如此,近期民進黨籍的基隆市長、桃園市長、新竹市長都毫無懸念連任成功。原本藍到爆的新北市中和,居然也由民進黨籍立委連任成功。這在陳水扁時代實在是難以想像的事情。臺南的城鄉對比也很經典,舊臺南市及其周邊郊區的選票大增,鄉村地區則流失不少。同樣的,嘉義市的選票增加,嘉義縣明顯流失,尤其是山線鬆動得非常厲害。連「嘉義王」陳明文都選到險象環生。我敢大膽預言,以後民進黨在中南部鄉村會愈來愈常拉警報。

不同於一般選舉地圖上的山地原住民鄉藍到爆,這張地圖上的山地原住民鄉卻是綠油油。沒錯,民進黨逐漸打進山地原住民鄉了。尤其是高屏的排灣族、魯凱族,花蓮的太魯閣族改變幅度特別大。雖然因為起始點太低,選票仍然差藍營一大截,但原鄉已經不是鐵板一塊了。

小結
第二次的政黨重組,我們可以看到年輕、都市、新中產階級大舉從國民黨剝離出來。民進黨吸收其中一部分,但無法全部吞下。因為許多出身藍色家庭的人仍舊無法忘懷當年對陳水扁路線的反感,投不下民進黨。於是,選票市場上出現一大塊很容易被「藍綠一樣爛」打動的空間。時代力量與民眾黨就是在爭奪這一塊市場。雖然蔡英文得票創紀錄,但是增加的那一塊——年輕、都市、新中產階級,對民進黨的忠誠度相當低。如果民進黨推出不適當的人選,這些人轉身就跑,沒在客氣的。而時代力量與民眾黨正虎視眈眈地想要網羅他們。由此可見,民進黨完全沒有得意忘形的空間。若不謹慎,難保不會重演2018年的慘劇。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