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2006金馬影展筆記2006.10.20

吹動大麥的風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資料引用自金馬影展官網:http://www.goldenhorse.org.tw/gh_main/prog-c-1-cont.aspx?id=f-0004-06

導演:肯洛區(Ken Loach)。國別:愛爾蘭/英。年份:2006。片長:127min。規格:35mm。

得獎記錄:2006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 2006多倫多影展 / 2006雪梨影展

劇情簡介:1920年,愛爾蘭為了尋求獨立,民間發起組織敢死游擊隊,以對抗英軍的鎮壓。戴米安和親兄弟一起加入游擊隊並肩作戰,逼使英軍簽下終戰協定。但這表面的短暫和平卻沒能持續太久,隨著內戰爆發,一場又一場殘酷戰爭接踵而至,這對親兄弟也因為立場的不同,成為不共戴天的敵人……。英國大師肯洛區以貼近人性的寫實影像,對戰爭提出最沉痛的省思與控訴。

個人短評:
看這部電影的心情會跟著劇情沉重下去,導演用很逼真的方式呈現還原事件經過與真相,兩位兄弟之間的感情,因為對政治上認知與堅持之異同及身份立場的轉換,非常耐人尋味。演弟弟的席尼莫菲 (Cillian Murphy)以有別於【蝙蝠俠:開戰時刻】、【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赤眼玄機】中不同的造型與演技,讓人驚嘆於他個人亦正亦邪的可塑性與演技的深度及廣度,並相當有說服力而令人佩服。英國與愛爾蘭為了政治上的紛爭,多年來犧牲了不少人的生命,也一直有如:【以父之名】般震撼人心的優秀作品出現,本片導演肯洛區也在2006年為紀念當年事件再添一個記錄,交出一部擲地有聲的作品,其力量並足以憾動遠在台灣的我們,其中對於民主的真諦、需付出的代價及事件的過程對照今之臺灣,亦有相當值得我們全國人民重新思考與省思的無上價值。

瘋子方舟 No One’s Ark

資料引用自金馬影展官網:http://www.goldenhorse.org.tw/gh_main/prog-c-1-cont.aspx?id=f-0038-06

導演:山下敦弘(Nobuhiro Yamashita)。國別:日。年份:2002。片長:111min。規格:35mm。

得獎記錄:2002溫哥華影展 / 2002東京影展新導演基金資助作品 / 2003鹿特丹影展

劇情簡介:一對想以販賣健康飲料為終生志業的小情侶,在繁華的東京飽受挫折之後,決定回到家鄉的小島上發展,然而不管是都市還是鄉村,生活的困難與無聊,其實都一樣難熬。本片堪稱山下敦弘「賴皮三部曲」中最具敘事完整性的一部,充滿著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荒謬情境,前一秒還在淡淡哀愁,後一秒就變成瘋狂大爆笑。哭笑不得,可能才是人生最準確的形容詞。

個人短評:
一開始對於沒欣賞過這位風格自我特殊的鬼才導演的觀眾來說,還真有點不習慣呢?心裡面一直因為兩位男女主角接近無敵低能的自我認識不足,而忍不住想要吶喊出來:「不要再耍白癡啦!」呵呵!不過,隨著他們不斷的失敗與行為背後真正原因的浮現,再加上男主角回鄉之後,過去有關他離譜的一籮筐事件點點滴滴的揭露,讓我在一次次突然被逗到爆笑之餘,也開始願意相信並正視這部電影對於日本社會及民族性提出的反思及批判。做為日本導演山下敦弘「賴皮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電影來說,他的取樣其實意外的貼切、意外的精準。男主角大輔與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前後女友(以及前女友的妹妹)以及他自己一起建構出的誇張情境,讓我們在面對整個人類社會高度經濟與科技化的過程中,對於個人存在主體性的認知上劃了這冷冷一刀,而噴出意外強勁的力道。

分類
MOVIE

2006年台北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 ^ ^

影展預告:

嗨!各位影癡們。一年一度的金馬影展來囉!呵呵!這一次是從11月10日開始到11月24日結束。先貼個影展預告給大家看一下。

 

以下資料來源:影展官方網站:http://www.goldenhorse.org.tw/gh_main/news-c-1.aspx

 

雙開幕片:


A. 黑眼圈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導演:蔡明亮(Ming-liang Tsai )。國別:台/法/奧。年份:2006。片長:115min。規格:35mm。


得獎記錄:2006威尼斯影展未來電影協會特別獎 / 2006多倫多影展 / 2006倫敦電影節


在吉隆坡街頭流浪的小康走進了拉旺和琪琪的生活中,情感、慾望、身體的野性開始流轉挑動,語言不通的小康就這麼周旋在拉旺和琪琪之間,兩男一女和一張破舊床褥,在氤氳的情慾煙霧裡糾纏、迷失、相濡以沫。蔡明亮首度於故鄉馬來西亞完成的作品,將吉隆坡的廢棄工地化為「魔笛」裡戀人們追逐愛情的水泥森林,超越了性別種族膚色,為莫札特的自由精神找到了新的定義。


Set in Kuala Lumpur. After Hsiao-kang is violently robbed, Rawang, a Bangladeshi worker takes him in and lets him sleep on his old mattress. When Chyi, a waitress, sees Hisao-kang, she is filled with sexual desires. As Hsiao-kang slowly recovers, he finds himself caught between Rawang and Chyi…


B. 巴黎我愛你 Paris, Je T’aime。 

導演:奧利維爾阿薩亞斯, 佛利德瑞克奧本汀, 古蘭德恰達…等20人(Olivier Assayas, Frédéric Auburtin, Gurinder Chadha… Etc)。國別:瑞士/德/法。年份:2006。片長:120min。規格:35mm。


得獎記錄: 2006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開幕片 / 2006多倫多影展。

分類
MOVIE

李志薔導演小檔案-2006.09.21


李志薔先生是11月份即將上映的電影「單車上路」的導演,在這邊為大家介紹一下: ^ ^。 

他是來自於熱情的高雄人,學歷為交通大學機械系、台大機械研究所畢業。

雖然,他是台大機械研究所科班出身,但卻投入影像及文學創作,算是晚熟型的創作人。他放棄電子新貴的工作,從紀錄片、文學到電影,一路走來慢慢發光發熱;但過程也不無曲折和艱辛。華視總經理小野就曾說:『李志薔使我想到了年輕時的導演李安,那時他還剛從學校畢業。他只有一部作品,我看完以後就向公司爭取讓他當導演的機會,因為我看到了,也聽到了他的熱情和才華。李志薔的成長經驗和年齡和李安相差很大,但是那種除了想創作之外其他事情興趣缺缺的生命情調卻極相似,尤其是看起來很謙恭溫和骨子裡卻有一種叛逆的騷動。就是那種非做不可的騷動轉化成作品,如火山爆發時的滾燙岩漿,烈烈灼燒著山頭草原和附近的村莊,發出吱吱的響聲和濃濃的烈焰。』 

聯合副刊主任/詩人陳義芝也曾說過:『李志薔擅長編織綿遠的身世、時代的憂歡,將平凡現實寫得驚心動魄。看李志薔如何擇取經驗用心鋪排,以細膩筆法表現出文字的張力,深深感覺到這位具有科學背景的年輕高手對文學精粹的信仰,足令無數搖筆桿的老人汗顏。』 

電影相關作品:

1996:早期16mm短片「願望公園」曾獲金穗獎優等影片 

2000-2002:「流離島影」系列紀錄片-『浮球』。中文片名:浮球 。英文片名:THE FLOATING BALL 。色彩種類:彩色Color。影片規格:35mm、16mm 。影片時間:24。影片類型:紀錄片。分級級數:未分級。出品年份:2000 。導演:李志薔。製片人:許慧如。技術工作人員:蕭神榮、 寶島、 李志薔、 沈可尚。參展及得獎紀錄:200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觀摩、2000台北電影節獨立創作競賽紀錄類提名 。曾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入選加拿大溫哥華影展、澳洲布里斯班影展、瑞士Next Vision de’reel、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韓國釜山影展、韓國全州影展…等。 

故事大綱:島嶼如浮球承載希望,但命運只能隨波逐流……

小琉球孤懸台灣外海,狀若一漂流之球,古名之曰:「琉球」。在這漂浮的小琉球島外圍,有另一群漂流的浮球,它們是大陸漁工的船屋,終年泊在小琉球外海浮浮沈沈,俗稱「海上旅館」。在三個章節的鋪陳裡,這些海上浮球飄流的命運,訴說著人性,也暗喻著小琉球島的命運: 

1.〈新生之路〉:這是一群初來乍到的大陸漁工在暈船之餘,仍對未來充滿著期盼與夢想的故事。 

2.〈望鄉〉:二十五歲的阿生,漁工生涯已超過五個年頭。運氣不好時,會被船長打罵。即將回鄉之際,他笑說,已不認得孩子長什麼樣了。 

3.《鳥人阿揚》:三十五歲的阿陽,老蹲在船舷邊發呆或唱歌,他說,人就像一隻海鳥,飛出去,沒有飛回來的時候。也許停下來,就是接受死亡的時候。  

2004:擔任電影『艷光四射歌舞團』製片統籌兼副導演。入圍溫哥華國際影展、釜山國際影展、倫敦國際影展、德國曼漢姆國際影展等。並獲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最佳電影原創歌曲、最佳造型等獎項。 

2006:電影『單車上路』:中文片名:單車上路 。英文片名:THE ROAD IN THE AIR 。色彩種類:彩色Color 。影片規格:35mm 。影片時間:90 。影片類型:劇情片 。出品公司:台灣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國家:中華民國 。官方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roadintheair 。導演:李志薔。編劇:李志薔、張友漁。製片人:周美玲。演員:李國毅、李運慶、陳意涵、張榕蓉。技術工作人員:寶島(攝影)、 陳忠良(燈光)、李常磊(錄音), 劉芸后(攝影)。藝術工作人員:張見宇(配樂)。 

『單車上路』為李志薔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改編自張友漁原著《阿國在蘇花公路騎單車》,此劇本曾榮獲2003年新聞局優良劇本獎之-最優劇本。並入圍德國曼漢姆國際影展、亞洲電視節,並獲選為「南方影展」開幕影片。 

故事大綱:這是一條走不出去的公路,沒有盡頭…阿國,一個叛逆的縱火犯少年,才十七歲的人生,就已無望;在放火燒掉便利商店後,他獨自騎著單車,逃向蜿蜒的蘇花公路,逃離他的人生。

林正義,是個怯懦的警界逃兵。剛離開警校的他,面對接踵不斷的凶險任務,令他無法承受。於是他擅離崗位,陰錯陽差也騎上茫然無邊的蘇花公路。因著寂寞,因著各懷的心事,兩人結伴騎了一段路程。途中不時相譏、不時相助,共同面臨的處境終於讓兩人產生了緊密的友誼。 

一個原住民逃家少女的出現打亂了兩個人的旅程。幫助塔桑妮尋找母親的任務成了二人暫時逃避問題的共同目標。於是三人結伴去尋找一個叫做「清水原泊」的地方。一個偶然的相遇意外解答了他們的疑惑。加拿大女子丹尼絲無意間帶來「清水圓柏」的訊息。但更多的意外和險阻橫在眼前:死亡、追逐、逃亡…在這條漂浮的公路無止盡地進行著。當真相揭露的那一霎那,三人只能站在茫茫的崖頂,無語問蒼天…… 

註:蘇花公路是台灣島嶼東岸的主要交通動脈,日據時代開闢而成。從蘇澳到花蓮,一邊是浩瀚的太平洋,一邊是海岸山脈。碧海藍天,沿線是無止無盡的翠綠與蔚藍。  

文學及其他著作:

影像書《流離島影》-獲中國時報開卷版,網路票選十大好書、誠品【好讀】年度最佳整體構成。

影像書《電視電影偶像劇/艷光四射歌舞團》-遠足文化出版。

散文集《甬道》-爾雅出版社。獲中國文藝協會「青年文藝獎首獎」。

散文集《雨天晴》-麥田出版社。

小說集《台北客》-寶瓶文化出版社。

《台北客》、《甬道》、《女聲》等書並獲文建會、國家文藝基金會創作補助。

文學作品主要集中在散文和小說創作,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台灣省文學獎、台北文學獎、青年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近三十個獎項。

分類
MOVIE

陳正道導演小檔案-2006.09.21

原文出處(台灣電影網):http://tc.gio.gov.tw/ct.asp?xItem=12554&ctNode=39,由我整理而成。版權為台灣電影網所有。 

中文姓名:陳正道 NameLeste CHEN 。身分類別:導演。 

簡歷:出生於1981的陳正道是國內最具潛力的新銳導演;最新的作品是2006年的《盛夏光年》。

高中時就讀復興美工,高二那年開始接觸舞台劇,作品包括「全天下的訓導主任都禿頭」等,主要在抒發對體制的不滿。 

高中畢業後在大學聯考中失利,之後向朋友借來一台數位攝影機,完成處女作《五月紛飛》,翌年即以《五》片申請獲准進入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就讀。 

以「統一飲冰室茶集:『你』和『妳』篇」獲第十屆時報廣告金犢獎影片類銅犢獎(與湯雅如合得);以「白蘭氏:一步篇、一眼篇」獲得第十一屆時報廣告金犢獎平面類銀犢獎(與李威廷、周孫豪、李宛寰、蔡育岱合得)、以「京華城:1.編織篇2.凝挼g3.用擠g」獲得平面類佳作(與李宛寰、李威廷、周孫豪、蔡育岱合得),並曾榮獲學生短片鋒芒獎最佳影片第三名等。 

陳正道亦拍攝多部包含蔡依林、孫燕姿、五月天、陳奕迅、梁靜茹、楊乃文等知名歌手內的音樂錄影帶。 

電影短片作品《狂放》入圍2004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週競賽單元與東京影展「亞洲之風」競賽單元;2005年首部電影劇情長片《宅變》創下全國約一千八百萬票房的佳績,並賣出超過10國的版權(包含最困難,也最具市場指標性的美國及日本)。 

多部短片前作亦受邀歐亞各大影展,是個能同時掌控商業表現與藝術創意的導演。 

個人作品及得獎紀錄: 

2000《五月紛飛》。 

2001《間隔之間》。 

2001《台北地圖》。 

2002《距離》。-中文片名:距離 。英文片名:Distance 。色彩種類:彩色Color 。影片規格:betacam 。影片時間:20 。影片類型:劇情片。出品年份:2002 。出品國家:台灣。 導演:陳正道。參展及得獎紀錄:2002台北金馬國際影展數位短片競賽。2003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劇情片類入圍。 

故事大綱:面對成長過程真空的那一年,可控制的機率與不可控制的巧合,算計著距離的遠近,

分類
MOVIE

非電影~第四屆冠軍米王得主

 
呵呵~剛看到一個消息~
跟電影有點關係~又好像沒關係~
我前兩天才翻到去年看完無米樂之前寫的短評~
才剛貼沒兩天~今天就看到這麼一個可愛的新聞~
其實無米樂整部電影最最讓我驚豔的人~就是崑濱伯~
那種智慧~那種愛土地的精神~
讓人很想站起來跟他敬禮~呵呵~好高興~
他居然上了今天的新聞~
好棒喔~貼出來給大家分享~
像他說的一樣~天公疼憨人~好人出頭天呢~


原文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918/1/46hn.html

第四屆「冠軍米競賽」結果出爐,台南縣後壁鄉的黃崑濱打敗全國35個鄉鎮的參賽者、脫穎而出,拿下「米王」的寶座!其實他就是知名記錄片「無米樂」當中描寫的稻農之一。種稻將近五十年的崑濱伯謙虛的說,會得獎是靠「天公怕」幫忙。農委會將在九月二十三號,公開競拍今年得獎的稻米,這屆冠軍米,很有機會再創拍賣價格的新高。

看過記錄片「無米樂」的人,一定會對其中崑濱伯和太太拌嘴的鏡頭,有著深刻的印象,這個崑濱伯,十八號拿下了第四屆冠軍米王,種了五十年稻子,一度高喊無米樂的他,拿到了稻農最高殊榮,現在成了「有米樂」的農友。
黃崑濱是打敗來自全國三十五個鄉鎮的種稻達人,奪下米王寶座,但,他很謙虛,笑說種米的技術沒有跟別人有什麼不同,靠的是「天公伯」的幫忙啦。
黃崑濱是以台農71號品種,取得冠軍,評審人員表示,他種的米,外觀晶瑩剔透、完美無瑕,口感香Q,是米中極品,因此決定評為第一名。第二名有兩位得主,分別為是彰化縣竹塘鄉張貴珍、台東縣池上鄉黃肇倫;第三名有三位,分別來自嘉義太保、台南新營、台東關山。農委會將在二十三號公開競拍這些得獎的優質稻米。

2006/09/18 19:30(中廣新聞網~張佳琪報導)


雖然我只有小時候~很小很小的時候~會回老家貢寮玩~有幫忙過一點農忙~才知道土豆是從土裡拔出來的~呵呵~還有絲瓜有瓜藤亂亂爬~還有騎過水牛~還有最特別的是~割完稻子~要用一種腳踩的機器~他會一直轉一直轉~把稻穀跟稻梗分開~然後因為我太小~太矮沒力氣~踩沒兩下~差點被捲進去~給絕命終結站去了~呵呵~印象好深喔~ ^^ ~所以才覺得跟無米樂這部電影好親好親喔~跟崑濱伯的感覺~就好像自己的阿公一樣~真高興他有得到如此的榮耀~恭喜他~ ^^

分類
MOVIE

楊力州導演小檔案

他是2006年9月22日,即將上映的電影-奇蹟的夏天的導演,在我看過電影之後,引發我的興趣,先以目前所收集到的網路資訊與大家分享。

以下原文出處:

http://www.comcareer.com.tw/talk/all_report/radio_tv_movie/talk05-14.htm


http://tc.gio.gov.tw/ct.asp?xItem=12502&ctNode=39


由我整理合併而成,版權屬兩個單位所有。

中文姓名:楊力州 。Name:YANG Li-Chou 。身分類別:導演。  

現職:中華民國紀錄片發展協會理事長、紀錄片導演。

資歷:曾任復興商工廣告設計科專任教師兩年,現為紀錄片工作者,已有七年 。

學歷: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所畢業、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 

曾經是高中(應該是高職)美術老師的楊力州,憑著對紀錄片的熱愛,毅然結束二年的教學生涯。在接受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完整訓練期間,楊力州透過紀錄片製作實習,以迄研究所畢業後,即矢志以獨立的紀錄片創作一償職場抱負,而得以運用紀錄片捕捉所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的議題,並且用三年時間離開台灣到日本,遍訪旅日的台灣人社群,不管在哪裡或以何種方式呈現,關注台灣人自我的主體性,始終是楊力州運鏡的焦點。  

拍紀錄片不只是一個「工作」

初見到楊導演,立即被他親切的笑容所吸引,即使已成為知名大導演,也不難從他謙遜的態度中,窺見他的作品能深入人心的主因;楊力州從小就喜歡看紀錄片,尤其熱愛大多數人一看就容易入睡的歷史紀錄片。在復興美工任教兩年的期間,他把這群與他相差十歲的學生樣貌記錄下來,就這樣開始了記錄的工作。從他言語中,強烈感受到他對紀錄片的堅持與理想,這是驅使他不斷向前的動力。 

「拍紀錄片是一種享受,它讓我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也因為太過投入,常會與生活糾纏不清。」楊力州笑著說。他的作品與一般世俗印象不同,擺脫紀錄片沉悶嚴肅的方式,以感性及趣味的手法,讓觀眾覺得精采好看;然而另一方面又勇於挖掘人們不敢正視的赤裸情感與種種矛盾的社會制度,這使得他的作品在帶給大家歡樂之餘也帶來嚴厲的批判,發人省思。 

以膠捲記錄青春

楊力州目前正在拍攝《畢業紀念冊》續集─《青春》,持續拍了10年,26歲,是這群學生現在的年齡;26歲,也是當年這位老師與他們交會的年齡,「青春」就在記錄與被記錄中被留存了下來。於是,在影片膠捲中,36歲的楊力州看著26歲的學生與他們16歲時的自己對話,跨越時空的靈魂,彷彿在紀錄片中得到了超現實的呈現。 

他說,紀錄片的價值在於時間拉長,畫面就跟著清晰起來,從1994年開始拍他們,10年後的現在回頭看,每個人的生活與當初的理想都不相同,甚至有些人朝相反的路走;然而,許多事情的發生早在10年前就有跡可循。 

用導演觀點走進被攝者生命

台灣紀錄片的發展和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相同,都始自反政府。紀錄片是導演觀點,是真實又主觀的紀實過程,紀錄片主題大多來自於對弱勢族群的關懷,讓社會大眾能體驗不同人生。大多數的紀錄片導演都有個共通點,就是不具攻擊性,被攝者容易卸下心防信任導演,也因此會與被攝者生命

分類
MOVIE

代貼:奇蹟的夏天-導演的話 2006.09.17

今天我去TRUE MOVIE電影入口網逛的時候,不小心看到楊導演的留言,讓當天也在現場觀看試映的我,被他的真誠感動,在還沒有完全徵求到他的同意之下,轉貼他的留言與大家分享。

原文出處:http://my.guestbook.com.tw/b1/viewtopic.php?p=283&mforum=truemovie#283

其實把影片剪完後,一直很緊張,因為長達二個月的剪接期,每個細節我們都很清楚,可是觀眾呢?

那天的試映會,我刻意坐在最角落,隨著影片的進行,大家時而哄堂大笑,時而在眼眶紅潤時,打開包包在黑暗的戲院中找面紙,聽到那不經意發出的沙沙聲時,那時候,心裡就踏實多了。 

看著大家在戲院中,一起幫這個足球隊加油時,我突然想起,拍攝時,現場只有這群小選手的隊友,一些家人,經過的路人,沒了!就這樣。相較於戲院裡的滿場觀眾,一起鼓掌、驚呼、落淚、大笑,那天在球場上的寂寞感覺,突然回來了!而且好重! 

當大家因為電影中,大胖的一句話而笑開懷時,我突然好希望,好希望這群小選手現在就坐在戲院裡,聽到大家的加油聲,也一起替當時的自己加油! 

電影散場了,參與試片的朋友聚在戲院外,熱烈的聊了起來,將近半個小時,大家才漸漸離開,我等電影公司的同仁搬著極重的膠卷拷貝離開戲院時,車水馬龍的台北街頭突然覺得好寂寞。 

我開始擔心了起來,電影院中,大家剛從熱情的花蓮,熱血的足球場上離開,回到這個真實的世界,關於剛剛戲院中的那個美好,是否有在每個人的心裡留下一個角落,並且把這樣的美好經驗,告訴更多的人。 

在路邊等計程車時,花蓮的小選手打電話來,手機那頭透露出將來到台北的興奮,他們急切的想與觀眾一起在戲院觀看屬於自己的故事,聽著他們稚嫩的聲音,我想起了那群在陽光下的純真臉孔,剛剛的戲院中的掌聲及加油聲,會不會在他們的身邊一直出現,在戲院中,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 

我期盼大家!我祈求上天!讓那天下午在戲院中的美好可以持續久一點!久一點! 

楊力州-奇蹟的夏天導演 

分類
MOVIE

嘰哩咕與野獸KIRIKOU-觀後感 2006.09.13

故事發生地是非洲的某處,主角是身材嬌小的嘰哩咕,及有關於他們民族及他們生活中點點滴滴,收成、播種、災難、疾病、抵抗外侮……等等,是生活中的瑣事也是他們擁有的全部。

這一次,由嘰哩咕的祖父親口告訴大家三個嘰哩咕的英勇小故事,及他如何與女巫卡哈芭鬥智的經過,如何冷靜而機智的幫助族人渡過一個一個生存的難關,族裡成員那個可愛固執的老者,依然對著大家訴說不被接受的意見,在旁邊碎碎念(笑!);那個歐巴桑一樣是大嗓門又愛撿便宜,當然也因此吃了一些苦頭;嘰哩咕的媽媽則仍然是慈愛而支持著嘰哩咕。

部落族人也依然平和知足的過著打獵農耕的生活,在那美麗原始而危機四伏的平原裡。不過,嘰哩咕這一次陰錯陽差的來到頂上有著靄靄白雪的高山前,也看到了壯觀的大瀑布,增加了不少見識與視野;而且他為了取得解毒的小黃花,還跑到女巫卡哈芭的地盤,站在她的面前,看著她的眼睛……呵呵!真是緊張又刺激啊!

這部動畫片最特別的地方,是它採用別於現在流行的3D效果,反而以2D為其宗旨的美術設定,造型設計也使用類似原始洞窟裡的壁畫風格,顏色變化無端瑰麗炫耀,很多的場景讓我忍不住發出好美!好美啊!的讚嘆;增添賞心悅目的觀影感受,讓人覺得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想像力也跟著奔馳飛揚了起來呢?

場景及劇照欣賞:

分類
MOVIE

代貼:經訓練的眼睛--文藝復興 (難得無捏XD) 作者:大師兄SURVIVE


原文出處: http://www.hcdvd.net/phpBB/viewtopic.php?p=87932#87932

人類從進入圖像時期伊始,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眼睛的訓練—訓練如何將圖騰與現實物體連結在一起。等繪畫開始呈現縱深景象,眼睛又展開新的訓練—將平面畫面理解為立體空間。

然而歷史上首批電影之一的「火車進站」放映時,觀眾們可是被朝著畫面直衝的火車頭嚇得落荒而逃,要將螢幕上的實物影像反過來理解為平面影像,並且樂在其中,這是視覺的第三段訓練。

3D動畫總讓我困惑:投影在平面螢幕上的平面影像,眼睛卻會不由自主地辨識為立體物件。等到我終於看習慣皮克斯的電影時,電腦動畫又出現了新的類型—還一次兩部。

買不到「心機掃描」的票,我於是在「台灣國際動畫影展」看了「文藝復興」。其實我說不上來「文藝復興」這片名究竟代表甚麼意思,這部片倒確實革新了我的觀影經驗。

開場五分鐘內,充滿高反差的黑白層次已經讓我雙眼泛紅,泫然欲泣。畫面只給了極少的線索,卻要呈現一個近未來科幻世界,人臉跟建築全都隱藏在極簡光影之下;擷取自真人的角色動態又如此自然流暢,動畫?真人?平面?立體?我的判斷機制激烈運轉著。

一次要處理如此多訊息,不只眼睛累,我腦子都疼了。 

但是適應之後,2054年下著雨的巴黎,在黑白之間竟是如此鮮活。 

在視覺上有著革命性成就的「文藝復興」,就算只是配個破舊故事都足以名流青史,偏偏它骨子裡居然是部正統硬漢電影,獨行警探、神秘美女、龐大企業與層層陰謀一應俱全。

劇本並非頂尖,卻有著扎實得嚇人的一百分鐘。 

很難不把「文藝復興」與「SIN CITY」相比較:兩者都是黑白交錯,都是硬漢噴著血。

不同的是「SIN CITY」原作中的大量獨白,呈現為實際旁白後真有點說不出的矯情;劇中的血可以是黑,可以是白,人物可以轉換成剪影,不單是將影片拍成黑白,也連帶風格化。

「文藝復興」就單純地多:故事本身不需要太多獨白—因為主角本身也是一個謎題;新奇的影像也已經帶給觀者夠多負擔,在特效方面便顯得相對收斂。

SIN CITY」中還有大量的灰階,「文藝復興」可是硬橋硬馬,自頭到尾堅守黑白雙色,只偶有灰色鏡像或者彩色象徵穿插。  

也許「SIN CITY」續集改採這種真人擷取動畫,會更原汁原味一點?  

看完「文藝復興」之後,我眼睛很痛,還有點暈眩。

這代表我還不適應這種影像,這也代表這是種全新的影像。

我不敢拍胸脯保證這技術會成為未來的主流;但是沒走進戲院,親身經歷這全新的視覺體驗,我敢說你一定後悔。